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話
40年的光陰,在歷史的長河中,並不算太長,倏忽而過。但在悠悠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義烏市場40年卻以其恢宏成就、非凡創製、巨大轉型、奠基性影響,確定了自身卓爾不凡的在中國乃至全球專業市場的地位。
40年史詩般的徵途中,地處浙江中部的義烏從「無中生有」到「無所不有」,創造了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的奇蹟,義烏市場也成為折射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風向標」。
40年義烏市場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而興起、發展、壯大。從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的敲糖換雞毛,到如今萬商雲集的國際性小商品集散中心;從一個普通集鎮到如今流淌著濃鬱國際化氣息的現代商貿城市。義烏的40年,成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進程的縮影,更是中國融入全球化、影響全世界的縮影。
40的歷史場景,我們用記憶再度喚醒;40年的歲月滄桑,我們用歷程一同回望, 歷史的必然性往往就是由一些重大歷史關頭的偶然性連綴起來的。
40年義烏市場總體發展大體可分為濫觴發軔、蓬勃興起、發展壯大、改革繁榮、創新時代5個階段。
從今天開始連續摘編商成市場(義烏)研究所執行所長、資深研究員許慶軍先生專著《莫名其妙無中生有/義烏市場發展40年輝煌歷程》。
40年義烏市場總體發展大體可分為濫觴發軔、蓬勃興起、發展壯大、改革繁榮、創新時代5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濫觴發軔:義烏集貿市場恢復以及小商品專業市場雛形(1978~1982年)
義烏市場這一階段以1978中國改革開放為標誌,邁出了由小農經濟特點的集貿市場向區域小商品市場的演變改造之路。
不知出於什麼考慮,對於義烏小商品市場是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起來、它的最早源頭在哪裡之類的問題,各種介紹、報導、研究文章中普遍的敘述是: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始建於1982年、最早發源地是稠州鎮湖清門。其實,這個關於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時間和發展源頭的概念,只是當時官方的一種口頭簡單表述而已。真正科學地分析,義烏小百貨市場經營開始時間,可以追溯到1978年,甚至更早一點。小百貨市場主要發源地最早並不是湖清門,而是當時的義東區廿三裡。小商品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小商品攤販,今天,我們在研究義烏市場發展時,有必要追溯義烏小商品市場源頭,有必要對義烏小商品市場建立前的小商品經營攤販及原始經營狀態作一考究。這有助於科學客觀分析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起源,正確記錄義烏小品市場的發展歷史。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義烏稠城縣前街出現了三三兩兩的「散貨」批發商,多時達幾十人,出售一些紐扣、小玩具、板刷等針頭線腦的小東西。在較長時期內,商販們的經商活動是季節性的,一般春節前後的農閒季節進入旺季,農忙一開始就自動消散,形成了名副其實的流動市場,小商品市場雛形也因此初現。已經有了幾百年歷史的義烏「敲糖幫」,竟然在「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發生如此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實在耐人尋味。在當時來說,主要是那些「膽大妄為」的經商農民鑽了國合商業供應不足,不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空子,可是它恰恰與後來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政策不謀而合。
事物往往在偶然裡不經意中出現並迅速發展了。外出經商的農民走村串巷,直接和消費者見面,小商品供需信息特別清楚。但是他們從國營商店進的貨卻花色品種少,還要搭配其他滯銷的商品,根本無法滿足需要和有礙資金周轉。於是有些「敲糖佬」就自行外出採購,因採購來的小商品自給有餘,就轉賣給他人。由此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契機,從此逐漸分離出一部分人,專門從事小商品的購銷活動,以滿足眾多「敲糖幫」的需要。這部分人逐年增多,隊伍不斷擴大。與此同時,農村某些有手工特長的人開始摸索市場信息加工商品,實行批零兼營的自產自銷,供應「敲糖幫」和消費者。經常外出採購小商品的商販和這些「地下工廠」的商販匯合在一起,悄悄地形成了自發的小商品市場。1974年,義烏縣城稠城鎮每逢市日,街上就會出現許多專售小商品的小攤小販,多時達百餘人。當時的市場是季節性的,一般在第四季度進入旺季,農忙一到,便自行消失。上市商品多數是國營商店裡不經營或不易買到的商品,如撥浪鼓、泥制小玩具、瓜刨、髮夾、鑰匙扣、頂針圈、牛筋、蜂蠟、別針、鞋帶等。
流動的市場聚變成散貨季節市場,讓更多換糖擔走南闖北時,紛紛加入了小百貨經營,並販回小商品,在廿三裡市場歇擔經營。當時就有溫州的塑料製品和工藝戒指,蘭溪的元寶扣、塑料線等等,永康的小五金如鐵皮哨、針架、鐵鎖、針夾、鋼絲槍等都被販運到廿三裡,使市場品種達到百餘種,市場人員發展到200人以上,初具規模。到1975年,市場商品種類進一步増加,出現了毛領、內衣、電珠等產品,慢慢的就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市場。
1974年已成雛形的小商品市場,在以後的幾年中時斷時續。1975年冬和1977年冬,分別搞了「農業學大賽」運動和治江運動,變農閒為農忙,農民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不能外出。1978年搞「一批雙打」運動,近2000名工作隊員進駐200個生產大隊,著重打擊「農村中資本主義勢力的進攻」,「地下工廠」、「地下商店」紛紛被取締。這年冬,政治風聲已過,農閒季節來臨,「敲糖幫」又開始東奔西走忙起來了。每逢市日,廿三裡集貿市場上出現了眾多的提籃叫賣的小商品專業商販。緊接著,稠城的鬧市區縣前街也出現了幾十個專賣小商品的攤販,這些人或提籃或籮筐或旅行袋或塑料布,隨地設攤,沿街為市。日初設攤,日中收攤。稠城是逢雙而市,廿三裡是逢一、四、七而市,有的商攤雙日在稠城,每逢一、七又趕到廿三裡,跑來跑去,賣的是同樣商品。無人相約呼喚,無人指點開導,只知道幹此道有錢可賺,雖辛苦但利潤不薄。因此,每逢市日,經商者便不約而同地到同一地點,販賣各式各樣的小商品。
據原義烏小商品市場第一任黨支部書記、三裡如甫村原村支書施文建介紹: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起源、形成、發展是同義烏歷史傳統中的「敲糖」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敲糖」即現在通俗講的「換雞毛」。據考證,義烏的「敲糖」歷史最早起源義東北一帶。施文建本人早在「文化大革命」前曾外出「敲糖」。公社化時期,施文建家有9口人、但只有兩個人做工分。當時的工分分紅只有兩角錢一個工,一年做下來,全家只有三、四百元錢的收入。要生存就寄希望於「敲糖」。當時廿三裡一帶的農民像施文建的處境一樣,為謀生計而外出敲糖換雞毛的人很多,蘇溪、大陳一帶及福田、尚經一帶也有一些。
廿三裡小百貨市場曾數易其地,1973年叫賣地點在盤溪橋頭貨市,這裡雖未形成市場,卻也應算得上是小商品市場的萌發階段。1979年,移至廿三裡裁縫店邊上小巷裡,每逢集市日開市,依然是專門批發小百貨的集貿市場形態。這一年起,廿三裡一帶的部分「敲糖幫」在稠城市口時趕來交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往年春節過後市場自行消失,可1979年春節後,市場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大了,僅半年時間,攤販增至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