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一代大儒劉熙載,其為人治學之道為胡適奉為圭臬

2021-01-10 澎湃新聞
       以《藝概》等著作馳名的晚清著名學者劉熙載(1814—1881年)對中國詩文詞曲、書法等理論有著巨大影響。其晚年主講上海龍門書院的十四年(1867-1880),是龍門書院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劉熙載的為人品格與他通變務實的思想、懷疑批判的精神、不存門戶之見的氣度等等,不僅影響了他的弟子,甚至是弟子的子孫後代。他的弟子胡傳及其子胡適即是一例。

       以胡傳、袁昶、張煥綸、葛士濬、祁兆熙、姚文棟、李平書、範當世、劉彝程等人為代表的融齋龍門弟子,與廣方言館學子一樣,或成為中央、地方的能吏,或成為推廣新學、興辦實業的先驅,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自覺變革圖強的求索精神,在實際推動中國早期現代化過程中,起到了突破堅冰、開闢航路的作用。而劉熙載要求弟子學宋儒,「為學要不疑處有疑,才是進步!」這正是胡適之治學終身奉為圭臬的格言。根據石刻拓片重繪的清代學者劉熙載像

《藝概》同治十二年刻本封面      

       同治六年(1867),晚清學者劉熙載(1813-1881)接受蘇松太兵備道應寶時(敏齋)聘請,來到中國開埠最早,也是中國近代化起步最早的城市——上海,出任上海龍門書院山長。

       上海龍門書院創辦於同治中興時期。據同治《上海縣誌》卷九「學校」記載:1865年,蘇松太道臺丁日昌倡辦龍門書院,捐資白銀千兩,初借蕊珠書院的湛華堂(今上海凝和路原也是園內)為學舍,儒家學者顧廣譽和萬斛泉分別於1865年和1866年擔任龍門書院山長,書院按月分課策論、經解,考取者月給膏火。

        1867年,道臺應寶時用捐銀9670兩,購得南園西李氏吾園廢基(今上海尚文路龍門村)正式興辦,建有講堂、樓廊及學舍41間。又從道庫撥銀1萬,作為辦學經費。禮聘名儒劉熙載擔任山長,購置經史詩書供生員閱讀。書院創辦時由應寶時出題,蘇州、松江、太倉三府願就讀之舉人、貢生、童生等應答,實得答卷290份,從中選出超等20名、特等22名進行複試,最後錄取20名作為書院第一期學生。

        此後,「院中肄業諸生,定額三十人。每歲仲冬,例由觀察(上海道)甄別」;「課以經史性理為主,輔以文辭,尤以躬行,人置行事日記、讀書日記各一冊,每日填記,逢五、十日呈請院長評論,每月十三日院課」。1871年,道臺塗宗瀛續撥銀12000兩並存生息,供作書院經費。1876年,道臺馮焌光撥款增建校舍10間。至1880年,「巡道劉瑞芬評定住院肄業生額三十六名,分給膏火銀自四兩起遞增至八兩,按月由道署支發,永為定章」。

        劉熙載去世後,先後繼任上海龍門書院山長的鮑源深(1881)、孫鏘鳴(1884)、朱琛(1894)、吳大徵(1898)、翁斌孫(1902)、湯壽潛(1904)等亦多為學界名流。執教於上海龍門書院的教員也有不少著名學者,如:宋恕曾於1887年夏隨其嶽父孫鏘鳴就任龍門書院助教,襄閱龍門書院課卷;《分類時務通纂》的編者陳昌紳亦曾在龍門書院任教。1905年廢除科舉後,上海龍門書院改建為蘇松太道立龍門師範學堂,民國後更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今上海市上海中學的前身)。

上海龍門書院圖現上海龍門邨即龍門書院舊址

       龍門書院的主辦者希望通過恢復「經義」與「治事」傳統,造就「明體達用」的人才。「凡肄業者,必先從事於《小學》、《近思錄》,以正其志趨,後及群籍,以備考索。故凡經史諸書悉購置焉。又書《朱子白鹿洞規》於堂,俾日見之,以資警省。月課性理、策論,期有合於胡安定經義、治事立齋之意。故不以舉業、詩賦列入課程。有志之士自亦不欲以遇合之心,奪其學問之實也。……從來學者,必先品行,次及文學。學術事功,原委有序。此在諸生,當早懍之。況地屬瀕海,中外雜處,聞見易紛,砥柱中流,尤須正學。諸生誠能邃其學力,養其德器,以上答國家興賢育才之意,將於斯世必有濟焉。」可見,龍門書院從初創之時就與舊式書院迥然有別:舊時書院強調的是舉業、詩賦、遇合之心、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而龍門書院強調的卻是正其志趣、遍及群籍、學問之實、國家安危、黎民福祉。

       劉熙載晚年主講龍門書院的十四年(1867-1880),是龍門書院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儒林傳》品評劉熙載:「平居嘗以『志士不忘在溝壑』、『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二語自勵。自少至老,未嘗作一妄語。表裡渾然,夷險一節。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十四年,以正學教弟子,有胡安定風。」

        龍門書院「人置行事日記、讀書日記各一冊,每日填寫,逢五、十日呈院長評論」。「每午,師生會堂上,請益考課,寒暑無間。誦讀之外,終日不聞人聲。有私事乞假,必限以時,莫敢逾期不歸。劉先生主講最久,士論尤協。途遇學徒,望而知為院中人也。」 在劉熙載身上體現了儒家學者所特有的與佛道消極遁世觀相異趣的入世觀、致用務實精神和修己安人的社會理想。毫無疑問,劉熙載的書生本色、儒者氣象、言傳身教對於龍門弟子來說具有道德示範的意義。

劉熙載墨跡對聯劉熙載行書中堂劉熙載行書七言聯

       劉熙載龍門書院弟子沈祥龍《樂志簃筆記》四冊(光緒辛丑春鋟雲間沈氏刻本),內有《吾園日記》上、下二卷。其序雲:「祥龍師事興化劉先生十四年,讀書吾園(龍門書院園名)。先生諄諄垂教,命按日札記,而承指示,久之積成數巨冊。今春先生歸道山矣,提攜誘掖,從此無人,追憶往訓,曾未遵聞,行知能無愧悔?爰取曩日所記,擇其什之一二,錄分兩卷。自今以往,苟力勉焉,而自踐其言以期稍寡尤悔,庶不負先生之教乎?不然,能言不能行,恐終為小人之歸耳!光緒七年仲冬之月。」其同鄉李詳稱劉熙載「已中風矣,猶閱諸生日記」。

       龍門書院要求諸生日記的做法在當時就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上海廣方言館即借鑑了龍門書院這一做法。據《廣方言館全案》載:同治九年(1870)三月初三《總辦機器製造局鄭馮上督撫憲稟》所附《計呈酌擬廣方言館課程十條》,「考核日記」即為其中之一。該課程要求「茲擬照龍門書院課程,設立課書行事日記二本,諸生按日登記,於課文之後三日,送交先生考核」。

        劉熙載龍門書院弟子胡傳之子、現代著名學者胡適對此評論道:「父親對這位了不起的劉山長的教學方式也有所記載。他說所有在書院中受課的學生,每人每日都得寫一份『日程』和一份『日記』。前者記載為學的進度;後者是記學者的心得和疑慮。為這種『日程』和『日記』的記述,該院都有特別印好的格式,按規格來加以記錄。這些『日記』和『日程』父親均保留下來。其中有趣而值得一提的,便是這印刷品的卷端都印有紅字的宋儒朱熹和張載等人的語錄。其中一份張載的語錄便是:『為學要不疑處有疑,才是進步!』這是個完全中國文明傳統之內的書院精神。」

《龍門書院行事日記》《龍門書院讀書日記》《新政應試必要初編》卷五目錄

       值得注意的是,劉熙載主講龍門書院期間,與洋務派官員如郭嵩燾、應寶時、馮竹儒等人有著密切的聯繫。《郭嵩燾日記》即有1876年出國前在上海「見竹儒及劉融齋前輩」、1879年回國後「詣劉融齋暢談」等記載。劉熙載甚至還親自撰寫了一些鼓吹實學、推行洋務的時文。薛福成編《新政應試必要初編》即收有劉熙載的《機器開礦不用人力策》一文。

        同時收入該書的還有張文虎的《格致釋器總論》、羅澤南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曾國藩的《中國宜設船塢論》、彭玉麟的《論中國易於富強》、張之洞的《中國宜仿新學說》、傅雲龍的《西洋諸國導民生財說》、鄭觀應的《開平煤礦事略》、黃鈞宰的《中國建造船塢以何地最善論》、李提摩太的《中國鐵道議》等。

       更為重要的是劉熙載以其在龍門書院的教育實踐應和了經世致用的時代思潮。他主張的「人外無道,道要在人上盡,事外無理,理要在事上盡」(《持志塾言·力行》),既包括了踐履篤行以求德性,也含有不應空談學理,而須以事盡理,溝通修身與治事為一體的意思。由此出發,構成了劉熙載對於經世致用的新思潮的理解和積極倡導,加上劉熙載本人的躬行實踐,對於當時渴望求學以經世的士子們形成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曾國藩評論龍門書院時說:「不獨滬上浮靡之風為之一變,即遐邇志士,亦當聞而興起。」 因士子欲入龍門書院而名額有限,以至1872年道臺沈秉成仿龍門書院設立詁經精舍。

        當時的《申報》評論說:「滬城書院固不一,而自龍門以外,率以制藝為宗,間及詩賦,無有以經史切磋者。又地為通商巨埠,五方輻輳,士多寄籍,於是即欲肄業龍門,而額隘殊難容眾。是以今觀察沈公,有詁經精舍之建……其課士不尚詩文,專講經史。……惟此六經三史之精,實經濟文章所自出,故以此嘉惠士林耳。」

        稍後王韜在《格致書院課藝·戊子卷》序言中也稱讚:「龍門、求志各書院課士無不以實學」。據《民國上海縣續志·風俗志序》記載:「同治中葉,大亂初平,當道注意教育,主講席者,皆當代碩儒,士風丕變,鹹知求有用之學,不沾沾於帖括。當時以廣方言館、龍門書院為盛。」

        以胡傳、袁昶、張煥綸、葛士濬、祁兆熙、姚文棟、李平書、範當世、劉彝程等人為代表的融齋龍門弟子,與廣方言館學子一樣,或成為中央、地方的能吏,或成為推廣新學、興辦實業的先驅,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自覺變革圖強的求索精神,在實際推動中國早期現代化過程中,起到了突破堅冰、開闢航路的作用。

江蘇興化劉熙載故居

       作為一代名師,劉熙載的為人品格與他通變務實的思想、懷疑批判的精神、不存門戶之見的氣度等等,影響的不僅是他的弟子,甚至是弟子的子孫後代。他的弟子胡傳及其子胡適即是一例。胡傳的為人為學深受劉熙載的影響。

        胡傳稱:「先生(劉熙載)教人學程朱之學,以窮理致知、躬行實踐為主,兼及諸子百家,各取其所長,毋輕訾其所短,不許存門戶畛域之見。」 胡適也稱:「由於業師劉熙載先生的教誨,我父親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也很大,所以他毫不猶豫地對大清帝國內當時所流行的宗教,予以嚴肅的懷疑與批判。」

        唐德剛甚至認為:「劉熙載嘗戒學者曰:『真博必約,真約必博。』這也就是胡適所謂『為學當如金字塔』之意。胡氏治學對我國傳統治學精神的承繼,可說深入骨髓;西學對他的影響,有時反而是很表面的。」

        劉熙載要求弟子學宋儒,「為學要不疑處有疑,才是進步!」這正是胡適之治學終身奉為圭臬的格言。

       (作者系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文注釋未收錄。)       

相關焦點

  • 赤蛇繞印,風水坐實曾國藩「大儒」之名
    尼山夫子洞,誕生了大儒孔子。曾國藩直追大儒孔子、朱熹,有「中國近代史上最後一位大儒」稱號。
  • 工藝美術大師袁嘉騏開雕《大儒王陽明》
    浙江頻道 > 寧波新聞 玉雕大師袁嘉騏開雕《大儒王陽明
  • 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
    下面介紹的是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獨坐明代:李贄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暖風燻細草,涼月照晴沙。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李贄是明代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他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善於獨立思考,中舉後就不再參加進士考試。他在文學上反對一味地擬古,注重創新,他開設的講座總是座無虛席,甚至滿城空巷。但是李贄的思想過於反對傳統,卻讓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圍攻。
  • 韓愈之原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小寒至時,吾悟其所道也
    文,張思續博愛之謂仁,行而義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信之也,天下之公言也。韓愈,《原道》。小寒至時,吾悟其所道也,冷臉,緩行,多愁。生活之所道,意為有心人,無心事。
  • 你不知道的金光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
    趁著布袋戲大師黃俊雄將帶著《雲州大儒俠之決戰時刻》重出江湖之際,本刊特地上窮碧落下黃泉,搜集了豐富的幕後信息,為讀者整理出關於史豔文布袋戲的十個面向,給你重溫曾讓你魂縈夢牽的童年回憶。金光布袋戲的誕生深受二戰期間日本統治臺灣,所推動的「皇民化」運動影響,其特點為伴奏採用西樂或留聲片,臺詞可用臺語但要摻雜日常生活的日語。服裝中日合併,舞臺裝置則增設立體化的景片。大戰結束後,布袋戲班轉入戲院,以賣票方式繼續演出。布袋戲的傳統舞臺小、戲偶更小,在進入「內臺」後,為吸收更多的觀眾,於是開始加大戲臺、改變舞臺形式、增加立體布景、戲偶造型。
  • 雲南光祿古鎮的龍山寺,有尊睡佛,原型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大儒
    這裡曾經是中原進入雲南邊疆的必經之路,有「三川之門戶,南中之鎖鑰」之稱的重要戰略要衝。 因此他把土司之職交給兒子,自己隱居結磷山。 當時,只有37歲的高奣映歸隱之後,沒有選擇碌碌而終,而是專心致志做起了學問,在此後的幾十年間,他創作了大量詩文,著書81本,在當時成為與顧炎武、王羲之等人齊名的一代大儒。
  • 讀史識 | 古希臘女性乳房的故事
    原標題:讀史識 | 古希臘女性乳房的故事 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古希臘時期女性乳房的故事吧! 特洛伊戰爭插畫 希臘的高級妓女被稱為「希蒂洛」,公元前4世紀,一名妓女被控瀆神,法官要判其死刑時,她撕破內衣,讓乳房裸露在大眾前。
  • 「國字號」大師袁嘉騏玉雕作品《大儒王陽明》在寧波梅山開雕
    5月,其團隊正式入駐寧波梅山三創基地,並在8月成功舉行了一場工藝美術產業發展論壇。袁嘉騏大師及其團隊的入駐,為寧波發展工藝美術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和資源平臺。  自落戶梅山後,袁嘉騏一直關注寧波本地歷史文化題材,最終選擇了「王陽明」作為他在寧波創作的首件作品主題。「大約兩個月前,我們去河南南陽出差,遇見了這塊2噸重的獨山玉。」
  • 讀史可明鑑,知古可鑑今(逐夢70年)
    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二十四史」的修撰與刊刻,與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相依相伴,是世界上唯一載錄綿延數千年的信史,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可以源源不斷汲取的智慧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製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
  •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孔子說:"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施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施行道了。"道離我們不遠啊,就像已經聽到馬車輪子"咕嚕咕嚕"的響聲,難道馬車離我們還遠嗎?"道"是什麼?如果一個人修養自身,卻與家人漸行漸遠,那麼,他肯定走偏了。"道"是為我們所用的,無處不在,就是我們的良知。一個人學道不在於他學習了多少知識,更不在於他有沒有錢,而最關鍵的是,他有沒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樣,他就容易自高、自大,看不到自身的毛病,而看不到未來的路。平時的工作和生活場所就是我們覺悟的地方。
  • 大儒曾譏笑黃老之學被罰獸圈與野豬搏鬥
    同時,「黃老無為」政治的盛行,客觀上也為思想界百家學說的重新復甦創造了機緣。儒、墨、名、法、陰陽、道紛紛登場,道即是最為興盛的黃老之術。帝後將相雖好黃老,但由於朝廷的民主、放任態度,對各家一視同仁,都立學官,因此並沒有形成一家獨尊的學術專制局面。尤其是儒家,公元前141年正月甲子日,漢景帝崩於未央宮。當日,皇太子劉徹即皇帝位,年僅16歲,是為漢武帝。
  •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喪家犬」——孔子
    孔子與其他春秋諸子一樣,他的夢想是讓自己的學說為大家所接受並影響大家的行為,最終通過對自己理論的實踐而是社會重新找回秩序。在當時,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只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遊說君主,讓君主在國家推行他的主張,這個方式很高效,但很困難;另一個是為人師,讓自己的學說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從者日眾,也能達到影響別人的目的,這種方式就慢一些。
  • 一代詩仙的豪邁之情
    讀史以明志,博古以通今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大詩人李白的解讀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zhe)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譽為「詩仙」,前文也說到過與杜甫合稱為「李杜」。李白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有一番說法:話說那是李白七歲的時候,父親要給兒子起一個正式的名字,思來想去不知道起什麼名字為好,看到自己兒子喜歡看書作詩,就跟母親商量出題考考他。於是領著李白在院子裡,看著院中的樹木就說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又接道:「火燒葉林紅霞落。」說完這一句就看著小李白,李白也明白父母的意思,讓自己接這最後一句詩,於是張口道:「李花怒放一樹白"。
  • 巫蠱之禍上當後,昏聵的漢武帝幡然醒悟,如何報復欺君之人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本文由貓視歷史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漢武帝劉徹雖然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帝王,他開疆拓土,功業輝煌。漢武帝默許巫蠱之禍在我國古代,宮廷裡秘傳著一種用巫術詛咒殺人的玄術,即為「巫蠱之術」,當時古人認為使巫師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於地下,詛咒所怨者,被詛咒者即有災難。今天看來是封建迷信的惡作劇,在古代卻被視為嚴重的犯罪。漢武帝在位後期,就發生了一次由「巫蠱」引發的轟動朝野的政治事件,史稱「巫蠱之禍」。
  • 他本是軍迷,後成長為大將,率師伐國功績甚偉,後來下場卻讓人唏噓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記要》這部書中根據山川形勢,認真研討戰守之理,詳細考究軍爭之道,從而使這部書成為了中國軍事地理學發展史上的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經典巨著。梁啓超曾指出:「景範(顧祖禹的字)之書實為極具別裁的軍事地理學」,「這部書的組織及其研究方法,真算的治地理學之最好模範」。
  • 劍為君舞·百夜綴丨是劍之道,也是人之道
    但是,猶如平靜冰面下總奔流著激流,在日出之國的表面寧和下,也有政治鬥爭、階層隔閡、種族矛盾、宗教圍剿種種暗流也在靜悄悄地翻湧著——商賈之女香夜與六位武士的因緣際會,便是開始於這樣的年代。作為一款「談情說愛」的乙女遊戲,《劍為君舞》並不滿足於只是唱好一曲委婉動人的江戶戀歌。
  • 「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書法中「捉對廝殺」的六組矛盾
    書法作為一門國粹,其理論及創作也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上。比如清人劉熙載的書論「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不求工。不工者,工之極也」,就可謂是書法領域中把辯證法運用的很好的一句名言。概因刻意求工,往往是「欲速則不達」,寫出來不盡人意,等水平達到一定水平後,就可以達到「無為」之境,返璞歸真,「浩然聽筆之所之」了。
  • 寵主:以其狗之道還治其狗之身
    下面就有一些寵主開始以其狗之道還治其狗之身,反擊狗狗的「惡勢力」了!一隻哈士奇用嘴巴把家裡搞得一團亂遭,等寵主回來後看到,真的既憤怒又心塞。憤怒的是二哈已經把家拆了,心塞的是自家狗子又不能打不能罵,怎麼辦呢?於是就想到了一個「以其狗之道還治其狗之身」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