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出現進食困難、吞咽不暢,一定是食管癌、賁門癌嗎?進食困難並非都是癌!
患者為趙某某,女,53歲,以「進食後嘔吐半年餘」入院,半年餘來因進食困難,反覆入住社旗縣某醫院,行3次胃鏡檢查均提示膽汁反流,給予相關治療,症狀無明顯好轉,入南陽醫專一附院時已出現明顯咽部異物感、吞咽困難、消瘦、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等,生活質量不僅受到嚴重影響,思想上也背上了「食管癌」、「疑難雜症」的沉重包袱。經南陽醫專一附院胃鏡、食道鋇餐、胸部CT等檢查後明確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困擾了患者及家屬表示半年多的疾病終於診斷明確,患者及家屬也迫切希望儘快治療。消化內科一病區何明科主任,立即組織診療小組對患者的病情展開討論,綜合考慮,經口內鏡下食管肌切開術(POEM)手術相比開腹或胸腔鏡手術具有費用低、創傷更小、癒合快等優勢,是目前最先進的微創治療,遂決定行POEM手術。
手術過程:
2020年11月6日15:30於南陽醫專一附院麻醉手術室內,南陽醫專一附院消化內科一病區何明主任醫師團隊及消化內鏡朱琳副主任醫師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鄭權教授指導下,在麻醉醫師李中巧副主任醫師及相關醫護人員共同努力配合下,對患者首先進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然後成功實施了我院首例經口內鏡下食管肌切開術(POEM)。通過內鏡相關微創器械先在患者食管黏膜「開窗」後,再沿食管黏膜下層開闢一條黏膜下「隧道」,並在內鏡直視下切開食管周圍的環行肌、縱行肌,最後再用金屬鈦夾封閉開口,手術過程不足30min,術中順利,術後很快甦醒返回病房。術後禁食3天,給予質子泵抑制劑、抗感染、加強營養支持治療。目前患者已開始流質飲食,進食後感覺通暢無阻,患者及家屬非常高興地說:「半年多沒這麼順暢的吃過一頓飯了!」,並連聲感謝。
POEM手術的成功開展標誌我院消化內科內鏡微創技術再上新臺階,是繼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SD)等一系列內鏡下治療技術後的又一重大飛躍。
什麼是賁門失遲緩症?
賁門失弛緩症,又稱賁門痙攣、巨食管,是由於食管賁門部的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食管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徵是食管缺乏蠕動,食管下端括約肌(LES)高壓和對吞咽動作的鬆弛反應減弱。臨床表現為吞咽困難、胸骨後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誤吸入氣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狀。本病多見於20~50歲的青壯年,但其他年齡段也可發病,病程多較長。迄今為止,病因不明,一般認為是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發病與食管肌層內神經節細胞變性、減少或缺乏以及副交感神經分布缺陷有關,也可能與感染、免疫等因素有關。
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的優勢:
以往的賁門失遲緩症治療包括口服藥物、內鏡下注射藥物、球囊擴張、支架治療或外科手術等方法。與前幾者相比,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是一種通過隧道內鏡進行肌切開的微創新技術,其特點在於病人無需開胸開腹,卻可以達到外科手術同樣的治療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食管的生理功能並減少手術併發症,術後可早期進食。我國於2010年開始臨床使用POEM,目前已經成為治療賁門失遲緩症的首選。這一手術具有創傷小、時間短、恢復快、費用少等優點,充分體現了微創治療的優越性,成為目前賁門失遲緩症的最佳治療選擇。
南陽醫專一附院消化內科一病區目前正在開展肝癌的微創治療-肝動脈介入栓塞術(TACE),胃癌局部灌注化療術;消化道黏膜下腫物及消化道早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SD),內鏡下止血等新技術。消化1病區全體醫護人員時刻鞭策著自己以嶄新的精神風貌,團結協作,奮力拼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以更高超的醫術、優質的服務,為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未來而努力!一如既往在您的身邊,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消化內科一病區護士站: 63328352
消化內科一病區醫生辦公室: 6117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