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農村大集,68歲的劉大叔在賣燈籠。「我給侄兒和侄媳婦打工,幫他們夫妻倆賣燈籠。三個人在不同的地方擺了三個地攤,每人各看一個攤,最火時加起來一個集曾賣過1萬多元。」「吹牛吧!」趕集大媽們當即質疑。【原創作品,嚴禁剽竊,抄襲必究】
膠東過年有個習俗,大年三十,當地農民都要在家門口掛上大紅燈籠,裡邊安上燈泡,張燈結彩貼對聯。以前農村沒有路燈,大年初一街坊鄰居們天不亮拜年,掛個燈籠好照個亮。燈籠要一直掛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月十六把燈籠取下收好,放到來年過年時再用。
「從臘月十六開始,燈籠就開始賣火了。以前農民都住平房,有農家小院,家家戶戶掛燈籠,那才叫紅紅火火。近幾年一些農村開發了,種地的農民住進新樓房,銷量不如從前了。」
「侄兒和侄媳婦會做生意,夫妻倆在俺村開了個制傘和燈籠的工廠,二十多年了,夏天賣太陽傘,冬天賣燈籠,一年四季不閒著。小兩口對我挺好,每年給我三萬多元的工資。」
「這些燈籠按製作工藝和大小不同,分十幾個品種,最大最貴的420元一個,主要是單位用,講價的少,骨架結實,能用很多年。最小最便宜的的25元一個,各種檔次的都有。」
「一個集賣10000?吹牛!能賣上1000就不錯了!」「小燈籠先不算,單說大的,420一個,好多單位都來買,一天賣二三十個正常吧?毛的賣1萬塊錢多嗎?你們自己算算。」大叔和大媽們爭論不休,各說各的理。您信誰說的?【歡迎關注作者,發表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