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樓推薦一首杜甫的七律《閣夜》。
《閣夜》是杜甫七律的代表作之一,明人胡應麟將它與《登樓》、《紫宸殿》等詩並列,贊其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是千稱鼻祖。此詩的頷聯,也得到了蘇軾、葉夢得等人的讚賞,稱其「偉麗」、「雄渾」,後世難及。
全詩如下
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這首詩寫於大曆元年(766)冬。廣德三年(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陰陽,指日月,時光。短景,冬天白晝時間短,故云「短景」。景通「影」。
霽[jì],雨雪之後,天氣放晴。
由於中國大地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冬天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所以晝短夜長,白天的時間變短,讓人更加體會到時間的急促,日月交替,仿佛催著時光流逝。對於已經五十五歲的杜甫來說,「歲暮」也是他暮年的象徵。
夔州並不是天涯,但相對於長安,相對於杜甫的家鄉,就是天涯。人在天涯,夜裡霜雪停息,卻讓詩人感覺更加寒冷。
詩的首聯,杜甫便傳達出一種天涯淪落的悽涼孤寒之感。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五更,古代把一夜分成甲乙丙丁戊五個更次,五更是臨近天亮。鼓角,軍中用鼓和號角發令和報時。
三峽,夔州東臨三峽。影動搖,語意雙關,表面上寫星影隨長江流動動搖,暗寫社會動亂,戰爭不止,《漢書·五行志》載,漢武帝元光元年,天星盡搖,不久戰伐不已。
歲暮寒宵,五更之時,軍營裡悲壯的鼓角之聲傳來,三峽之中,江河奔流,星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戰伐,指此時蜀中的崔旰之亂。這一句是說,從幾家野哭聲中可以聽出戰爭的存在。
夷歌,當地少數民族的民歌。這一句是說早起的漁人樵夫,唱起了當地的民歌。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臥龍躍馬,臥龍是指諸葛亮,躍馬是指公孫述,兩人在夔州都有祠廟。
人事,指交遊,當時,杜甫的好友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已死去。音書,親友間的消息。漫寂寥,任其寂寞寥落。
尾聯詩人借古人自我開解,臥龍躍馬那樣的人物也終埋黃土,所以我也任人事間自寥落吧!但其實越自我開解,越顯示出他內心的憤懣之情。
這首詩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一聯。
蘇軾在《杜工部草堂詩話》中說:「七言之偉麗者,如子美云:『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爾後寂寞無聞焉。」
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也評道:「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動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嘗恨無復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