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雲南大理西洱河出現魚躍洱海的景觀,部分市民擔心是地震的前兆。
對此大理市洱海保護管理局回應, 2020年6月15日下午,西洱河附近水域頻繁出現魚群躍出水面現象,州、市洱海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中科院水生所、上海交大雲南(大理)研究院、大理大學、大理州漁業工作站等單位專家,趕赴現場開展水質檢測、取樣解剖、研究分析、執法巡邏等工作。現將相關情況作如下說明:
(一)經現場水質採樣檢測,魚群跳躍區域的各項水質指標均正常。
(二)現場跳躍魚群多為白鰱魚,有群居習性,經取樣解剖顯示,魚群體型較大、均達到性成熟。
受洱海生態出流影響,魚群在西洱河附近水域聚集產卵,加之受近期天氣變化較大、氣溫偏高、氣壓和溶解氧降低等條件影響,達到繁殖條件的魚群高密度躍出水面。
(三)投放白鰱魚是開展洱海湖區生物治理的有效方式,白鰱魚作為洱海增殖放流和封湖禁漁的重點魚種,主要以藻類為食,對洱海藻類防控和水質改善有積極作用,呼籲廣大群眾文明觀魚,禁止捕撈。
下步,州、市洱海管理部門將持續做好觀測研究工作,並及時公布相關信息。
雲南省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王宇認為,上述現象也可能與活動斷裂錯動引起的地應力場、地下水動力場變動有關,這種變動會產生大地電磁場波動、次聲波和特殊氣體等,同樣會引起動物的異常反應。「在西洱河口一帶存在不同方向的活動斷裂交匯於此,具備利於地應力集中、引起斷裂錯動的地質構造條件。」
百度百科查詢得知,活動斷裂一般指活斷層。活斷層是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是近期曾有過活動而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 斷層。後一 種情況也可稱 為 潛 在 活斷層各國學者對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因有鑑別標誌佐證而無爭議; 但對潛在活斷層的判定則有不同見解。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對「近期」一詞的看法不同,即對活斷層活動時間的上限有不同的標準。
我們所說的活斷層是第四紀期間,尤其是距今10萬年來有過活動,今後仍可能活動的斷層。它的規模可大到板塊邊界,也可小到僅幾十公裡長。那麼,地震帶與活斷層有什 麼關係呢?
下述現象能幫助回答這個問題。
1.絕大多數強震震中分布於活斷層帶內。我們知道全球有兩個大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帶。 兩者釋放的能量佔全球地震總能量的95%,而這兩個帶部是活動的板塊邊界大斷層帶。
2.世界上著名的破壞性地震所產生的地表新斷層與原來存在的斷層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如190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的8.3級地震沿聖安德列斯斷層產生了 450公裡的地表破裂;我國1920年的寧夏海原地震、 1931年的新疆富蘊地震、 1932年的甘肅昌馬地震、1970年的雲南通海地震、 1973年的四川爐霍地震、 1988年的雲南瀾滄一耿馬地震等,都產生了與原斷層大體重合的新斷層。
3.在許多活動斷層上都發現了古地震(指有儀器記錄以前的地震)及其重複現象。每一發震斷層上的重複時間從幾百年至上萬年。我國建國以來受災損失最大的唐山地震,在斷層上也發現了古地震現象。這告訴我們:不僅是現在, 而且過去的地震也是沿斷層分布的。
4.大多數強震的極震區和等震線的延長方向和當地斷 層走向一致。大地震的前震和餘震也沿斷層線性分布。
5. 震源力學分析(震源機制)得出,震源錯動面的產狀大部分和地表斷層一致。
總之,這些自然現象說明:地震帶與活斷層有著成因上的密切聯繫。因此可通過地震帶發現和研究活動斷層帶,而活動斷層帶的存在和斷層作用又是產生地震和地震成常分布的根本原因。
錯動,地質學名詞。常指地層或板塊物質的位置變動、滑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