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被中性名搞的烏煙瘴氣的冬天,上海海港這個標準的擦邊球成為了眾矢之的。因為陳戌源的上港身份,早就被送上火爐很多回的上港,這回沒有任何的「推搡」,就把自己架在了火上。
為什麼」上海上港」要把中性名改成「上海海港」?在過去不到48小時,上港通過自己的御用媒體說這符合上海的城市文化內涵,又說上港不用「上海隊」是一種謙遜大度。而在反對者看來,「海港」是一個猥瑣的小動作,足協有意包庇上港。。。每種聲音看起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上海海港這個名字的背後,是上海市各方妥協的結果。
「上海隊」只是上港球迷的一廂情願,上港從來就沒有用上海隊的可能
前段時間,當媒體在熱炒上港要改名「上海隊」,這是一個讓很多上港球迷信誓旦旦的名字;在上港球迷看來,如果上港真的改名叫「上海隊」,意味著他們將對申花搶班奪權,搶佔正統地位。但對上海足球內部環境有基本認識和判斷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上海隊」最多是上港去要挾談判的籌碼,他們根本就沒有用「上海隊」的條件。
在15年和16年,上海德比的火藥味一度失控,最終出現了登巴巴斷腿的慘劇。但甭管球員在場上炒的有多兇,球迷在場外打的有多激烈,兩家俱樂部因為球票問題鬧的有多不愉快,這兩家俱樂部的背景都是國資,且綠地和上港進入中國足壇的背後,都是上海市前任一把手直接找的這兩個集團一把手,這就意味著申花和上港甭管在上海灘怎麼鬧,本質上是兄弟俱樂部。
正是因為這兩家俱樂部是兄弟,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商量著來。比如說17年足協杯決賽前,從上層傳出了「上海足球一盤棋」的論調;之後之所以上港在擁有優秀購買權的情況下,朱辰傑、蔣聖龍這批根寶基地99/00球員,去了申花,固然跟球員家長的意見、收購價碼有一些關係,但這也是各方商談出來的結果。而在轉會市場上,兩家俱樂部也早就達成了一種,不去搶同一名球員,不主動挖對方球員這一默契。。。
正是因為上海足球是「一盤棋」,國資的背景,上港改名肯定會跟上海市有關方面通報。而申花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上海隊,上港的前身則只能追溯到2006年開始打聯賽的上海東亞。歷史決定了,上海足球的積澱主要是申花這個大兒子打下的;如果大兒子沒了,上港這個小兒子去繼承上海隊倒也沒問題。但大兒子還在,小兒子怎麼能篡權呢?何況上港這麼一個「政能量」的球隊,怎麼可能會在體制裡幹這種違背規矩的事情呢?
上港集團一把手定基調,上海海港是有關方面都能接受的名字
上海足球的內部環境決定了,甭管申花用不用「上海隊」,這個名字都屬於他們;即便上港真想「篡權」,上海市有關方面也絕對不會同意。當然不用上海隊是不是一定得用上海海港呢?在上海市有關方面眼中以及上海足壇內部,只要你不用上海隊,你要用「上海海港」、「上海黃浦江」、「上海領航者」都沒有問題。那為什麼上港集團要用「上海海港」這個名字?跟所謂的上海精神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上港企業自身的「訴求」。
當初之所以陳戌源在上港集團擔任一把手時從根寶手中接過足球俱樂部,要砸下巨資全力去搏聯賽冠軍,這是上面的命令。18年上港把聯賽冠軍給拿到手了,當初下令的上海市一把手也早就上調了,現在上海市有關方面給上港提出的要求是世俱杯。按照計劃,擴軍後的首屆世俱杯,是前一年的中超冠軍在上港的新主場浦東足球場打揭幕戰,屆時老大將親臨開幕式;在上頭面前露臉,相當於是上港面臨的死命令。但問題在於,世俱杯都不知道延期到猴年馬月的情況下,這就讓現如今上海市有關方面對上港盯的也沒那麼緊。
過去陳戌源是上港集團的一把手,由於他自己確實是個球迷;所以18年奪冠後制定預算,上港的投入並沒有下來。可是現上港集團一把手顧金山,對於足球沒什麼興趣。集團一把手對足球沒興趣,上面盯上港也沒那麼緊的連鎖發應便是,2020年上港的預算就已經有了明顯的下調,且他們是第一個在疫情期間執行降薪政策的俱樂部。讓一個對足球毫無興趣的集團一把手去拍板俱樂部改什麼名字時,他會對「上海領航者」、「上海人」、「上海城」感興趣麼?讓他拍板改的新名字,一定得跟集團有連續性。而上海海港這個名字不僅符合中性名的字面規定,且比上港集團看起來更能體現集團文化。
沒有時間積澱決定了上港不可能去聽球迷的聲音
當然上海海港被報上去以後,能不能通過還得看上面審核。但問題在於負責審核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中性名是為了什麼,甚至不明白職業聯賽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的審核工作相當於花點錢從企查查上買個會員,對照足協的規則,看看哪些俱樂部符合,哪些俱樂部不符合,而上港集團旗下也確實沒有叫「海港」的企業。
而這一次或多或少讓外界感到意外的,則是上港的球迷強烈反對俱樂部改名。但歷史因素又決定了,上港不可能把球迷的聲音太當回事。
上港的前身上海東亞最開始打中乙的時候,所謂的球迷其實是球員家長自發組織。而09年他們把主場搬回了八萬人,且那一年拿到了全運會冠軍,申花那一年負面新聞不斷等諸多因素導致那一年下半程幾場衝超關鍵戰,八萬人的球迷數量已經超過了1萬。但09年沒衝上去,10年沒衝上去,還賣了5個主力,11年打的很差,這就導致八萬人上座率越來越差,有些比賽現場只有5、60個球迷。
到了2012年,當時的上海東亞一上來就在中甲領跑;而那一年夏天,柏佳駿相當於是被朱駿給強行搶走引發巨大的爭議後,一些本就看不慣朱駿流氓做派的球迷,開始轉投八萬人看球。那一年衝超的幾個主場,八萬人的球迷數不斷上漲,打到最後現場球迷達到了7000。之後在中超那兩年,上海東亞的球迷基數也在持續增加;大多數比賽現場能坐一萬多一點,打申花和恆大可以突破兩萬,打國安、舜天也能突破1萬5。
之後上港集團進來了,八萬人的上座人數開始激增;在18年徐家匯體育公園改造,八萬人被限流之前,打申花、打恆大的上座人數接近5萬;打蘇寧,國安也能突破4萬,打個一般的比賽,周中的亞冠,也能隨隨便便過兩萬。即便外界曾質疑,上港的現場觀眾是靠員工刷出來的。但上港進來後,套票售出數量和散客票售出數量飆升,以及某些關鍵場次,場外的黃牛已經敢把球票價格喊到1000以上都是不爭的事實。
球迷基數飆升速度之快,讓上港俱樂部也意識到,很多關注度是大牌外援和好成績帶來的;沒有時間的積澱,意味著不少上港球迷依舊存在著「搖擺性」。再加之上港的球迷又不具備申花、國安球迷的購買力,球迷不可能成為上港的衣食父母,導致了上港俱樂部也沒想過該怎麼培養球迷,沒有真正的把球迷當回事,因此即便上港球迷認為俱樂部該抓住這次機會去跟申花搶地盤,但上港的眼裡只有恆大!
從上海上港到上海海港,看起來上港集團丟掉了自己的格局;但在現如今中國足壇的氛圍就是:誰老實,誰犯傻,誰雞賊,誰NB的情況下,上港其實做了很多俱樂部想做而未必敢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