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豫劇祥符調盛行於開封。不僅原有的祥符班社仍然在各地演唱,而且「茶社」開始興起,義成班在茶社演唱最為活躍。其後不久,從封丘清河集到開封演出的天興班在民國初年轟動一時,而通許縣的公興班及其他班社的一些演員,也來開封演出,開封成為樣符調的薈萃之地。1926年,開封義成班在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鋒臺,又有同樂鋒臺、永樂錄臺、國民戲院的建立,薈萃了祥符調的一大批精英,如名鬚生李光蒼、貫臺王、張震中、陳玉亭、張子林、張新田,名小生劉朝福、王金玉。名醜李德魁、張洪盤,名旦李劍雲、時倩雲、林黛雲、閻彩雲等。
20世紀30年代,是祥符調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引導和推動豫劇祥符調棄舊圖新,走上變革發展之路的領軍人物,是被譽為「現代豫劇之父」的豫劇改革家、著名劇作家、導演、教育家和戲劇活動家樊粹庭先生。1934年秋,時任河南省教育廳社會教育推广部主任的樊粹庭毅然棄政從藝,在開封創立豫聲劇院,對樣符調的班社劇場、器樂伴奏、聲腔科內、表演化妝等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除舊布新,使祥符調以嶄新風貌出現於戲曲舞臺。
1935年至1936年,以自編自導的輕喜劇《凌雲志》為首創,陸續推出《義烈風》、《柳綠雲》、《三拂袖》、《滌恥血》、《女貞花》、《宵壤恨》、《伉儷箭》等七臺大戲,頓使一向鄙薄土梆戲的鴻懦耆舊刮目相看,將《筲壤恨》諸劇譽為「警世之傑作,偉大的悲劇」!一向靠跑野臺、趕廟會維持生計的「靠山吼」穩穩地佔據了城市舞臺,猥瑣孱弱的「小土雞」一躍而為翱翔雲霄的金鳳凰。以新劇演出為契機,也培育出一大批優秀的祥符調演員,其中有被譽為「豫劇皇后」、「豫劇梅蘭芳」和「河南梆子大王」的陳素真及馬雙枝、司鳳英等著名旦角。除此之外,文武生有趙義庭,鬚生有劉岱雲、陳玉亭、張子林等人。
樊粹庭對豫劇祥符調的卓越貢獻還突出地表現在更新伴奏樂器、美化舞臺設施等方面,據陳素真回憶,早在樊粹庭接管改建「豫聲劇院」時期,他就多方斡旋,籌措資金,聘請時任省民政廳廳長的李敬齋先生親自設計劇場改造圖樣。竣工之後,劇場煥然一新,磚牆瓦頂,寬敞氣派,並裝置有天幕和舞臺大幕。觀眾席男女分開,座位之外,另設站席。舞臺上汽燈照明,臺口豎立供演員正裝的穿衣鏡,還特設頗具人性化色彩的人力吊扇。樂隊集中在舞臺左側,與演員分開,中間以圍屏相隔。戲班原來的戲裝破舊簡易,不分行當湊合混用,常受業內人士譏諷。樊粹庭花費巨資,全面更換戲裝,並增添適於表現女性角色情感變化的三尺白綾水袖。針對舊梆戲長期使用的主要伴奏樂器大弦(月琴)單調低沉的缺陷,樊粹庭大膽引入高亢激越的板胡,替代大弦作為主弦樂器,後又添加二胡和笙,使得伴奏音樂高下應和,剛柔相濟,音域寬廣,聲韻和諧。
為了提高演員的表演技巧,樊先生特聘武功精湛的京劇演員訓練演員身段,並親自組織練功排戲,著力讓演員熟悉戲劇角色,準確把握其心理與氣質,成功塑造了性格各異的舞臺形象。其後在西安「獅吼劇團」時期,樊先生進一步在舞臺布景方面謀求創新,創造性地使用燈光布景、水景和活動字幕,加強了舞臺場景的傳神寫意效果。樊粹庭先生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就接觸學習簡譜知識,並組織帶領演員按譜練唱,熟練掌握,使「獅吼劇團」在眾多演藝團體中成為率先採用簡譜的專業劇團。
在最艱苦的抗戰時期,樊粹庭先生從流寓西安的豫籍難童中選拔演員,組建獅吼兒童劇團,聘請京劇名家韓盛岫等留團執教,並根據學員的素質和特長因人設戲,培養出一大批獨具風採的豫劇名角,比如曾為唱功優異的關靈鳳寫悲劇《漢江女》,為武功精良的王敬先編童話劇《紅蛛女》、《金山寺》,為兒童班學員編連臺武功戲《無敵樓》等。在樊梓庭循循善誘的教育培養下,一批批豫劇精英走出古城西安,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戲劇舞臺上,把祥符調細膩婉轉的聲腔音韻唱徹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湧現出張敬盟、石兆明、王景雲、常警惕、邢楓雲、李景萼、華翰磊等享譽梨園的豫劇名家,使「獅吼劇團」成為戲劇屆公認的培養豫劇祥符調精英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