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豔紅 通訊員 蘇焱
「去年一個秋天,我們老兩口一共割了1000多斤芨芨草,賣草就掙了1000多元,再加上我在廠子做掃帚一個掙2.5元,掙了不到2000元,還拿到了1000多元的貧困戶分紅。這加起來就近4000塊錢了。」7月26日,張家口尚義縣大蘇計鄉蔡家村79歲的老人蔡生海見到筆者高興地說。
蔡家村地處尚義縣最北端,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全村一共百十來戶村民,一直以來都延續傳統的耕作方式,靠天吃飯,村裡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了。
蔡家村全村佔地總面積1.5萬多畝,其中草灘面積達9293畝。但是面對豐富的芨芨草資源,多年來村民們卻很少在這個上面做過文章。
2018年夏,在縣文化旅遊局駐村幫扶隊的隊員和村民們商討脫貧項目時,有的村民提出來利用芨芨草資源加工掃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成。這樣,蔡家村的小掃帚工廠便應運而生。
幫扶工作隊從上級爭取了4.5萬元的扶貧資金,建起了兩間四五十平方米的小廠房;縣文化旅遊局拿出1萬元幫扶資金買了設備;村集體出1.5萬元購買了物料。就這樣,蔡家村的掃帚加工廠便熱熱鬧鬧地建起來了。
掃帚加工廠按照村集體、非貧困戶、脫貧戶、貧困戶的20%、20%、20%、40%持股比例進行收益分配,其中貧困戶按照實際收入情況進行分紅。加工廠還以每斤一塊錢的價格向村民收購原材料,既拓寬了原材料的來源,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今年年初,掃帚加工廠開工後,幾個月的時間就加工了3000多把掃帚。一把15塊錢,幫扶隊聯絡了縣鄉的環衛部門,一下子銷售一空。
蔡家村的村黨支部書記薛平算了一筆帳,按現有條件,一年可生產掃帚一萬餘把,每把按15元計算,年毛收入就是15萬元。
蔡家村的小掃帚廠一下出了名,還被稱為「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的「三零」模式扶貧產業。
「建這個芨芨草掃帚加工廠的初衷就是為了就地取材,變廢為寶。這個項目發展成本低、經濟效益好,脫貧成效明顯。」尚義縣委副書記侯建憑說。
目前,蔡家村掃帚廠吸納了本村勞動力30人為廠提供原材料或進廠打工,同時鼓勵引導15戶貧困人口在家中自主加工芨芨草掃帚,實現了小產業、高效益、真扶貧、扶真貧的脫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