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正墨學》之天志篇

2021-01-08 新墨家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文化,那就是天。什麼是天文化呢?比如,天道,天意,天志,天德,天誅等。天文化,是華夏傳統文化中最高價值的信仰,所以無論是道德之天,還是義理之天;不論是自然之天還是人格神之天,都是天的不同屬性和維度。道德之天,義理之天,自然之天,人格神之天,相輔相成,構成了完整的華夏天文化的體系。天是最高價值的信仰,這個價值的信仰是超驗的,是先於存在而存在的,是萬物的規則。

天的最高價值即道,墨子稱為志或意。天是最高價值信仰的存在,具有無上的權威。墨子認為,天為貴,天為知,義自天出。(天志)所以墨子強調要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於天。(法儀)那麼,墨子所說的天志的核心是什麼呢?墨子說,天始生民(尚同)人皆天臣(法儀)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法儀)天之愛天下之百姓。天兼天下而愛之。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天志)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法儀)由此可見,墨子所說的天志的核心是愛,是人人平等,是反對相互侵害,是提倡相愛相利的天道規則。對於相愛相利的天道規則,墨子總結了三個實踐的方式,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尚賢)墨子這三個方式與老子說講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道,利而不害(道德經)的天道觀具有華夏文明本源的一致性。

墨子的天志思想不僅與老子的天道觀相同,並且對損有餘的天道做出了解釋:損,偏去也,偏去也者,兼之體也,其體或去或存,謂其存者損。偏去莫加少,說在故,俱一無變。損而不害,說在餘,飽者去餘,適足不害,且有損而後益智者。(墨經)墨子認為,天道是整體的,自然的,不增不減的,是損有餘而不害的。所以不難看出,墨子的天志思想和老子的天道觀是一脈相承的。實際上,不僅墨子的天志與老子的天道思想相同。墨子的民若法,明民是非,以民眾是非為是非的思想,也和老子的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思想一致。

關於墨子和老子的關係,目前來說,不得而知,但老墨思想的一致性,則是明確的。莊子所記載的華夏的道術諸子,就包括墨子和老子: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釐聞其風而說之。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莊子,天下篇)根據莊子的記載可知,老子墨子作為華夏古之道術的傳承者的身份是明白無誤的。同時,根據莊子的記載可知,孔子儒家是華夏傳統的岐出:其(墨者註:指古之道術)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同上)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莊子,天下篇)莊子說,華夏的古之道術在詩史書中多有記載,對於這些書中記載的古之道術,鄒魯縉紳之士,也能意識到。

鄒魯縉紳之士即是指孔子和儒家。對於鄒魯縉紳對華夏傳統的岐出,在淮南子裡有著明確的批判:魯國服儒者之禮,行孔子之術,地削名卑,不能親近來遠。豈必鄒魯之禮之謂禮乎?(齊俗訓)孔子儒家雖然能意識到古之道術的存在,但是他們擇焉而不精。然而他們卻相當努力,終於在天下不歸於楊則歸於墨的華夏傳統下,開闢出了儒家自己的存在,在孟子荀子的發揚下,至韓非子時代,取得了和墨家並顯的地位。所以,從莊子的不認同儒家是古之道術之子,到淮南子的儒墨分議而教的認同,也可以看出,岐出的儒家對華夏古之道術的侵蝕。所以要想恢復華夏的古之道術,就必需從墨學入手,重新找回真正的華夏天道信仰。

在墨學裡,墨子是這樣論述天道的: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法儀)墨子說,天道的運行廣大而無私,厚愛天下而不自居以德,明照天下而經久不衰。

什麼是無私呢?無私即周愛而不偏愛,即天道無親。所以墨子說,天亦不辯貧富、貴賤、遠邇、親疏。(尚賢)天道無私的愛廣施天下,不會因為親疏遠近,貧富貴賤而有所偏私,因為人相對於天來說,沒有親疏遠近之分,貧富貴賤的社會身份的不同,也不能改變人皆天臣的事實。

天道無私,是先秦共識。比如呂不韋的記載: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呂氏春秋,去私)比如託名孔子的記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禮記,孔子閒居)通過此,即可說明華夏古之道術的天道信仰的原本面目。也說明莊子所講的鄒魯縉紳之士多明之的說法符合事實。

然而孔子儒家這些鄒魯縉紳也僅僅只是明之,即僅僅知道,或意識到而已。卻不能理解天道無私的真實含義。所以,儒家提出了貌似符合天道的公天下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天下為公的思想,表面看起來,是符合天道無私的最高理想,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如果對比儒墨思想就會發現,儒家的這個大同思想,有很多地方與墨家相似。比如,選賢與能就和墨家的尚賢思想相似。比如不獨其親,不獨其子,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和墨家兼愛主張的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兼愛)的思想相似。但是這種相似的外表下,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儒家認為,天道無私,所以無論是財產還是人身權力,都不必為己。而墨家認為,臧,私也。(墨經)個體之為個體就是私,所以自私自利是合理的。從功利的角度看,墨家的兼愛思想,正是為己的思想。所以墨子說,愛人者必見愛。我先從事愛人利人,人必從而愛我利我。為彼猶為己。(兼愛)愛利他人,實際上是愛自己的一個最好的方式。所以,古之道術並不否認自私的合理性。墨子說,天下不若身之貴也。(貴義)

天道無私,正是為了成天下人之私,而不是讓天下人拋棄自私的本性。由於儒家對天道無私的一知半解,孟子批判貴己,不拔一毛的楊朱是極端自私,而被孟子批判為另一個極端的利天下而為之的墨子墨家,和看似主張相反的道家楊朱竟然沒有相互批判。在已知的記載中,楊墨兩家相互承認,無他,正是因為楊墨都符合天道。而儒家那種看似美好的理想,雖然具有誘惑人心的作用,其實並不符合天道,以至於在儒家的後世弟子中,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這樣既違背人情,又悖逆天道的謬論,最終走向以理殺人。(戴震)很多人正是因為受到儒家這種美好的理想的誘惑,只會對一些大而不當的概念,產生強烈的激情,反而對具體存在的個體視而不見。

什麼是施厚而不德呢?墨子說,厚,有所大也。惟無所大。(墨經)所謂的厚即限度,程度。墨子所說的施厚,即天愛人的程度: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有矣。曰:以磨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長遂五穀麻絲,使民得而財利之;列為山川溪谷,播賦百事,以臨司民之善否。(天志)墨子說,天愛人之厚,體現在天的四時五穀以養民的生生之道,即便如此,天道不以厚施為德。

在墨子的天道思想裡,不難看出,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雪霜雨露,山川溪谷,即是指自然之天。墨子認為,自然之天的生生之道即道德之天。所以墨子說,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順也。故凡從事此者,聖知也,仁義也,忠惠也,慈孝也,是故聚斂天下之善名而加之。是其故何也?則順天之意也。(天志)墨子認為,人的善行和仁義忠惠慈孝等,都是順天之意,遵行天道的結果。

在儒家而言,他們也意識到了自然之天即道德之天的存在。荀子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是之謂天功。(天論)漢儒董仲舒也有自然之天與道德之天的思想。然而儒家的自然之天也好,道德之天也罷,都是通過天來完善其天命思想,進而推行尊卑等級的倫理制度,以維護統治者合法性與合理性。將古之道術的天道,異化成儒家的天命,是儒家獲取統治者支持的重要手段,也使得儒家最終被獨尊成為所謂的正統傳統。

華夏的天道思想,從孔子時就已經被異化。雖然孔子也說,唯天為大,但是他的天是天命,是上天對人命運的規定,所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要畏天命。儒家這個天命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所以,孔子儒家雖然也講敬天祭祀,但是仍然遭到墨子的批判。因為儒家把華夏天道的思想異化成了天命。儒家認為,一切人的命運都是上天註定的,人要畏天順命。

有學者認為,墨家的天志和非命思想存在矛盾,其實這樣的看法並不正確。墨家雖然認為天是最高價值信仰,但是墨子講的天志並沒有給人制定宿命這一個前提,天志雖然具有賞善罰惡的功能,然而這個賞善罰惡也是以人本身的所做所為作為前提的。所以,在非命篇,墨子就明確提出,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不暴故罰也。(非命)天命是暴王窮民之偽做。所以說,認為墨子的天志和非命存在矛盾,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天命混淆成墨家的天志。由此也不難看出,儒家對古之道術的侵蝕,不論是出於有意還是出於無意,都不得不藉助華夏道統。也正是因為儒家藉助華夏道統,所以才會讓人分不清楚哪個是真哪個是假。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農村的小賣部,六個核桃和大個核桃,不仔細看,你還真看不出來。墨家的天志和儒家的天命,如果不仔細分辨,也看不出來。

儒家的天命,也是成體系的。從孔子的知命,畏命,到孟子的俟命,到荀子董仲舒,完成了這個體系。而且這個天命體系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比如,孟子認為,統治者的合法性,來自天與之。荀子繼承了這個思想,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於天下,夫有誰與讓矣?可以有奪人國,不可以有奪人天下;可以有竊國,不可以有竊天下也。(正論)荀子認為,天子是無敵於天下的,勢位至尊,沒有人能奪取竊取天下。只要有人取得天下,他就是聖人。實際上,這就是荀子對孟子的天與之的君權神授的發展。

及至董仲舒,更是將這個天命理論完善化。董仲舒認為,天是百神之君,統治者是天之子。受命之君,天之所大顯。王者,天之所予。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號為諸侯者,宜謹視所候奉之天子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春秋繁露)董仲舒將儒家的天命理論系統化,天是最高的權威,這一點與古之道術同。天給人定命,君王是天之子,君王以天為父,事天以孝,只有君王才能貫參天地,這些就和華夏天道背道而馳。華夏天道認為,天道無私兼愛天下,以成天下人之私。君王要以民為父母,忠孝信利於民。天道昭明恆久,人人可知,無需藉助天子這個中間人來認識。

實際上,儒家的天命就是將儒家那一整套的尊卑倫理,借天兜售,然後完成一個以天子為教宗的儒教系統,施行政教合一的統治。所以,儒家的這個天命體系,必需依靠賞罰來維持,而且所有的賞罰都是宣稱來自天意,也就是說無論做的合理與否,違背天子就是違背天意,只要進行了賞罰,就是天的意志。由於儒家的這套天命學說,符合了統治者的合法性,合理性,儒家獨尊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畢竟任何一個統治者都需要一個合理化的理由。而況於儒家的天命不僅為統治者的合理性做出了粉飾,更是將統治者塑造成最高的道德模範。這一點又和華夏天道相反,在墨家看來,不是你當上了天子,就具有了最高的道德,而是你做的好,被民眾認同,你才成為道德之人。所以,墨子說,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聚斂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上利於天,中利於鬼,下利於人,三利無所不利,故舉天下美名加之,謂之聖王。(天志)由此可見,儒家將統治者塑造成道德聖人,是為了教化民眾,以完成其統治的合理性。而墨家則認為,只有被民眾認同的尊天愛人的人才具有道德,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教化民眾的資格。

由於儒家天命和墨家天志思想的對立,儒墨的執政理念也並不相同。儒家的執政思想是禮治德治,所以儒家建立了一套不平等的禮治規則,進而推行王道仁政。不平等的禮治規則,在荀子看來是必需的,否則建立平等上的規則是無法進行統治的。荀子說,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王制)荀子認為,只有建立不平等的禮治規則才能統治。這也有荀子批判墨子僈等差的根本原因。荀子在天論篇,更是明白無誤的說出了批判墨子僈等差的理由,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天論)

而早於荀子的孟子則主張王道仁政。什麼是王道仁政呢?所謂的王道即統治者制民之產,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汙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實際上,儒家這個制民之產和養民的主張是違背華夏天道的。老子說,我無為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老子說只要統治者不幹預民眾,民眾就可以自治。其實這就是無為而治。墨子也強調,以鄉治鄉,以國治國的自治主張。至於是君養民,還是民養君,是最簡單的常識,無民何以有君?民足,君才能足。儒家雖然也能意識到此,但是卻鼓吹君養民惠民的主張。

所謂的仁政即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孟子)考察孟子對仁政的論述,孟子認為,人是性善的,統治者要用不忍人之心來行政。實際上,孟子的仁政存在著一個悖論,並且不切實際。假設,統治者是性善的,根本不需要孟子去鼓吹不忍之心。假設統治者是性惡的,鼓吹不忍之心,根本就沒有用。而且,就算統治者動了不忍之心,儒家愛有等差,對自己的妻子尚且分等推恩,到毫無血緣關係的民眾那裡,這個不忍又剩下多少?而所謂的必自經界始,實際上就是制民之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孟子)分給百姓一些地,讓他們種,在儒家看來就是王道仁政了。再仔細追問的話,這所分的土地是誰的?如果是民眾自己的,統治者憑什麼去分?如果是統治者的,那麼這不就是家天下麼?既然是家天下,民眾無非就是統治者的奴隸而已。

儒家的王道仁政的思想在董仲舒那裡同樣得到了系統化。董仲舒稱,故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王者唯天之施,法其志而歸之於仁。察於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人之受命於天也,取仁於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父兄子弟之親,有忠信慈惠之心。(春秋繁露)董仲舒認為,三綱五常就是取法於天的王道。取法於天,就是仁,因為天即仁心。在此也不難看出,董仲舒的取法於天的主張,實際上是借用了墨子的論述。事實上,儒家就是這樣,總是在借用華夏天道,推銷自己的學說。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極高明的心術。儒家的這種取法於天,與華夏天道完全相反。他們宣稱王道仁政源自天。不忍人了,就是仁政,一旦忍不住就是暴政。這種執政的隨意性,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其實質上就是威權專制的極權主義,儒家總是期待聖王,以期在開明的專制下,達到天下為公的最終結果,而這種期待,只能是幻想,因為世上根本就沒有道德聖人。

在政治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區別上,儒家提出了仁政和暴政作為分別。與儒家的不同的是,墨家提出了義正和力正的的主張來區分政治的合理性。

什麼是力正呢?力正就是違背天道,以個人意志為標準,去坑害人。力正者何若?曰: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壯則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方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賊害也。(天志)力正的結果和墨子所講的亂是一致的,墨子認為造成亂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不相愛,一是不明鬼神,還有一個是無正長。

實際上,墨子並不認為有正長之後就必然可以除亂,因為正長執政還面臨著如何執政的問題。如果正長力正,則會造成天下大亂。所以在尚同篇,墨子明確提出,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尚同)墨子明確提出義自天出,而非出自天子。所以,僅僅上同於天子,並不等於尚同,更不是上同於天,而是墨子所批判的下比。下比,即創作比周。(所染)所以墨子說,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而不上同於天,則災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於天者也。(尚同)

上同天子而不上同於天的例子,在墨學裡有記載。墨子說,昔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此反天意而得罰者也。紂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棄厥先神祗不祀,乃曰:吾有命,無戮其務天下,天亦縱棄紂而不葆。(天志)商紂王執有命,反天之意,力政天下,昔者殷王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費中、惡來,崇侯虎,指寡殺人。人民之眾兆億,侯盈厥澤陵。(明鬼)費仲,惡來,崇侯虎等上同紂王而不上同於天,就是下比,進而遭到懲罰和討伐。所以有人說墨家尚同是要人必需上同於天子,並以天子的是非為是非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以天子是非為是非,必需上同於天子是儒家思想。因為儒家的天子是上天之子,是貫通天地的,所代表的是上天之意,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於天亦可。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則廢而稱公,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名絕而不得就位,子不奉父命,則有伯討之罪,臣不奉君命,雖善,以叛言,……曰不奉順於天者,其罪如此。(春秋繁露)在儒家看來,所有人必需要受命臣服於天子,臣服於天子就等於尊天,等於受命於天,等於奉順於天,否則不奉君命就是叛逆,是逆天之罪。所以孔子在論士時說,第一等的士的標準就是不辱君命,這也是儒家唯天子是從,以統治者是非為是非的根本體現。雖然儒家也講天子不能奉天命,要受到處罰。但是,只有天子能參天地,天意如何,只憑他自己說了算。所以不難看出,很多人都是把儒家必需受命於天子,以天子是非為是非的思想,強行加到了墨家頭上。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墨子所說的力正,與非命篇講的盡人事的「其力也」並不相同。

關於墨子的義正思想,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什麼是義正呢?墨子說,順天之意者,兼也;兼之為道也,義正。(天志)義正,就是兼正。墨子說,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為正。(兼愛)兼正的表現方式即,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今唯毋以兼為正,即若其利也。(兼愛)這與天志篇所講的義正的思想完全相同。義正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若事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無所不利,是謂天德。(天志)從墨子論述中,不難發現,墨子所說的義正即天行廣而無私,施厚而不德的兼愛天下的天道。只有建立在天道原則上,並依照天意而行,兼愛天下,才是判斷政治是否合理的標準。所以墨子說,置立天之以為儀法,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天志)

墨子的義正思想的義,是天志,是最高的規則,所以墨子說,天志者,義之經也。(天志)同時,墨子所說的義還包括,天始生人,一人一義,百人百義(尚同)的天下不若身之貴(貴義)的個人私義。並且包括以個人私義為基礎產生的民若法(墨經)的公義。由此可見墨子所說的義,包含個體,整體,和天道三個層面。以天道為最高原則,以民若法的公義為基礎,以維護個人私義為最終目的是墨子義正的基本原則。所以墨子說,義,天下之大器也。(公孟)用義為政於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耕柱)

墨學中義的三個層次的關係是,私義是合理的,但是任何人都不能自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次己為政。因而要在私義的基礎上,形成契約性的民若法的公義。也就是說,私義是公義的基礎,公義是私義的共識通約。沒有私義,就不存在公義。建立通約的公義,私義就要遵守公義的通約。私義與天道的關係是,天始生人,賦予人私義。兼愛天下百姓,維護人的私義。人要順天之意,遵行天道,尊天愛人。民若法與天道的關係是,民若法不能等同於天道,天道是確定民若法是否合理的最終標準。民若法一旦脫離了天道,就會形成,國人殺之的以眾暴寡的民粹主義。所以,墨子認為,無論任何人最終都要尚同於天,只有天道才是唯一的標準:置立天之以為儀法,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也。(天志)天道這種超驗的價值信仰,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也不需要任何人來代天行道。將儒家的仁政和墨家的義正對比,很容易就看出,儒家的仁政是以天命為基礎的人治,而墨家的義正是以天道,公意和私義三個層面為基礎的法治。

天是價值信仰的最高存在,是一切規則的尺度,世間事物都要用天下之明法以度之(天志)。所以人要敬天祭祀。儒家只有敬天祭祀的主張,但是儒家的敬天祭祀僅僅是天子的特權,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禮記王制)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夢粱錄)在儒家看來,祭天是天子的特權,天子可以祭天,也可以祭社稷,但是諸侯大夫都沒有祭天的權力,如果諸侯大夫祭天,就是僭越,是犯罪。而在墨家的思想裡,天明久不衰,每個人都應祭天,祭天不僅是人的義務,同時也是每個人的權力。在墨子書裡就記載了墨子弟子祭天:子墨子出曹公子而於宋。三年而反,睹子墨子曰:「始吾遊於子之門,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祭祀鬼神。今而以夫子之教,家厚於始也。有家厚,謹祭祀鬼神。(魯問)天,在墨學裡又被稱為天鬼或上帝,所以謹祭鬼神,就包括天鬼,山川之鬼和祖先之鬼。需要指出的是,上帝是華夏信仰之神,這一點無論是在墨家還是在儒家都有明確的記載,自西方宗教進入我國後,上帝才被西方宗教所竊居。另外,在先秦,鬼神是統稱,是不區分的,祭天祭鬼也是每個人的權力。至孔儒,才將每個人祭天的權力剝奪了,也正因為如此,華夏的上帝之神的稱號才被西方宗教所竊取。

墨家對祭天的主張是,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為宗廟;必擇木之修茂者,立以為叢位;必擇國之父兄慈孝貞良者,以為祝宗;必擇六畜之勝腯肥倅毛,以為犧牲,圭璧琮璜,稱財為度;必擇五穀之芳黃,以為酒醴粢盛,故酒醴粢盛與歲上下也。(明鬼)墨子所主張的祭祀之禮也講究鋪張,但是必需遵守稱財為度和與歲上下這兩個基本原則。所以墨子說,祭而已(魯問)。對於祭而已,墨子有個基本的原則,祭而求福是沒有用處的,祭只是表明尊天,而真正的尊天,就是按天道而行,只有遵行天道才能得福。所以,曹公子問墨子,為什麼謹祭鬼神仍不免於禍?墨子告訴他,你只是祭祀而已,並沒有按照天道的尚賢,兼愛來從事,並不是真是的尊天。只要能夠遵行天道,祭而已也就行了。

尊天,敬畏天道天理,是人智慧的開始。天道昭明,存在於人心。這也就是墨子說的天道明久不衰。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不可為林谷幽門無人,明必見之。(天志)東漢時,王密賄賂楊震,楊震不受賄,王密說,天黑夜晚,不會有誰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治,怎麼能說無人知道呢?於是王密就灰溜溜的走了。正是因為對天道昭明的信仰,相信上天明見天下。心存對天理天道的敬畏,楊震才斷然拒絕受賄。

對上天心存敬畏,我們才不會有惡行惡念,不會去坑害人,在面對不義時,才能夠公然反對,而底氣十足。相反的,像儒家孟子所鼓吹的瞽叟殺人,舜竊負而逃,逃到沒有人的地方,以逃脫法律處罰為樂,就是對上天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儒家不以殺人,包庇,逃脫處罰為恥,反而以此為樂,實在是天理難容。這也正是墨家所批判的,暴人為我為天之,以人非為是也(大取)殘暴之人總會為自己坑害別人找出一個看似合理的藉口,而反對別人的正當權益。所以墨子說,為暴人語天之為是,而為暴人歌天之為非。(大取)對於暴人,應當用天的兼愛非攻來勸導他,這樣做是合理的。但是為暴人的所作所為歌頌為天之所命,則是不合理的。儒家的瞽叟殺人,竊負而逃,欣然忘天下,正是為暴人歌天之。

由此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天命和華夏天道的本質上的不同。失去對上天的敬畏之心的後世儒家,終於狂妄到要給天地立心了。

相關焦點

  • 世界未解之謎之巨蚊之謎
    【巨蚊之謎】巨蚊之謎這是世界最大的蚊子噢!不是龍蝦.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大約四十公分長几乎近一張人臉,恐怖得很。但是為什麼這蚊子長這麼大?還不是很清楚。
  • 《奈格裡之魂》永罪之龍、復仇之靈、災厄之主、禍亂之源
    可忽略缺點2,書名:《奈格裡之魂》 作者:虛鳴 評分:8.9簡介:聆聽我的召喚吧!永罪之龍、復仇之靈、災厄之主、禍亂之源、不潔之禍、……偉大的奈格裡啊,您的僕人召喚著您!黑暗之中,某人在低聲吟唱,他露出笑容,他知道他終將和神融為一體。而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於一個被騙到異界,丟失了主角光環的殘魂。
  • 泰戈爾:神之音,天之籟,花之馨,心之語,愛之曲,童之歌理之鐘
    ——《吉檀迦利·七八》神在我的黃昏的微光中,帶著花到我這裡來,這些花都是我過去之時的,在他的花籃中,還保存得很新鮮。——《飛鳥集·三一三》神對於那些大帝國會感到厭惡,卻決不會厭惡那些小小的花朵。——《飛鳥集·二七一》鳥之聲在黃昏的微光裡,有那清晨的鳥兒來到了我的沉默的鳥巢裡。——《飛鳥集·一六四》思想掠過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鴨飛過天空。我聽見它們鼓翼之聲了。
  • 方技之學與方術之學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經方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神農黃帝食禁》七卷。《五藏六府痺十二病方》等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 [永恆之塔]新手指南之職業技能——烙印之石
    什麼是烙印之石的系統?    烙印之石系統,是通過裝備烙印之石、烙印碎片後獲得技能,可以進一步強化當前的職業技能    · 20級通過完成特定任務,才能使用烙印之石系統    - 任務:過去的記憶(天族) 未來的命運(魔族)     - 各等級的烙印之石凹槽    · 任務完成後,在大城市的烙印之石名人處,可以獲得烙印之石、烙印碎片獎勵
  • 「蟲之呼吸 蝶之舞 戲弄」《鬼滅之刃》蝴蝶忍
    「蟲之呼吸 蝶之舞 戲弄」《鬼滅之刃》蝴蝶忍 「蟲之呼吸 蝶之舞 戲弄 」 蝴蝶忍cos正片《鬼滅之刃》
  • 《文明之約》應世界之邀,赴文明之約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大型季播文化節目《文明之約》,將立足國家平臺,面向全球,應世界之邀,赴文明之約。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也指明了方向:「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豔。」
  • 日本的美食之巔:壽司之神、天婦羅之神、鰻魚之神,哪家更好吃?
    提起日本料理,很多人會想到壽司、天婦羅、鰻魚飯,而就是這麼巧,在日本有三位大師,分別是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鰻魚之神金本兼次郎,他們共同組成了日本江戶派美食大師。這三位大師都有自己的店,但卻是一座難求,需要早早的預定。今天就帶大家來探究這三位日本料理大神。
  • 《鬼滅之刃》日之呼吸之十三型到底是什麼招數?
    《鬼滅之刃》漫畫192話中,『日之呼吸』第十三型終於呼之欲出,就是『日之呼吸』十二種形態周而復始的連貫攻擊。悟透了十三型的炭治郎面對鬼舞辻無慘仍然缺乏信心,但是為了大家,燃燒心魂的炭治郎堅定地舉起了日輪刀。神秘的十三型一直隱藏在『火神神樂舞』中。
  • 《遊讀濟源》之:城之錦繡
    2 王者之山(旅遊+文化) 王屋山是世界地質公園、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為濟源全域旅遊的主打品牌。這裡是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歷史的見證。譽滿中外的「愚公移山」故事就發生在山腳的愚公村。
  • 《代號DB》世界之樹|色慾之界「火雨之窪」揭秘
    世界之樹—— 擎舉大地枝連蒼穹,萬物乖離創界之源 每一段被傳頌的史詩背後,都是一段被世人共同見證的傳奇。
  • 《劍與遠徵》時光之巔狂亂之災怎麼玩 時光之巔狂亂之災陣容推薦
    導 讀 劍與遠徵中時光之巔的狂亂之災怎麼通關呢?狂亂之災用什麼陣容呢?下面九遊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劍與遠徵狂亂之災攻略及陣容推薦,一起來看看吧。
  • 魔女之泉3赤狐狸之林在哪裡?怎麼找到赤狐狸之林?
    魔女之泉3赤狐狸之林在什麼地方?相信小夥伴們一定很好奇,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魔女之泉3赤狐狸之森位置詳細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魔女之泉3赤狐狸之林在哪?  魔女之泉3赤狐狸之森位置一覽:  1、在大地圖的左下方,瑪麗神殿附近。
  • 宮崎駿爺爺電影之《天空之城》
    NicovGogo - 天空之城一部《天空之城》動畫電影刻畫了我們的夢之所想。而這部影片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天空之城」是一個叫巴魯的男孩一直夢寐以求的地方,她的父親曾在飛船上無意看到過這座漂浮在空中的城市,拍下了照片,可人們都認為是假的,所以最後他的父親帶著憂鬱死去了,因此「天空之城」在他心裡留下了神秘的印象。巴魯從小生活在礦山,是個勇敢,勤勞又有愛的孩子。
  • 《牧羊人之心》賽拉姆之星厲害嗎 賽拉姆之星玩法攻略
    導 讀 牧羊人之心賽拉姆之星怎麼玩 賽拉姆之星玩法攻略,賽拉姆之星一共歐多少項目,賽拉姆之星能獲得什麼獎勵,不妨詳細了解下九遊小編帶來的新內容吧。
  • 蒙古死亡之蟲存在之謎
    一個英國科學家小組計劃到「死亡之蟲」出沒最頻繁的地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科學探險,試圖揭開這個自然之謎。如果有朝一日經過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那麼你一定要小心腳下,因為沙土下面很可能潛伏著一種非常恐怖的怪物。這種怪物十分可怕,很多當地人甚至沒有膽子提它的名字。只把它稱作「死亡之蟲」。
  • 「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
    1.與黃帝炎帝蚩尤有關的「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歷史爭論。遠古時期主要有兩場重大戰爭,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對於「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一般沒有異議,都認為是黃帝或者是炎黃聯盟與「蚩尤」的戰爭,周公在第3卦屯卦的六二爻辭中已經有了描述,六二爻辭曰「即鹿,無虞」。
  • 沙漠之狐-之死
    隆美爾綽號「沙漠之狐」、「帝國之鷹」,與曼施坦因與古德裡安一起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埃爾溫·隆美爾生前已經是傳奇人物,有關他的書籍比任何一位德國國防軍將軍都多,德國非洲軍團的士兵把他們的首長稱作「沙漠之狐」。他的座右銘是:「隆美爾不論到哪兒都要走在最前面。」 希特勒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把他塑成「人民元帥」;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十分崇敬地評價隆美爾說:「你是個冷靜狡猾的敵人,一位偉大的將軍。」
  • 《劍與遠徵》時光之巔狂亂之災關卡怎麼過 時光之巔狂亂之災關卡攻略
    導 讀 劍與遠徵時光之巔是一個關卡挑戰地圖,上面有很多小關卡,難度不大,那狂亂之災這一關該怎麼過呢,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需要的來看看吧!
  • 奪魁之母本,賽鴿之源泉
    種鴿是鴿群之基石,奪魁之母本,是用於拷貝種鴿和賽鴿的樣板,種鴿質量的優劣直接關係到鴿群的興衰。養鴿與治水同理,要抓住主流,想治理好長江黃河的水患就得從源頭開始,要想養好一路鴿子須嚴把種鴿關口,在治理江河主流同時各支流治理工作須同步進行才能達到正本清源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