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所多項技術為洱海水生態系統恢復保駕護航

2021-01-12 中國經濟網

  編者按:

  當前洱海處於富營養化初期,其水生態系統具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保護治理的最佳時期。「十一五」期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水生所」)牽頭多家單位對洱海水生態系統退化機制開展深入研究,「十二五」針對水生植被退化與群落結構單優化、底泥內源汙染釋放、魚類生態控藻與應急除藻等問題,研發和集成洱海湖泊生境改善系列關鍵技術,並在地方相關生態修復工程的配套支撐下進行工程示範,取得良好成效。示範區洱海紅山灣水生水生態系統恢復良好,相比基礎年(2012年)水生植被面積增加43%,水體透明度提高20%,為後續洱海水生態系統修復提供了有力支撐。

  洱海「水下森林」種苗基地

  主要成果

  洱海目前已處於中營養向富營養的轉變過程,雖然水質總體尚好,但其生態系統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為:沉水植物面積萎縮,群落結構趨於單優化;外源入湖汙染大,內源累積汙染重;水體藻類密度高,魚類控藻效率差,水華風險高。「十二五」期間,中科院水生所牽頭,由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院、武漢大學、大理大學和大理市洱海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參與組建科研團隊,承擔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重大科技專項——洱海項目第四課題的研究任務,針對洱海湖內水生態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發了底泥汙染阻控與入湖外源汙染綜合控制技術、洱海退化生境修復綜合技術以及洱海藻類控制與水華應急處理技術,並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洱海紅山灣對相關技術進行工程示範,取得良好成效。

  課題組在對洱海水生態環境進行詳細調查的基礎上,獲得了洱海及重點湖灣(紅山灣)沉積物汙染特徵,揭示了外源入湖汙染負荷與沉積物內源汙染間的關係,研發了基於底泥改性的物理化學生物聯合阻控技術,形成了洱海沉積物內源控制方案,提出了推進洱海沉積物氮磷汙染控制工程方案研究的建議;獲得了水生植被特徵和魚類群落特徵、洱海水生植被分布的限制因子及其閾值以及洱海水生植物群落結構優化的關鍵參數,劃分了洱海草藻相互作用的3種狀態及閾值,研發了洱海生態水位調控技術、水生植被恢復與群落優化技術以及退化生境綜合改善綜合技術;獲得了洱海魚類群落和藻類水華特徵,研發了基於洱海魚類結構調整的生態控藻技術、浮遊動物的保育與增殖技術以及可移動式藍藻水華陷阱除藻技術。在此基礎上,集成洱海退化生境改善綜合技術和方案。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相關技術在洱海紅山灣開展技術示範,對改善湖灣水質、恢復水生植被和防控藻類水華起到良好作用。監測數據表明,示範區的外源汙染(總氮、總磷)削減率分別達到58.7%和75.4%;示範區水體透明度達到2.27m,比基礎年(2012年)提高20.11%;通過攔截裝置使葉綠素a濃度削減50.61%,示範區內藻類生物量平均為3.41mg/L,比基礎年降低21.06%;綜合示範區內,2017年6月水生植被面積達4.24km2,比基礎年擴大了43.2%,覆蓋度增加了43.2%,生物多樣性指數1.26,比基礎年提高了31.25%。

  關鍵技術

  1. 研發了基於水文調控促洱海水生植被面積擴增技術

  水生植物生長與分布對水位極為敏感,在富營養湖泊中水下光照不足是限制沉水植物生長的關鍵因素。課題組基於洱海水生植被和水環境的詳細調查,結合實驗研究,確定了限制洱海水生植被分布的關鍵生境因子為:水下光照強度、水深和底泥特性;全湖沉水植被分布的最低光照需求閾值為0.72%的水面光照強度,在透明度為1.9米的情況下沉水植被成片分布的最大水深為4.5米,當底泥燒失重大於17%時沉水植被長勢差。因此,依據水生植物生長對光照的需求和生活史特徵,在水生植被復甦生長期(3月~6月),通過適度降低湖泊水位可以增加深水區底部的光照強度和面積,進而促進沉水植物幼苗的生長,從而使水生植被分布向深水區擴張。基於洱海水生植被和環境要素的長期監測,在獲得海量數據的基礎上,首次建立洱海水位運行、水下地形和水生植被分布的匹配關係。此研究首次系統地建立水生植被分布與水位調控的定量關係,精準指導洱海水位運行,有效促進洱海水生植被恢復。

  洱海水生植被面積擴增技術

  2. 研發了湖灣水生植被群落優化技術

  課題組基於洱海沉水植物的詳細調查,獲得12種沉水植物的生長水深、光照需求和生物量的基礎數據,在實驗研究中採用急性銨處理的方法,研究這些沉水植物的碳氮代謝穩定性。分析表明,沉水植物應對銨脅迫時的碳氮代謝穩定性與它們的生長水深、光照需求和生物量密切相關,據此判斷出植物的耐弱光能力。此研究成果有望為受汙染湖泊的植被修復中水生植物選種和耐汙水生植物培育等提供科學依據。在沼澤化的淺水湖泊或湖灣,通過人工方式清除部分挺水和浮葉植物或控制其生物量,降低其在水生植被中的相對豐度,從而在淺水區創造出空缺生態位,促進淺水區沉水植被恢復和擴張,有利於多種沉水植物進入空缺生態位並展開競爭,從而提高沉水植物生物多樣性。沉水植物光合放氧到水體中,改變水體溶解氧含量,為需氧水生生物創造棲息環境。

  首先,詳細調查洱海近岸水域的水生植被,分析植被群落組成和各類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判別挺水和浮葉植物是否對沉水植物造成負面影響及其程度,分析挺水和浮葉植物的生物量和底泥有機質含量,判別水域是否具有沼澤化趨勢;其次,依據挺水和浮葉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生物量豐度,分時、分區、分類收割或清除部分挺水和浮葉植物,為沉水植物創造生存空間;第三,依據水域的沉水植被群落組成情況,人工引種沉水植物,或讓周邊沉水植物自然進入水域,從而提高沉水植被蓋度和多樣性。

  3. 闡明外源與內源汙染的關係,研發了底泥改性阻控汙染釋放技術

  氮磷汙染沉積物勘測,分析沉積物氮磷汙染分布及釋放規律,對氮磷汙染沉積物重點控制區進行識別,確定汙染沉積物儲量及沉積物氮磷汙染控制技術,指導洱海沉積物氮磷汙染控制方案研究。

  湖泊富營養化成為近年來國內外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沉積物作為湖泊生態系統的重要營養庫,在湖泊外源汙染物輸入量逐步被控制的情況下,沉積物內源營養物的釋放可能會成為湖泊富營養化重要的氮磷營養源,即沉積物營養鹽釋放特徵對湖泊水體營養鹽遷移轉化有重要影響。因此,如何控制沉積物內源氮磷釋放已成為控制湖泊富營養化的國際問題。國內外眾多研究機構探索了多種控制沉積物內源氮磷釋放的技術方法,其中主要有針對沉積物的工程措施、改變沉積物物理性狀的方法、改變沉積物化學性狀的方法,以及利用生態系統物質轉移規律的生物學方法。很多成功案例均採用了多種方法相結合的集成技術。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課題研發的湖泊內源控制磚體及其使用方法,通過對湖泊底泥在煅燒後的磚坯上表面打出多個種植孔,得到湖泊內源控制磚體。將湖泊內源控制磚體放入湖泊後,可降低底層水體的應切力及水體流動對沉積物的擾動,從而降低沉積物再懸浮的營養鹽釋放,磚體具有吸附水體氮磷的能力,可以有效改善泥-水界面的化學性狀,控制沉積物氮磷釋放,磚體有利於沉水植物的定植和擴增,從而達到物理、化學和生物綜合技術控制沉積物內源釋放的效果。此方法不用外加物質,防止對湖泊造成二次汙染,技術具有國內領先水平。

  近年來洱海保護治理措施逐步加強,流域外源汙染輸入得到初步遏制;伴隨截汙治理工程的逐步完工,沉積物氮磷釋放對洱海水質影響將日益顯現,將成為影響洱海水質及藻類水華的重要氮磷來源。為此,課題組開展了洱海

  4. 研發了洱海魚類結構調控技術,增強生態控藻效率

  洱海現有魚類總計31種(隸屬於11科26屬),其中外來魚類有22種;特有土著魚類有7種,均處於瀕危狀態。外來的優勢小型魚類主要是太湖新銀魚、子陵吻鰕虎魚、波氏吻鰕虎魚、小黃黝魚、麥穗魚。以鰱、鱅為主的人工放流增殖是洱海漁業的主體,近年來總的漁產量維持在5000噸左右,鰱/鱅放養量約佔整個放流魚類重量的80%~85%。漁獲物中絕大部分種類為小型魚類和一年生魚類,大中型魚類的高齡個體(4+齡以上)極少,魚類群落出現了明顯的小型化現象。針對漁業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課題組提出了多條建議,受到洱海地方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大部分建議被採納。通過對洱海漁業資源保護與增殖放流及封湖禁漁項目的跟蹤監測與評估(2012年~2017年),提出了洱海鰱/鱅放養的規格和數量調整,並對鰱/鱅的合適捕撈時間和封湖禁漁時間等提出了具體建議,得到地方相關部門的認可並實施。以北部鰲山灣為依託,構建了0.7km2大型控藻圍欄工程,用於魚類調控的生態控藻技術示範,目前運行良好。

  洱海銀魚自1989年引入以來,於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捕撈種群,一直以來種群穩定在800噸~1200噸。洱海銀魚主要攝食大型浮遊動物,隨著個體增加,其對浮遊動物的選擇性攝食能力也加強,進而影響洱海水質。為了更好地提升洱海水質,自2015年開始,地方相關部門採納了課題的研究成果建議,開始自在禁漁期對銀魚實行特許捕撈,每年的7月~8月開展為期1個月的銀魚特許捕撈,取得了較好效果,削減了銀魚20%~30%的種群數量。通過以水生植物恢復為主的生境改善手段,研發了浮遊甲殼動物的保育與增殖技術,進一步支撐了洱海對外來引種銀魚等食浮遊動物食性魚類的調控措施。

  5. 研發了可移動式藍藻水華陷阱除藻技術

  「移動式藍藻水華陷阱除藻系統」具有智能供電、移動走航、主動收集藍藻等特點,能夠適應洱海藍藻水華的低濃度、間發性、易受風向和水流影響等特點,對藍藻水華具有較高的攔截效率和濃縮效果,特別適合微風條件下較高濃度的藻類水華。此系統的安裝和運行,結合絮凝打撈技術,可實現洱海藍藻水華的打撈去除,並促進「削減洱海藻源性汙染」的項目總體目標完成。此設備如果與岸基的收藻系統和遠程輸送系統相結合,能進一步實現藍藻水華不落地、無汙染的處置流程,與其他類似設備相比具有明顯優勢。 曹特

相關焦點

  •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洱海生態系統修復
    洱海生態廊道(資料圖)黃興能 攝完工之後將會覆蓋洱海沿岸全部的129公裡,不但有效地將人類活動和洱海隔離出安全距離,還為已經退化的洱海生態體系修復出一個健康的濱湖帶。即便是淨化後達標的中水,也是不能直接往洱海裡排放的,那麼這些水流向何處呢?歷史上洱海周邊的農田都是抽取洱海水灌溉的,而如今淨化後的中水氮磷含量正好適合用於農田灌溉,不但解決了周邊農田的灌溉用水,還解決了中水的去向問題,一舉兩得。而除了灌溉農田之外,這些中水甚至還發揮了更大的用途。
  • 藍小歐車載安全機器人,車載安全黑科技為您行車保駕護航
    藍小歐車載安全機器人,車載安全黑科技為您行車保駕護航 來源:財訊網 • 2020-11-03 17:20:53 藍小歐車載安全機器人,車載安全黑科技為您行車保駕護航。
  • 「平安」黃馬---威創可視化系統全程保駕護航
    2020年廣州馬拉松賽於12月27日在黃埔區科學城綠軸廣場鳴槍起跑,來自全國各地的2萬名跑友參加了本次馬拉松,威創可視化系統為「平安」黃馬全程保駕護航。   為保證賽事安全,廣州黃埔公安建立了「可視化指揮平臺+AR實景指揮調度」安保指揮調度模式,綜合運用可視化、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等先進技術,有效提高了安保實戰指揮決策效率。
  • 生態環境訪談錄(4) | 長江水生態趨好,江豚回來了!
    武漢有很多的沙洲,由於長江汛期水位上漲,沙洲被洪水淹沒,加上長江武漢段全面禁捕,生態環境改善,沙洲裡的魚多草多樹多,又沒有船隻和人為因素的打擾,江豚就能來此自由自在地覓食。」對於一個生態系統,某些物種在該生態系統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了這些物種,就會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生存,進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這些關鍵的物種就被稱為該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
  • 長江水生態趨好,江豚回來了,它們是長江健康狀況晴雨表
    26日,中科院水生所專家王洪鑄在接受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採訪時認為,「這從一個側面,證明長江大保護戰略啟動兩年,長江水生態短期內有向好轉變的趨勢。」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中科院水生所淡水生態學研究中心主任王洪鑄介紹,幾年前,長江流域面臨嚴重的水生態環境危機, 水生生物資源受到嚴重威脅: 白鱀豚、
  • 中科院水生所人工飼養長江江豚成功繁殖第二頭小江豚
    中科院水生所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11日發布消息說,該院位於湖北武漢的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一頭雄性小江豚出生已滿百日,這也是該所自2005年全球首例人工飼養長江江豚成功繁殖以來成活的第二頭小江豚。
  • 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水生入侵物種的「剋星」
    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水生入侵物種的「剋星」2020-12-16 10:0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瀏覽量: 1625 次 我要評論 當前,外來水生生物入侵形勢嚴峻,清理外來物種是治理水域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科研人員的通力合作之下,外來物種清除裝置、清道夫清除裝置、鱷雀鱔誘捕清除方法等技術和方法相繼面世。
  • 36所勇當數字時代水生態環境保護「領跑者」
    南湖畔,紅船旁,作為我國通信信息控制系統裝備總體研究所、通信信息控制技術國防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以下簡稱36所)以「軍工電子國家隊、網信事業主力軍、電子信息領域科技創新戰略力量」為定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科首席科學院等技術團隊領銜,致力於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貢獻,在數字經濟浪潮中勇立潮頭、擔當有為、創新前行,不斷為嘉興數字經濟強市及
  • 外來入侵水生生物治理案例
    捕撈行動由白雲湖水利工程管理處組織開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外來水生生物防控團隊提供技術支撐,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具體實施。2019年2月13日,捕魚行動進入實施階段,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專業隊伍採用「圍網法+拖網法」為主、「拋網法」為輔的捕撈方案,把湖區劃分為3段,然後分段進行拖網圍捕。同時加強人員巡查,一旦發現此魚的蹤跡,立即出動拋網船輔助捕撈。
  • 【有力保障】無紙化動物防疫為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有力保障】無紙化動物防疫為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2020-11-28 21:4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高質量要求為結石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高質量要求為結石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腎結石在中國的發病率男性比女性多見,男性比女性多3~9倍,多發生在中壯年。得過腎結石的患者往往「談石色變」,那麼到底何為腎結石呢?  一、臨床表現  1、腎結石可能長期存在而無症狀,特別是較大的鹿角狀結石。
  • 灣塘:無汙染的「農藥」 為農產品保駕護航
    灣塘:無汙染的「農藥」 為農產品保駕護航 2020-05-24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德國Elementar移動式火花直讀光譜儀為中國鋼結構保駕護航
    因此,發射光譜儀的基本結構由激發系統、真空系統、分光系統、檢測系統以及計算機系統組成。CMOS具備防光暈技術,提高光學系統解析度,提升儀器檢測限。更強的抗幹擾能力,保證數據穩定性。  ferro.lyte移動式直讀光譜儀能夠滿足不同的使用場景,既不需要繁瑣的樣品前處理,也不需要對樣品進行切割移動,同時還可完美地檢測C、P、S的輕原子序數的元素。
  • 防微杜漸,為「惠民大雁」保駕護航
    歸納這24起典型案例,涉及人員多為村居書記、站所長、股長等「蠅頭小吏」,違法亂紀方式無外乎虛報、套取、侵佔、挪用以及索拿卡要等「老伎倆」。但下手的對象,卻都是直接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補償款、專項資金、集體資產等,所以說這些小官亂為雖不比高官腐敗那般「禍國」,但卻直接「殃民」。
  • 重慶輸卵管粘連檢查 重慶送子鳥醫院為您保駕護航
    ★重慶送子鳥醫院,不孕不育金牌專家親自坐診,為您生兒育女保駕護航!重慶送子鳥醫院醫院不孕不育科,是自建院開始就設置的的重點科室,經多年發展,聚集了眾多擁有精湛的技術和多年臨床經驗的不孕不育方面的專家,同時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顧問前來技術交流與協作,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專家診療隊伍。
  • 探索創新,推動我國森林生態學科不斷發展
    近年來,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森林生態學科始終圍繞國家生態建設的重大科技需求,緊跟學科國際前沿發展趨勢不斷探索,先後獲得10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承擔省部級以上重要科研項目300多項,起草行業標準18項,為國家林業生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這個臭名昭著的傢伙入侵洱海 官方「重金懸賞」!
    不僅對許多水生作物危害大,還可能成為疾病和寄生蟲的載體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針對洱海出現福壽螺的情況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相關人員回應:大理溫度不高相比熱帶地區繁殖少正人工清除7月4日上午,大理市大理鎮龍下登湖灣細雨霏霏,幾十人或撐船在洱海裡打撈,或在岸邊水生植物裡尋找,不一會將打撈到的福壽螺和粉色的螺卵倒進口袋。
  • 膠囊起搏器為六旬大爺保駕護航
    一粒2克重的膠囊就可以監測人體的心臟跳動,當心臟停跳時立即給予起搏治療.......聽起來有那麼點不可思議,不久前,這粒「神奇」的膠囊就為六旬老人解決了大煩惱。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智宏副主任醫師團隊,成功在患者體內植入無導線起搏器,不僅讓患者避免了傳統起搏器的感染風險,還為不定時「罷工」的心臟保駕護航。
  • 作家曝福壽螺瘋狂入侵洱海,官方回應來了!網友:這個真的不能吃
    近日,作家@半夏心繭 在社交媒體發消息稱大理洱海遭福壽螺瘋狂入侵,引發關注。福壽螺為世界性最嚴重的100種入侵生物之一,不僅對許多水生作物危害大,還可能成為疾病和寄生蟲的載體,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相關人員回應,大理溫度不高,相比熱帶地區繁殖少,正人工清除據了解,福壽螺是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其繁殖能力強,可年產卵萬粒左右,可造成其它水生物種滅絕,極易破壞溼地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如江陰人喜歡吃的螺螄、田螺在受到福壽螺的生態競爭擠壓後,也會大量減少,同時福壽螺還是寄生蟲的攜帶者。這種寄生蟲如果被人誤食,會導致頭痛發熱,甚至嚴重的話可能會引起死亡。
  • 三萬餘尾瓦氏雅羅魚被放流 恢復瀕危物種 修復生態功能
    昨日,市農業局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在永定河水系北京地區的重要源頭——延慶玉渡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古城河畔放流北京市二級保護魚類瓦氏雅羅魚3萬餘尾(如圖),這是本市首次在永定河水系的源頭開展該瀕危珍稀物種的恢復工作,以加快水域生態功能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