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
是雲南的第二大高原湖泊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母親湖
1月6日
央視《焦點訪談》
以「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為題
聚焦當地的生態系統修復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
洱海,是雲南的第二大高原湖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母親湖。但現在的這一汪清水得來並不容易。上世紀80年代,洱海水質較好,但是隨著人口聚集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洱海水質逐漸富營養化,汙染嚴重,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還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藍藻爆發。
大理洱海(資料圖)張成 攝
2015年1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大理視察時提出
「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
洱海
由此開啟了一場
保護與治理的攻堅戰
雙廊鎮位於洱海東北岸,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使它素有「洱海風光第一鎮」的美譽,旅遊業也一直是當地的支柱產業。2011年前後,雙廊鎮的旅遊業開始出現了野蠻生長的趨勢,客棧林立,交通擁堵,垃圾遍地,遊客的體驗越來越差,也對周邊環境造成了空前的壓力。
資料圖
雙廊鎮的情況就是當時整個大理環洱海沿線的一個縮影,基礎和環保設施已經跟不上旅遊業發展的速度,這些隱患如果不及時消除,面臨著生態環境崩潰的風險。2017年4月10號,當地政府痛下決心,一次性關停了洱海沿湖區域的428家餐飲客棧,整治的第一步就是對違規建築進行拆除。
李氏大院位於雙廊鎮景區的核心區域,根據洱海沿岸海拔1966米的湖區水位線,這家客棧的部分建築已經侵佔了洱海的面積,必須拆除。然而對於客棧經營者張聯薈來說,這座建築凝聚了他們全家太多的情感。
張聯薈說:「三年半的時間才把它建完,花銷差不多1300多萬。建到一半我父親就突發疾病去世了,母親就按照他畫的圖紙建完。我記得有一次他們來做我母親的思想工作,我母親就哭了,她跟我父親一輩子所有的心血都在裡面。」
雙廊古鎮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施國東說:「眼淚不是流出來的,是噴出來的。你要拆可以,先把我拆了,我就死在你們面前。說實話我們也希望把它保留下來,很難得一個四合院,但是不行,因為這碗水要端平。」
張聯薈說:「我去找施主任理論,拍他桌子。我說我們家兩個女人,你們就欺負我們!跟他吵架。他很冷靜地跟我說,你別生氣,你先坐著,這麼早你有沒有吃早飯?我去給你買一碗早點過來,你先吃一點,不然你這樣子身體會垮的。」
面對拆遷帶來的矛盾,基層幹部們並沒有採取強硬的做法,而是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施國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往返於雙廊鎮上幾十家違規建築之間,這家說不動就去下一家,今天說不通就住下來,明天繼續勸。
在施國東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張聯薈漸漸地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這些洱海邊長大的居民,原本就對這片母親湖有著深厚的感情。
最終在雙方協商下,四合院靠海的一側房屋被拆除,張聯薈也用拆除的賠償款,償還了蓋房時借下的欠款。李氏大院的拆除並不是個案,在這次整治行動中,洱海周邊一共有1806棟客棧或者民居,被整體或部分拆除。人退湖進,他們一時的犧牲換來的是洱海的未來。
環湖生態廊道
是大理州為了保護洱海修建的
一道汙染物攔截線和生態安全屏障
洱海生態廊道(資料圖)黃興能 攝
完工之後將會覆蓋洱海沿岸全部的129公裡,不但有效地將人類活動和洱海隔離出安全距離,還為已經退化的洱海生態體系修復出一個健康的濱湖帶。生態廊道可以將周邊農田的面源汙染截流,通過汙水管網輸送到汙水處理廠,為洱海提供了一個過濾器的功能。
2015年開始,大理州在原有汙水管網的基礎上進行了修復和重建,新的體系在2018年6月底完成閉合,不僅覆蓋洱海周邊,而是整個流域。目前洱海流域共有城鎮汙水處理廠19座,分散型農村汙水處理設施135座,日處理能力達到23.75萬噸,汙水收集管網4503公裡。
即便是淨化後達標的中水,也是不能直接往洱海裡排放的,那麼這些水流向何處呢?歷史上洱海周邊的農田都是抽取洱海水灌溉的,而如今淨化後的中水氮磷含量正好適合用於農田灌溉,不但解決了周邊農田的灌溉用水,還解決了中水的去向問題,一舉兩得。而除了灌溉農田之外,這些中水甚至還發揮了更大的用途。
洱海因其形狀狹長似耳得名,進入新世紀,洱海周邊的城市用地面積越來越緊張,政府曾經考慮過要把城市空間向海東發展。但是隨著這些年來洱海生態的變化,人們意識到,海東的問題不應該是開發,而應該是保護和綠化。綠化可以有效加強山體的水土保持能力,減少因水土流失進入到洱海的汙染,同時改善海東面山區域的生態氣候。
洱海一景(資料圖)張成 攝
可東面的山體自斷裂形成以來就以巖石為主,蒸發量也遠高於降雨量,綠化用水一直以來是個大問題,而引入截汙治理之後的中水,就為海東面山的綠化提供了足夠保障。
海東面山的土壤含量極低,石漠化現象嚴重,缺乏植樹造林的必要條件,在綠化的過程中,人們克服困難,通過馬馱肩扛,從其他區域運來土壤。在具備了這些基礎條件之後,如何選擇植樹造林的品種,成為了下一步的核心問題。經過林業部門的多方取經,多次嘗試,對環境適應性強,同時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油橄欖,被確定為海東面山綠化的主力物種。
一方面搞綠化,另一方面,海東新區也將原先規劃中用於商業開發的用地大規模縮減。
海東新區積極和此前在海東籤訂投資協議的企業協商,一方面幫助他們在海東的項目轉型,另一方面引導他們前往大理南部洱海流域之外的巍山新區發展。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目前海東面山區域的綠化覆蓋率已經提高了10%左右,據專家介紹,隨著未來綠化率不斷提高,海東面山的生態系統將被逐漸改變,最終不再依賴於人工供水,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體系。從截汙治汙,到汙水再利用,再到整個生態系統的恢復,這一套科學系統的治理方案,將為洱海的環境提供一個長期保障。
在這一系列舉措的努力下
近年來洱海的水質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根據國家生態環境部
2020年11月的監測報告顯示
洱海水質為優
目前為中營養湖泊
洱海(資料圖)張成 攝
如今,張聯薈的院子改建之後,視野比之前更好了,她的經營重心也從住宿轉向了餐飲,在景區管委會的幫助下,收入比以前更好了。環湖生態廊道上,每天都有很多晨練和跑步的居民,這裡也成為了外地遊客最新的打卡聖地。而海東面山的環境好了,也有更多的旅遊文創產業願意從洱海邊走上山,從另一個角度,去分享洱海的美景。
通過多年的治理和保護,洱海水生態系統重建恢復取得積極進展,湖區沉水植被恢復面積達34平方公裡,近五年均未發生規模化藍藻。洱海的治理模式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成果。從過度開發到系統保護,人們在向自然過度索求之後,開始找尋和自然之間的平衡,也追求著生活和發展之間的平衡。
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
的美景才能永駐人間
(來源:雲南發布)
原標題:《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洱海生態系統修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