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四大發明聞名於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倉頡造字到蔡倫造紙術,讓中華文化更上一層樓,讀書識字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有多人文人騷客把漢字體現的活靈活現的,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古代沒有「拼音」,是如何「識文斷字」?老祖宗的法子你不得不服。
眾所周知,在古代時期是沒有拼音的,就連最近的朝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中國在這長達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雖然漢字一直存在,可是卻一直沒有拼音,據史料記載。最早出現的的拼音運動是清朝末年民國時期,梁啓超等人發起了「切音字」運動,而「切音字」也就是說拼音的雛形。
第一個創造拼音的人是是盧戇章,首次用切音字拼寫官話。正式的漢字拼音,是在1918年正式公布。也就是說出現拼音的年份也不過是一個世紀而已,和歷史五千歲月的長河比起來,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古人是怎麼教人識文斷字的呢?其實這根本難不倒我們的古人,因為古人的智慧是無法想像的,在創造字的時候就已經想到解決的辦法了。後來就形成了四大形式,分別是: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四種。
首先要說的就是形聲字,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的組成部分大多都是形聲字,而形聲字就是從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字的的組成就是由形旁或者是聲旁組成,形旁說的是類別,而聲旁說的就是讀音。比如說,我們小的時候碰到生偏字的時候就會用認識的字來標註,其實這個辦法古人早都用過了。就給大家介紹幾個例子,就會明白了。
最簡單不過的例子,就是我們在學習外語的時候,碰過不會讀的英語就會用漢字去標註的,這就是學習漢字和我們學習外語是一個辦法,還有一種就是反切法,比如緩字就是胡管切,反切字是流行最久的,也是一種影響最大的一種注音法,在此我們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是多麼的超前。
古代沒有「拼音」,是如何「識文斷字」?老祖宗的法子你不得不服,對此不知道你們怎麼看,歡迎再下方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