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都很重視誠信,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無信不立」

2020-11-30 澎湃新聞

古人為什麼都很重視誠信,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無信不立」

2020-09-30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藍字關注新區動態

記得從某一本書裡看到,老子云:「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翻遍典籍也沒找到老子在哪裡說過這句話。也有人說是孔子說的,在《論語·顏淵》裡有:「民無信不立」,意指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後人由此引申,指出人如果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十分深刻地說明了誠信的重要性。

古人是很注重誠信的,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它靠什麼行走呢?

老子的《道德經》裡也有多處和誠信相關的名句。《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就有:「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我亦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

老子的境界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可惜一般人很難做到。生活中很多人,你信任他,他不會感恩,也不會悔改,覺得你很好糊弄,直到有一天被揭穿才後悔莫及。人與人之間需要信任,但是更需要真誠。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有:「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老子還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

先賢的諄諄教誨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此後歷朝歷代,都不乏誠信之人。古代關於誠信的故事有很多,正面典型的有「曾子殺豬教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還有晏殊的「信譽樹立」和商鞅的「立木為信」等。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反面的典型也不少,最有名的當屬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立木取信」使得變法成功,國強勢壯;「烽火戲諸侯」則是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誠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道德經》第六十二章)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世之本。

來源:南太湖發布

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古人為什麼都很重視誠信,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無信不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人無信,必不立,人無品,必無用
    但無論追求大小,我們立身行事,誠信和人品才是永恆不變的根基。「天道無親,長與善人」,講誠信,人品好的人往往受到蒼天的庇佑,在波詭雲譎的世道,心懷一份坦蕩,收穫一份溫情,更享受開闊豐盛的人生。1信,是立足的基礎信,是人賴以生存的美好品質,人與人之間依靠誠信架起溝通的橋梁,人與社會憑藉信用建立緊密的連結。
  • 人無信不立!這7種行為會被列入不良徵信名單
    人無信不立!> 「人無信不立
  • 人無信,不可立;人無品,不可交
    垃圾社交,不如獨處,只有與對的人同行,我們才會在陽光之下,深感人間值得。人無信,不可立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是我們第二個身份證。生活中,有的人會因一些蠅頭小利而失信於人,殊不知,上當受騙的,都是那些信任他的人。錢沒了,可以再賺,誠信若是丟了,便不可再次擁有。
  • 為什麼沒人吃貓肉?三個原因,古人已經「告訴了」我們
    為什麼沒人吃貓肉? 三個原因,古人已經「告訴了」我們文|草莓很暖自古都說:「民以食為天」,吃東西絕對是一件天大的事。貓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的寵物,或者很多人都會疑惑,因為在肉類中沒有貓肉,也沒有人去吃貓肉,這是為什麼呢?貓和狗都是人類的夥伴,但兩者的待遇就有些大了。大家應該沒少聽過狗肉,在一些地方特色小吃中,就有一些有名的菜是狗肉做的,歸結起來,在歷史上就有吃狗肉的例子。而貓肉,之所以沒有人吃,主要還是有三個原因的,而且古人已經告訴了我們。
  • 誠信是什麼?誠信為什麼?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孔夫子就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近代德國詩人海涅也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魯迅先生說「誠信為人之本」。我最近在讀《中國古代德行新典》。這本書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悠久而傳統的德行觀,看到這些我們祖先積攢下來的巨大精神財富,我心潮澎湃,深受觸動。
  • 《論語》誠信、信用、信譽:「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現今,我們很多道德倫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蘊,都與之有著基因傳承的關係。在增強和踐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意義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為何,做一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誠信、信用、信譽,乃是做人的底線,事業的根基,人無信則不立。
  • 燒餅店老闆招呼大家退錢,看看什麼才叫人無信不立
    人無信而不立,沒有誠信的人,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沒有誠信的人,難以獲得別人的信任,這個道理,我想沒人會不贊同吧!想一想,生活裡你是不是更想和有誠信的人打交道呢?濟南的一位燒餅店老闆,就把誠信這兩塊金字招牌,作為自己永遠的生意信條,這樣的人,說實話我打從心底裡佩服,在現在每個人都很困難的情況下,能做到這種地步屬實很不容易。充值卡裡還有錢的,通通來我這裡退!這位濟南的老闆,開了一家名叫「天一餡餅」的燒餅店。燒餅買了幾年,積累了很多客戶。和別的店不一樣的是,這家店還提供充值服務。有些爽快的老客戶,在他這裡充值了十幾萬。
  • 人為什麼不吃貓肉,原來李時珍早已告訴我們答案,古人早就嘗試過
    人為什麼不吃貓肉,原來李時珍早已告訴我們答案,古人早就嘗試過說起中國的美食文化,那可以說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可以說只要是食材,只要是能吃的食材,一旦到了中國人的手裡邊兒,一會兒工夫就能夠被做成各式各樣的美味佳餚
  • 古人為何那麼重視祖墳?哪一代的墳墓,才叫做真正意義上的祖墳
    古人對自己的祖墳,都是非常重視的。只要稍微有一點兒出息,都會儘自己的財力,努力修繕祖墳,把祖墳壘得又高又大又氣派。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祖墳就是活著的人的一種象徵,一種榮譽。祖墳又高又大又氣派,就表明這家的後人,幹了大事情。
  • 濟聲遠丨守信互信、共踐共行,讓誠信的力量向上生長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也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國歷來具有講誠信、重信用的優良傳統,雞黍之約、曾子殺豬、季布一諾……古往今來,守誠重信的典故不勝枚舉。內誠於心,外信於人,誠信早已深深根植於國人血脈,生生不息,歷久彌新。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 興城:打造誠信企業助力經濟發展
    近年來,興城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創建誠信企業為抓手,積極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引導企業爭當守法經營、品牌生產、和諧發展的表率,自2019年以來,興城市新增市、縣兩級誠信企業15家,為興城市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經營環境。
  • 為什麼不吃貓肉?原來李時珍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古人也試過了
    為什麼不吃貓肉?原來李時珍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古人也試過了貓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動物之一,自古以來,家家戶戶都有這種動物作為寵物和護衛。不過,雖然這隻貓很可愛,但他的聲音也特別討人喜歡。然而在人們眼中,貓並不是很討喜。
  • 為啥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卻沒能落個好?古人早已給出答案
    古時候能夠善終的開國功臣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沒能善終的人,大部分都是有原因的,只有少部分死於帝王的猜忌。公元前230年,劉邦正被項羽圍困,當時劉邦已被圍了半年,正在為這事發愁,韓信卻來了一封信,大致就是說自己已經搞定了山東諸國,一路勢如破竹。
  • 誠開金石 信步天下 威海張家產中學開展誠信教育活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23日訊 (通訊員 遲江華 王明玉) 古人云:人無信則不達。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誠實守信是一種道義,是一種準則,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聲譽。
  • 古代沒有指紋技術,為什麼犯人還得畫押?專家:這便是古人的智慧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 古人非常珍視自己的身體,認為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敢輕易傷害。同時,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也都有各自的作用,例如手部可以幹活,腳可以走路,就連手指上的指紋也有其用處。
  • 微信朋友圈假定位 別讓「小聰明」毀了誠信「大文章」
    有商家稱,國慶假期購買「各地」服務的客戶都有,假定位不會被發現。足不出戶就能「遊」遍全球?聽起來天方夜譚的事情眼下卻在真實上演。難怪有網友調侃:「有的人開車自駕遊,有的人定位自家遊。」用虛假的手段證明自己到過很多高大上的地方,有意義嗎?在網絡社交平臺扮演各種成功的角色,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把戲罷了,也許能騙得了別人,但是生活不會陪你演戲。要知道:假話是站不住腳的。
  • 「人無信而不立」,趁孩子還小,如何教會孩子遵守諾言
    為什麼這個時間,萱萱小寶貝還不起床?"孩子有所動容,卻還是不肯正面對我,我只好俯身把萱萱摟在懷裡,強行和萱萱"面對面":"為什麼還不起床"似乎還是比較有效果的,萱萱停下了手裡的動作,很小聲的告訴我:"媽媽,我不想看獅子了,老師說,獅子應該是森林之王,它現在被困在動物園裡,我覺得有點難過,萱萱不想去了。"
  • 古人為什麼稱呼老虎為大蟲?古人:不僅老虎是蟲,人類也是蟲
    現在人說到重。一般都是想到一些地上爬的,或者是天上飛的一些非常小的昆蟲,例如毛毛蟲。而除了各種各樣的鳥類,大家幾乎都把這些小動物叫成蟲子,哪怕是身上一不小心飛來的小昆蟲,人們也會用蟲來代替。但是為什麼這麼兇猛的老虎卻被古人叫成大蟲?
  • 為什麼日本人回家都要大喊一聲:我回來了?說了你不一定信!
    在現代社會裡,每逢節假日人們都喜歡到世界各地旅遊,在去之前一定會科普一些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作為我們西邊的鄰國——日本,因為本身經濟發達也成為了人們旅遊首選的聖地。我們知道,在我國唐朝的時候日本曾派過一些使者來到大唐學習中國文化,習俗,並把這些智慧帶回日本傳播。
  • 佔卜為何在古人生活中那麼重要?屈原、司馬遷來告訴你
    一篇類似碎碎念的文字,卻被屈原寫得如空中雲捲雲舒,一卷一舒之間,一片湛藍藍的天空,便在我們眼前。但似乎沒人注意到,屈原是把古人的生活,甚至這種生活文化的影響擺在了我們面前——古人生活中,佔卜非常重要,從廟堂到民間,都普遍存在 。且並不僅僅是因為迷信,可以說迷信的因素在古人那裡並不存在。古人信是因為環境和生存,現代人當然不必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