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8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夏目漱石寫下《我是貓》後,在日本文壇聲名鵲起。幾年之後,他又發表了一篇隨筆《貓之墓》,記錄作為小說原型的黑貓死去前後發生的事,以表紀念。
搬到早稻田之後,貓漸漸消瘦下來,連和孩子們玩耍都失了興致。太陽一出來就往簷廊上一趴,把它的方下巴枕在兩隻並齊的前爪上,一直盯著院子裡的花叢,一動不動地發呆。從這段文字的開頭部分起,夏目漱石憑藉細緻入微的觀察,完整地描寫了這隻貓臨死前的畫面。這隻無名黑貓死後,平時對它漠不關心的作家夫人,突然一反常態地買來一塊方形墓碑,並讓作家為它寫點兒什麼。於是,夏目漱石在正面寫下「貓之墓」,在背面留下一首俳句:
此の下に稀妻起る宵あら人——願這地下,閃電劃破長夜或許貓神秘的眼眸,讓夏目聯想到了閃電。
這隻黑貓本來是只野貓,每天早晨只要夏目家一打開防雨門,它就偷偷溜進家裡。這給不喜歡貓的夏目夫人帶來了不小的困擾,不知道該如何對付。有一天,一位經常出入夏目家的按摩師看到了這隻貓,對夫人說道:「太太,這隻貓從頭到尾都是黑的,可是一隻招福的貓!」
簡單的一句話,讓夏目夫人動了心。這樣一隻無名貓,對當時心病纏身的夏目漱石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慰藉。與對它漠不關心的家人不同,夏目總是對這隻黑貓觀察得細緻入微,這也反映出他對貓的喜愛程度。黑貓死後,夏目漱石還向自己的學生發布了貓的訃告,文中寫道:貓亡故,已拜託車夫裝盒。葬禮已於後院舉行。
在現在的漱石公園(原為夏目漱石晚年生活的故居)裡,甚至還有夏目家後人為這隻貓搭建的供養塔。據夏目漱石的孫女半藤末利子回憶,童年的時候每次造訪祖母家,都能看到五六隻貓的身影,當然也包括黑貓。末利子還說:「祖母懷著求福的「功利心,即使在祖父去世後,也一直在飼養這些她最討厭的貓。」
漱石公園裡的貓冢
譯者註:
文中俳句的解讀在日本分歧很大,經過査證多方解讀並結合《貓之墓》原文,得出了文中的翻譯。
夏目漱石是一個細節觀察能力極強的人。他在觀察這隻貓臨死前的狀態時發現,貓的瞳孔在逐漸擴散的過程中會呈現出一種類似「閃電浮現」的狀態。他認為,這種閃電是貓靈魂的具象化,所以在埋葬貓以後,留下了這首俳句,祈願某一天在地下的永夜中,愛貓靈魂的閃光能夠重現,以此來寄託家思。
愛貓愛到痴狂的三島由紀夫日本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5月12日的《朝日畫報》刊登了一張新銳作家三島由紀夫(當時23歲)和貓嬉戲的照片。
憑藉《假面的告白》《潮騷》《金閣寺》等作品馳名世界的三島由紀夫是個不折不扣的愛貓之人。他青年時代和瑤子夫人(日本畫家杉山寧之女)在結婚前留下的照片中,大多有愛貓一同出鏡。為了方便貓自由出入,他還專門在書齋的壁櫥上為貓開了一扇門。
懷抱貓咪的三島由紀夫
三島33歲時和瑤子夫人結婚,但由於瑤子不喜歡貓,三島再也沒有在夫人面前明目張胆地養貓,而是把貓寄養在父母的房間,等到深夜時才敢悄悄跑去跟貓玩耍。
三島自殺後,他的母親,同時也是三島由紀夫研究專家的倭文重談到:「由紀夫真的只是單純喜歡貓……他結婚以後把『小不點兒』(三島結婚前一直飼養的貓)交給了我。有一次午夜12點,小不點兒忍不住想去見他,就跑去敲書齋的窗戶。由紀夫看見小不點兒來找他,就拿出藏在抽屜裡的小魚乾餵它。後來,用人發現了抽屜裡的魚乾,並報告給了瑤子,惹得瑤子大發雷。
「不管怎麼說,由紀夫就是個『貓痴』。」得到母親如此評價的三島為了維繫家庭關係,不得不忍痛「拋棄」愛貓,並且終其一生都活在這種困境裡。
<END>
(文章節選自《貓書:如何輕鬆擁貓入懷》,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於本書】
人類目前還遠遠談不上真正了解貓。貓有什麼樣的思維和行為?它們有自己的性格和個性嗎?應該如何照顧它們的起居和健康?諸如此類的問題要求每一個愛貓者不但應該有愛貓之心,還要具備與之相稱的科學知識,才能合格擁貓入懷,享受貓咪帶給我們的幸福。
《貓書》就是這樣一本寫給所有愛貓人士的終極貓讀本。
關鍵詞 >> 貓,夏目漱石,三島由紀夫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