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8月20日訊 近日,單縣中心醫院消化內科杜煒主任團隊成功開展了一例高難度POEM(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為進食困難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家住單縣的患者李碩半年來一直存在間歇性吞咽困難,吃飯難以下咽,只能吃一些流食,導致他營養不良,身體消瘦,到多家醫院求醫問藥,但治療效果一直不佳。不久前他來到單縣中心醫院就診,經過檢查,確診為賁門失弛緩症,後住入消化內科二病區。為了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消化內科杜煒主任團隊帶領全科人員,認真研究病情,組織科內疑難病情討論和院內多學科病例會診,充分評估病情和麻醉評估,制定詳細的符合患兒情況治療方案和應急預案,並報告醫院有關職能部門,在得到醫院和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決定對其進行經口內鏡食管下括約肌切開術(POEM)。這種內鏡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可靠,不用開刀動手術,是目前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的最佳微創治療手段。
賁門失弛緩症是一種相對少見的食管運動障礙性疾病,由於食管胃結合部的肌肉緊縮、不鬆弛,吃下去的食物不能進入胃內而堆積在食管中下段,因此患者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吞咽困難、胸骨後疼痛、以及因食物反流誤吸入氣管而致咳嗽、肺部感染等。長期進食障礙可導致營養不良,年幼患者甚至可能出現生長發育不良。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物、內鏡下注射肉毒毒素、球囊擴張和支架置入等,因不能解除食管下端括約肌梗阻,療效不肯定,復發率較高。外科手術切開食管下端括約肌雖然療效確切,但手術創傷大,恢復慢,住院時間長,手術費用也較高,因此患者接受度低。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 POEM正逐漸成為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的一種良好的選擇。POEM術於2010年由日本學者正式引入臨床,兼有微創治療的優越性,和開放手術直視的優點,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可靠,充分體現「微創治療」的優越性,正越來越受到廣大賁門失馳緩症患者的青睞。
進行常規無痛內鏡麻醉下,內鏡檢查發現下食管管腔擴張迂曲呈乙狀結腸形態,黏膜下層出現嚴重黏連,手術風險高,操作難度大!由杜煒主任主刀,帶領團隊做內鏡手術,手術歷時2個小時,隧道技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順利建立黏膜下隧道至賁門下方,應用漸進性全層肌切開技術,離斷其環形肌及縱形肌,應用多枚金屬夾封閉2cm長度的隧道入口,成功完成手術。消化內鏡隧道技術,以超級微創的手術理念,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這標誌著單縣中心醫院消化內鏡微創治療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近年來,單縣中心醫院消化內科重點發展內鏡技術,培養了一批優秀醫師,熟練掌握內鏡技術,在消化道巨大息肉(EMR)、消化道早癌(ESD),黏膜下腫瘤(STER)和膽總管結石及膽管癌疾病(ERCP)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安全高效開展手術,截至目前已經運用內鏡技術為幾百名患者解除了病痛。(通訊員 劉朝暉 劉亞魯 杜煒 韓東)
【來源:魯網菏澤】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