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導致組織低灌注,並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即為休克。休克發病率不低,病死率很高。臨床醫生應當具備早期識別休克的能力,並要儘快明確休克病因,然後儘早治療,從而避免微循環障礙。
休克的概念
休克指的是急性循環衰竭,內涵是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導致細胞、器官缺氧。動脈血壓降低是休克的主要表現,但因為休克時候交感興奮導致血管收縮介質產生,因此並不是所有休克都會出現動脈血壓下降。
乳酸濃度是休克最有效的生物標誌物。正常的乳酸濃度是1mmol/l,如果乳酸濃度>2mmol/l,就提示患者可能處於休克狀態。無氧酵解會產生乳酸,但有氧代謝有時候也會引起高乳酸血症。寒戰、癲癇、過度通氣、肝衰竭、線粒體障礙等都會引起乳酸水平升高。
圖示:休克的診斷流程
休克需要早期識別、早期治療。臨床上有三個窗口可以輔助識別休克,也就是皮膚、腎臟、腦。
圖示:休克識別的窗口
可以通過皮膚、腎臟、腦部來洞窺休克狀態,比如:皮膚可以呈現出溼冷狀態,並且充盈時間延長;小便量減少,<0.5ml/kg.h;意識障礙、反應遲鈍。
休克的分類
依據機體病理生理改變,可將休克分為四類:低血容量、心源性、梗阻性、分布性,引起休克的疾病多種多樣,但基本上都可劃分到這四類當中。
圖示:休克的病理生理分類
前三種休克中,機體因為前負荷不足、心肌收縮乏力、後負荷增加等出現心輸出量不足。在分布性休克中,機體心肌收縮加強,心輸出量可以增加。但需要知道的是,分布性休克患者體內可出現一些炎症介質,這些炎症介質可以降低心肌收縮力,從而出現分布性休克合併心源性休克(比如感染性休克出現心肌頓抑)。休克時候,患者毛細血管內皮損傷、炎症介質釋放,還可以引起微循環障礙,導致血流分布異常,引起組織低灌注。
也就是說,休克會出現四個方面的異常:1.泵功能(心源性);2.容量不足(低血容量);3、大血管(梗阻性休克如肺栓塞、高血壓);4.小血管或微循環(分布性休克)。
微循環障礙
各種休克都可以出現微循環障礙,包含微循環流量不足(血流障礙)和氧輸送距離增加(組織水腫等因素導致毛細血管彌撒距離增加)。引起這種病變的因素有: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紅細胞血流變性質變化(形態改變)、白細胞激活、凝血功能障礙、血管平滑肌障礙。內皮細胞的多糖-蛋白複合物很容易受到氧化應激影響,從而出現功能障礙,繼發組織水腫。同時,休克的時候,外周組織也可出現線粒體抑制,導致組織攝氧能力下降。如果休克患者的微循環障礙炎症,那麼預後就會變差。在休克的診治中,需要早識別、早治療,避免休克出現微循環障礙。
圖示:各種休克都可以出現微循環障礙
休克的救治原則
Dr Weil提出了休克救治的VIP原則(V:ventilate-通氣;I:infuse-灌注;P:pump-循環泵功能),強調早期積極復甦。
V:ventilate
休克患者細胞缺氧,如果此時合併低氧血症,細胞缺氧情況就會加重。因此,氧療對休克患者來說非常重要。休克患者氧飽和度、指脈氧等可因為末梢循環障礙而不準確。所以,為了避免低氧血症帶來更嚴重的損害,建議氧療標準可適當放寬。對於插管不明確的患者來說(也就是可插可不插的患者),建議立即氣管插管,不要猶豫。
infuse-灌注
休克患者可因為毛細血管滲漏而出現組織水腫,這種組織滲漏會導致循環血量進一步降低,因此更需要液體復甦。如何判斷容量狀態呢?研究顯示靜態指標效果較差,比如單純從CVP數值上決定容量充足與否。如果能了解患者既往容量狀態,那麼對於液體復甦來講更有意義。目前尚無絕佳的容量評估指標,也沒有完美的復甦液體。可以通過補液試驗、動態前負荷指標比如SVV、PPV等來評估患者是否需要進一步補液治療。低蛋白血症患者,有必要維持患者蛋白水平正常。鑑於目前的指南,推薦復甦首選晶體液。
pump-循環泵功能
對於復甦之後仍有組織低灌注、血壓降低的患者來說,有必要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無論是哪一種休克,都可給予縮血管藥物來維持最低灌注,目前的建議是維持MPA>65mmHg。在血容量不足的時候,給予多巴酚丁胺會導致低血壓。血管收縮藥物甚至可以在液體復甦的時候同時應用。對於各種縮血管藥物來說,去甲腎上腺素是一線用藥,要優於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