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出身的李斯
李斯,秦朝的宰相,不是秦國第一位宰相,也不是秦國最後一位宰相,是陪著嬴政從秦王蛻變為秦始皇帝、讓秦國進化成秦王朝的重要人物。李斯年輕時曾是一小吏,不願安於現狀,發出「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的聲音,下定決心,遂辭職去往齊國的稷下學宮求學,拜荀子為師。荀子雖說是儒家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卻是偏向法家的主張,李斯的「帝王之術」便源於他。其實關於為什麼不說李斯是儒家,或者沒多少人認可他是儒家的身份,追根溯源還是在他的老師荀子身上。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也是荀子的學生,話說荀子不是儒家聖人嗎?怎麼教出的儘是些法家思想的高徒。
暫且不說荀子的教學思想,本文主要是說李斯奮鬥人生的源頭。李斯很像一位有點天賦、一朝頓悟的「普通人」,不過大部分普通人面對困局時候的選擇多與李斯不同。
卑賤與貧困大過家族故國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連年戰亂,讓社會各階層和統治權力進行了重新調整,孔子所言的「陪臣執國命」——由陪臣執掌國家政權局面出現。許多強宗大族的成員擺脫原有的束縛投入到新的有權有勢的大族中謀取功名利祿。戰國時期各國圖謀強大紛紛實行變法,傳統的世家大族對族人的束縛力再次減小。士人階層游離在各國和各族之間,只要能讓自己得到功名利祿和長足發展,捨棄家國又如何。李斯便是如此。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不是楚國的王族公室出身,也是上蔡有點名氣的家族。李斯是位功利心極重的人,他可以壯士斷腕放棄郡小吏的官職,只求換個環境取得成功的一絲機會。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他的榮華富貴不是憑空出現,也不是哪位貴人或自己家族給出的,而是通過自身的努力爭取來的。因為努力換來成功,所以李斯對這充滿心血的榮華富貴十分看重,近似一種偏執。西進入秦是李斯當時自認為最好的出路: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兩處不同的老鼠
卑賤是人生最大的恥辱,貧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而長期處於卑賤的地位和貧窮的境地,去譏諷富貴厭惡祿利,是自我安慰和解脫的罷了,不過是無能而已,絕非有志士的情懷。看,千年前的李斯竟看得如此透徹。然,從李斯決定離開家鄉求學開始,他便有了這種覺悟。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開頭便記下了李斯崛起奮鬥的轉折點在哪: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
李斯年輕時候為郡小吏時,見到自己辦公處廁所旁的老鼠盡吃些骯髒的東西,人或狗一走過來就嚇得逃竄。而李斯入糧倉,發現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無窮無盡、囤積起來的粟米,住在大房子下面,完全不用擔心人或狗過來,即使過來了也還在那嬉戲打鬧。這個故事什麼意思呢,說一個老鼠在廁所旁邊,吃的差住的差還擔驚受怕;另一個老鼠在糧倉裡面住的好吃的好還不什麼都不用擔心。因此李斯發出前文最早提到的一句話:一個人有出息沒出息,就如同那個老鼠一樣,一般不是自己決定的,而是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雞湯故事
大家看完是不是感覺有點熟悉,類似我們以前生活中常看到的一個小故事:一瓶礦泉水,放在五星級酒店的價格比放在一個小賣部的價格高出數十倍,因此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價值的關鍵不在於其他,就在它所處的地方。這簡直和李斯悟出來的東西一模一樣。雖說都是勵志雞湯,但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李斯從自己的生活中悟出這樣的道理,幡然醒悟過來,選擇走上一條改變的道路,最後達到天下第二人的高度,榮華富貴圍繞在他身邊,趕都趕不走。
為何現代人對這樣的雞湯故事無感,很好崛起奮鬥呢?主要是兩方面, 一是這東西不是自己感悟出來的,體會不是那麼深刻,兵書那麼多歷史上也就那麼幾個名將,不是自己的東西也只能參考借鑑,很難融會貫通的使用;二是勵志雞湯故事太多,大部分人見的太多了,好比印刷術和造紙術出現之前,讀一部兵書參軍就能成為一名中下層軍官,甚至是督領一軍的將軍,但是之後呢,沒人再在乎這東西了,因為爛大街大家都有了。
你要做廁所旁的老鼠,還是要做米倉裡的老鼠,相信大部分人心裡都有答案,但缺少努力奮鬥的堅持和決心。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