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蟲小技#
中國人是非常謙虛的。如果某人在某領域或某方面取得了過人的成績,受到別人稱讚時,當事人往往都會謙虛地說:「雕蟲小技,不足掛齒。」
那麼為何在這個情況下說這句話呢?有典故說這個用法緣起於唐朝。當時,有一個叫做韓明宗的人,為人十分熱心,喜歡幫一些年輕人謀求好的前程,有一次,當時的大才子李白給韓明宗寫了一封信,並附上了自己的一些詩文,請韓明宗幫忙介紹工作。李白在信的最後寫道: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
意思是說,恐怕我寫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不夠讓大人欣賞。
那麼,這個「雕蟲」,究竟是雕的什麼蟲呢?
其實,雕蟲的本義並不是指寫詩作文,而是另有所指的。
「雕」是刻的意思,而「蟲」是什麼呢?「蟲」怎麼能被雕刻呢?
其實,這裡的「蟲」並不是某一種具體的蟲子,而是秦朝時「秦書八體」之一的蟲書。
《說文解字》記載,八體為「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楷書和隸書」。蟲書、篆書中的花體,常常鑄或刻在兵器、旗幟和符節上,形狀像鳥和蟲的樣子,故稱「蟲書」。「雕蟲」就是指刻寫蟲書。
到了清朝,「雕蟲小技」搖身一變,與「奇技淫巧」產生了某種聯繫,一大批「清宮出品」將匠人們手中的「雕蟲小技」發揚光大,比如,康熙爺最愛的這件小玩意↓
在無法記錄聲音的古代,在北方漫長寒冷的冬季,樹葉凋零,北風呼嘯之時,想傾聽夏蟲之鳴是一個奢望。這奢望,在皇帝身上也順理成章。皇帝高高在上,吃穿住行,都有宦官操心,出行時黃沙鋪地,鳴鑼開道,百姓均須迴避,何況蟲焉?為防刺客,紫禁城內除御花園等地均不栽樹,太和殿前,寸草不生,哪來蟲鳴?
當年康熙皇帝在他一言九鼎的地方住得不爽,一國之君,想要保住江山,必須事必躬親,思想上一刻也不能放鬆。(誰讓你一個人說了算呢?!)他時刻期望擺脫精神重壓,期望傾聽自然之聲!
老百姓有傾聽夏蟲之鳴的奢望過分,皇帝有就不算過分。於是,一種叫做蟈蟈葫蘆的神奇容器隨之誕生。既然叫做葫蘆,這種匏器的原型也就是常見的葫蘆,只不過形狀不同而已。
將硬木事先雕成陰模,按一定法則組裝在葫蘆幼果上,強迫它長成有模有樣的形狀,稱之為範。葫蘆範在模中畸形發展,失敗多於成功。一個模一年只有一次展示身手的機會,失敗了就來年再戰!
宮廷中有人分(音奮,即飼養)蟈蟈,七七四十九天,脫殼七層,夜不能寐,將小若黍米的卵培育成成蟲,裝入葫蘆中,揣在懷裡,任大雪紛飛,蟈蟈在人為的環境中無憂無慮,振動雙翅,發出悅耳鳴聲。
皇上在蟈蟈的叫聲中心理暫時得到了安慰,安穩入眠,這種追求逐漸演化成一種時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冬養夏蟲,鳴聲,重在感受生命的活力。據說工匠能使蟈蟈在不同葫蘆中發出宮、商、角、徵、羽五音,用於取悅皇帝。
此後,清朝的能工巧匠們又發明了蛐蛐(蟋蟀)葫蘆,器口用材上,象牙、玳瑁、紫檀,唯恐不顯其貴;工藝上,盡雕工之能,穿枝過梗,以能動而不掉為佳。
在外國人眼中,這門藝術不可思議,國人卻不以為然,對於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這屬於雕蟲小技中的小技,要不是依仗年代近,恐怕早就自生自滅了,哪兒會有實物留到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