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藍字關注新區動態
誠
●
信
記得從某一本書裡看到,老子云:「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翻遍典籍也沒找到老子在哪裡說過這句話。也有人說是孔子說的,在《論語·顏淵》裡有:「民無信不立」,意指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後人由此引申,指出人如果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十分深刻地說明了誠信的重要性。
古人是很注重誠信的,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它靠什麼行走呢?
老子的《道德經》裡也有多處和誠信相關的名句。《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就有:「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我亦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
老子的境界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可惜一般人很難做到。生活中很多人,你信任他,他不會感恩,也不會悔改,覺得你很好糊弄,直到有一天被揭穿才後悔莫及。人與人之間需要信任,但是更需要真誠。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有:「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老子還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
先賢的諄諄教誨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此後歷朝歷代,都不乏誠信之人。古代關於誠信的故事有很多,正面典型的有「曾子殺豬教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還有晏殊的「信譽樹立」和商鞅的「立木為信」等。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反面的典型也不少,最有名的當屬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立木取信」使得變法成功,國強勢壯;「烽火戲諸侯」則是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誠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道德經》第六十二章)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世之本。
來源:南太湖發布
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古人為什麼都很重視誠信,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無信不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