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平日家裡餐桌最常見的菜就是蒸魚了,特別是各種海鮮物產非常富饒,清蒸海魚更是家常便飯。其中家裡人比較喜歡吃的就是黃花魚,它又分為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但是很多人都以為小黃花魚長大後就是大黃花魚,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魚類。
從地理位置分布上看,大黃魚一般生活在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偏向於南方,而小黃花魚則分布於東海、黃海和渤海,更偏向於北方。而在體型上,大黃魚的個頭比小黃魚大了整整一倍,不過它們長得太過於相似了,連顏色也相近,所以才給人造成了同一種魚的錯覺。
由於黃花魚味道鮮美,肉質鮮嫩,因此近年來被捕撈過度,且近海的海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所以野生大黃花魚和小黃花魚的數量不斷減少,市面上已經很難買到野生的了。市場上的大黃花魚幾乎都是人工養殖的,而小黃花魚僅僅只是小規模養殖,有些不良商販甚至將未發育成熟的大黃花魚冒充小黃花魚來販賣。此外,一些其他品種的海魚也被當成黃花魚賣給消費者,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吧!
一、白姑魚
白姑魚在市面上比較常見,冰鮮的一般為三十多元一斤,比黃花魚便宜了不少。白姑魚還有一個學名叫做「銀彭納石首魚」,在顏色和樣貌方面,跟黃花魚都非常相似,對於沒有什麼買魚經驗的人來說,就很容易混淆的。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判斷魚嘴的朝向來分辨,黃花魚的嘴部朝上,白骨魚則是朝下。
二、黃姑魚
黃姑魚的俗稱很多,有黃姑子、黃婆雞、銅羅魚等,它的外形跟小黃花魚非常相似。黃姑魚和黃花魚只相差一個字,但是在味道上卻是天壤之別。它肉質較為粗糙,鮮嫩嫩滑程度根本比不上黃花魚,價格也只有黃花魚的一半。因此有些商販唯利是圖,將黃姑魚染色冒充成黃花魚。我們主要用紙巾擦一擦魚的身子,如果有明顯的黃色,那麼就是假的黃花魚了。
我們也可以通過外形和顏色區分黃姑魚和黃花魚。黃花魚為長橢圓形,而黃姑魚的魚體較長背部有隆起狀。黃花魚的整個身子為黃褐色,腹部是金黃色,黃姑魚背部呈現淺灰色,魚體兩側為淺黃色。
三、梅童魚
梅童魚有很多的俗名:梅子魚、大棘頭、大頭寶等。它遍體金黃,跟年幼的大黃魚非常相似,有些魚販就將其當成小黃魚來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分辨:1、小黃魚比梅童魚要大一些,體長為20釐米左右,梅童魚大約為10釐米。2、梅童魚頭大而圓頓,嘴部短而圓鈍;小黃魚頭大而不圓頓,嘴部較尖。3、梅童魚尾柄細長,呈現楔形;小黃魚尾較短,呈雙截形。
其實,清蒸梅童魚肉質最為細嫩,味道最為鮮美,受到了不少食客的歡迎。特別是有一句俗話——「冷水梅童賽黃魚。」,意思就是說新鮮捕撈的梅童魚的味道比黃花魚更好。
綜上所述,買魚時,白姑魚、黃姑魚、梅童魚這3種海魚,常常被用來冒充黃花魚,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別再買錯了。你還有哪些魚是分不清的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吧。今天大熊的分享就到這裡了,覺得文章有用的話,請分享轉發給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我是大熊餅乾不加糖,每天分享給大家最實用的生活資訊,喜歡我就點個關注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