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受羅振宇的邀請,羅永浩在得到APP上開設了一個《羅永浩的創業課》的收費專欄,連載了不到三個月,羅永浩拿到了10億人民幣的融資,一門心思去搞智慧型手機去了,把羅振宇給涮了一炮。
羅永浩實指望靠智慧型手機發大財,壓根也看不上知識付費的那幾百萬。誰想到,一年後,羅振宇混得春風得意,羅永浩卻坐困愁城。
這兩個姓羅的胖子,真是一組有趣的對比。
前者明明可以靠口才吃飯,非要去搞什麼不靠譜的智慧型手機,結果求錘得錘現在欠了一屁股債,都到了破產被收購的地步;後者明明沒啥真才實學,無非掌握了一套剪報+拆書的速成術,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卻成為這個時代知識經濟的旗手。
話說「知識經濟」這個詞兒真是有意思,「知識」不過掩人耳目,「經濟」才是目的。
現在,羅永浩要是在得到再開一個《我是怎麼搞砸錘子的?》沒準還真能收割一筆。
據說周鴻禕、張一鳴對對錘子的一部分專利感興趣,可見羅永浩雖然是手機行業的門外漢,這幾年卻也折騰出了點真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