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一段時間,村口的養驢場就會有一批小毛驢運來,目前已存欄256頭。寬敞明亮又透氣的驢棚裡,王豔春(左一)和村幹部向飼養員了解驢場管理情況。
磨坊雖然承包給盂縣和豐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但是村民磨麵、碾米都是免費,費用由公司承擔。王豔春和村幹部督促負責管理磨坊的村民要做好磨坊內設施的維護。
夏日炎炎,盂縣西煙鎮嶺南村口土坡上一大片波斯菊盛開,白色、粉色、紫色等深淺不一的花朵搖曳在夏日熱浪中。一位村民說,這個土坡以前是村裡最大的垃圾點,一進村就能看到髒亂不堪的垃圾堆和村民隨意堆放的秸稈,空氣中瀰漫著臭味。清理垃圾、修建垃圾池、整修壩體讓土坡變花牆、種植500多棵綠化樹,市國土資源局派駐嶺南村的第一書記王豔春到村後,嶺南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改善與提高。
嶺南村為純農業村,耕地面積1627畝,以穀子、玉米、土豆為主要作物,氣候乾旱,農作物收成容易受天氣影響。全村70戶190人,2014年底,嶺南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118人,村支「兩委」力量薄弱,集體經濟幾乎為零。
要想改變貧困現狀,必須要有扶貧產業做支撐。王豔春上任以來,不斷學習先進經驗、拓展工作思路、創新脫貧方法,藉助之前在盂縣工作多年,以及在國土資源部門工作的優勢,利用村裡的種植、養殖和農機三個合作社,幫助嶺南村村民改變單一種植模式,推動產業扶貧,先後發展起了小雜糧深加工、特色養殖等產業。2017年,嶺南村實現整村脫貧。
以前,嶺南村和周邊村都沒有磨坊,想磨米麵必須到幾公裡外的鎮裡。在幫扶單位市工商聯的幫助下,嶺南村成立豐田來種植專業合作社,利用現有資源,投資30萬元建起了磨坊,今年元旦起就開始運行,這下解決了周圍三個村子村民的米麵加工問題。「為了讓磨坊不但能方便村民,還能為村集體創收,我們與盂縣和豐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了合作協議。由和豐達公司承包磨坊經營小雜糧加工,並註冊了『五穀香』商標,將來做五穀雜糧早餐粉、紅棗紅豆阿膠養顏粉、葛根蓮子綠豆護肝粉等。」王豔春說。
不過,如今的嶺南村成為西煙鎮15個貧困村關注的「焦點」的原因,卻是村口可存欄1000餘頭驢的現代化養驢場。嶺南村成了養驢「大本營」,王豔春成了名符其實的「驢司令」,肉驢養殖扶貧產業把十幾個貧困村村民的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最開始,王豔春和村支「兩委」帶領村民成立盂縣康福來養殖專業合作社,確定發展肉驢養殖產業。但既沒有經驗、技術,又缺乏市場支撐,貧困戶也沒有能力承擔養殖風險,算來算去自己養驢還會賠錢。一次機緣巧合,王豔春探索出了由盂縣豐和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盂縣康福來養殖專業合作社、嶺南村養殖基地及周邊15個貧困村共同構成「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肉驢養殖模式。
嶺南村建驢場,其他貧困村投資買驢苗,和豐達公司租賃驢場為貧困村代養肉驢,並負責驢肉、阿膠產品的開發、銷售。
王豔春介紹說,這個項目採用「網際網路+農業+精準扶貧」運營模式及「政企農結合養驢」扶貧模式,未來將覆蓋養殖生產、飼草飼料、交易銷售、精深加工、旅遊餐飲等方面,延伸肉驢全產業鏈,真正做到肉驢產業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一套完善的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養殖系統;並把精準扶貧融入養驢產業鏈條中,廣泛吸收貧困戶參與,開闢一條產業發展與「養驢脫貧」協同並進之路。目前該項目與西煙鎮南貝子村、杏樹坡村、北劉嘴村、山凹掌村、大灣村、侯黨村等15個貧困村籤訂《委託養殖及回收合同》,帶動480餘個貧困戶。
拓寬思路,多舉措幫扶。王豔春向市國土資源局申請,幫助嶺南村整理村裡近300畝遇乾旱天氣就絕收的耕地。「加厚耕地土層可以提高農產品產量、品質。」王豔春說。
村黨支部書記趙計懷介紹,2017年,村裡利用國家扶貧資金建成一個12千瓦左右的光伏電站,增加村集體和貧困戶收入。「我們村還充分利用村裡原廢棄的舊磚窯場地,招商引資一家企業,準備新建標準化年產6000萬塊磚的環保磚廠。」
王豔春說,到中秋節,由盂縣和豐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醬驢肉、阿膠也將上市,肉驢養殖產業鏈正在日趨完善,嶺南村作為養驢「大本營」,將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葛燕紅/文 樊振華/圖
扶貧感言:盡心盡力幫村民
2017年7月,我到盂縣西煙鎮嶺南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年多來,我與村支「兩委」帶領村民,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中不懈努力,不斷奮進。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堅強的基層黨組織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戰鬥堡壘。上任開始,我就挨門挨戶做村黨支部委員的思想工作,帶領他們學習掌握國家精準扶貧政策,認清嶺南村扶貧攻堅所處位置,找準自身定位,發揮帶頭作用,增強村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堅定村黨支部帶領全村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這樣一個堅強的戰鬥堡壘,是我們開展扶貧攻堅工作的先決條件和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這句話點到了扶貧攻堅工作的關鍵和要害。我感受最深的、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很多村民安於現狀,不以貧為貧,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意識不到落後是最大的落後,找不到問題是最大的問題。為此,我和村支「兩委」班子成員挨家挨戶調查走訪,闡明嶺南村和周邊村鎮的差距,從群眾關心的小事入手,落實各項扶貧惠農政策,為村民謀福利。積極鼓動村民脫貧致富,形成人人想脫貧、戶戶要致富的良好氛圍。
有了堅強的組織保障,有了良好的脫貧氛圍,接下來必須要有良好的產業帶動,必須實現村集體經濟的「破零」,否則,脫貧攻堅還是一句空話。為此,我和村支「兩委」班子立足實際,推動產業扶貧,先後發展農業深加工、特色養殖等地方優勢產業。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我集思廣益、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對接聯繫縣內、市裡企業促進幫扶、脫貧,多渠道拓寬致富渠道,盡心盡力幫村民脫貧、增收。
黨建黨務、扶貧增收、集體經濟、村情村務、村容村貌,事關村民福祉、全村發展,我深知作為第一書記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我會全力以赴把嶺南村扶貧攻堅工作推向一個新階段,以實際行動詮釋第一書記的價值。
盂縣西煙鎮嶺南村第一書記 王豔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