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用「寶貝」來稱呼那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人或物,其實,「寶貝」一次來源自貝殼。在黃金還沒被當作貨幣使用之前,一些貝殼常常被當成「錢」來使用。
貝類是軟體動物,它們大多生活在海洋中,軟軟的身體藏在堅硬的外殼裡。
牡蠣:大了就動不了
剛出生的小牡蠣是可以自由行動的,等它找到合適的家,發育出殼來,「能動」的好日子就徹底結束了。從此以後,它就只能用左殼把自己固定在巖石上,一直到老死為止。
牡蠣怎麼吃飯呢?在它外殼的頂部有條小縫,海水從縫裡流進流出,其中的蜉蝣生物就是它的食物。但這個「馬大哈」只會讓考慮入口食物的重量、大小,並不管自己能不能消化。所以,在它的消化器官中,常常可以找到滯留的沙礫等。
扇貝:跑路有絕招
多數貝類不愛動彈,但扇貝不一樣,雖然沒有腿,卻依然愛遊泳。
在扇貝的殼裡,有一塊白色的、圓柱形的肌肉,叫「閉殼肌」。一旦遇到危險,比如遇上仇敵—海星,扇貝就會利用閉殼肌快速開殼,從前方吸水,再閉上殼,向後噴水,藉助這股水流的力量來逃離敵害。
雖然,扇貝的遊泳速度連每秒0.5米都不到,每次發力,最多遊五六米就會掉回海底,但如果遇到洋流或潮汐,它就可能借力跑得很遠。
鮑魚:一面貝殼能防身
鮑魚不是魚東漢的許慎曾在《說文解字》中,把「鮑」解釋為「海魚」,李時珍也沿用此說,後人懶得糾正,便將錯就錯地用到了今天。
鮑魚最大的能耐,就是只用一面貝殼防身。在它的身體外面,包著一片厚厚的、耳朵大小的貝殼,真的只有一片(另一片殼早已退化),它的腹足就漏在外面。有這面堅硬的殼做「盾牌」,即使是湍急的水流 也奈何不了它。
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貝類小秘密呢?
只有生活在海洋裡的蛤、珍珠貝和淡水中的蚌等貝,才能「生」珍珠。
以蟶類為代表的貝類生活在泥沙中。因為需要用足來挖掘沙泥,所以,潛棲得越深,蟶類的足部就越發達。
中藥石決明其實就是鮑魚的外殼,因為能治療眼疾而得名。
硨磲是海洋中最大的雙殼貝類目前已經發現的最大硨磲直徑約1.2米,體重約2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