最近的「地攤經濟」,著實成為了2020年的熱詞。
正所謂:擺攤擺的好,炫富炫到老。
在如今疫情影響的經濟時代,能夠有一份副業賺點小外快也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再加上社會的號召下,擺攤的地位堪比網紅帶貨。
不過歷史叔在想,在古代擺攤又是什麼樣情形?萬一穿越回到宋朝,又是如何靠擺攤來致富呢?
(《清平樂》出現的夜市)
因為取消宵禁,宋朝的擺攤「火」了起來!
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上,一直都是採取「重農抑商」的策略,商人的地位也往往處於社會職業的最底層,不僅朝廷需要對其進行抑制打壓,連世人都對它嗤之以鼻。
但在宋朝,商人卻有一段無比輝煌的歷史,由於宋真宗取消了「宵禁制度」,宋人的「夜生活」也開啟,民間允許自由貿易,也給這些商人提供無數的機遇。
在《清明上河圖》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汴河沿岸都是一排店鋪,越靠近城市,越是繁華、人煙稠密,進入城門之後,更是各種商鋪小店。
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梁宮城朱雀門外是一條美食街,主要負責售賣「當街(賣)水飯、熬肉、幹脯」;而馬行街北多數都是開著藥鋪醫館,如「山水李家,口齒咽喉藥;石魚兒、班防禦、銀孩兒、柏郎中家,醫小兒;大鞋任家,產科」。
(「太醫出丸醫腸胃藥」+「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理小兒貧不計利」+「五勞七傷XXX」——太丞在宋代指醫生)
當然,最豪華莫過於就是金鋪銀鋪,「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在《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發現,這家門口懸掛的「梔子燈」,一般都是宋朝夜店的標誌。這些店主要面向於那些具有極高消費能力的消費者,比如白天不出門的仕女貴婦,也有既包括晝伏夜出的歌姬舞女。
《東京夢華錄》就記載「街北山子茶鋪,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
宋朝,擺攤到底賣什麼?
由於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無數的農業剩餘勞動力便轉向與城市,藉助城市強大購買力,這些勞動力很容易就能輕而易舉成為一名小商販,若命運不錯,還能發家致富,從此改變命運。
《夷堅志》記述了一個叫做王良佐的小商販,「居臨安觀橋下,初為細民,負擔販油。後家道小康,啟肆於門,稱王五郎」。
這些小商販在當時成為「小經紀」。
《東京夢華錄》就記載這些小商販在出售哪些東西。在東京城的宅舍宮院之前,每日都有小經紀「就門賣羊肉、頭肚、腰子、白腸、鶉兔、魚蝦、退毛雞鴨、蛤蜊、螃蟹、辣熝、香藥果子」,或者「博賣冠梳、領抹、頭面、衣著、動使(日用器具)、銅鐵、器皿、衣箱、瓷器之類」。
(千古不變的黃金地段——橋攤)
另外,還有一些小商販走街串巷,用「鼓樂」來吸引婦女孩子觀看,出售一些糖果。
在東京城內「后街或閒空處」,則「團轉蓋局屋,向背聚居,謂之『院子』,皆小民居止,每日賣蒸梨棗、黃糕麋、宿蒸餅、發牙豆之類」。
(遮陰擋雨還能蹭人氣——寄人籬下攤)
在《武林舊事》記載這些「小經紀」出售東西更多:有些賣新聞報紙、有些賣火柴、有些賣貓糧,也有些賣假髮、賣肥皂團,還有洗衣店、寵物店、修復鞋店等等。
這些無數小商販在京城出售各種小商販或提供生活小服務。
跟其他朝代不同,宋朝的這些商販相對自由化,不僅絕對的自由買賣,商販覺得哪裡位置好,便可以隨便出出攤,但前提是要繳納攤租。
更關鍵是,宋朝官府對商人收取的賦稅比較低,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杭稅2%,二是住稅3%,兩樣加起來一共是5%的賦稅。再扣除自己成本,基本上剩下的收益都是淨收入。
賦稅低,利潤高,再加上連皇帝修宮城和出行都需要顧及集市正常營業。
各位小夥們若有興趣穿越宋朝,是否願意過一下「小商販」的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