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袋鼬絕跡半世紀後將重返澳大利亞大陸

2020-11-26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坎培拉3月7日電(記者徐海靜)澳大利亞是有袋類動物的老家,其中一種東部袋鼬已經在澳大利亞大陸絕跡50多年,野生東部袋鼬只能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找到。不過,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科學家的幫助下,這種小動物很快會重返大陸。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2日宣布,該校環境和社會學院教授阿德裡安·曼寧帶領的團隊正幫助將野生東部袋鼬重新放歸坎培拉附近的馬利根林地保護區。

  「這是第一次將東部袋鼬直接從野生狀態下異地安置到澳大利亞大陸。我們的目的不僅是讓健康、多樣的東部袋鼬在澳大利亞大陸生活,而且要研究野生放養的最佳途徑,增加今後類似工作的成功率,」曼寧說。

  東部袋鼬是一種體積較小的有袋類哺乳動物,澳大利亞西南部曾經擁有大量東部袋鼬,但由於棲息地喪失、狐狸等天敵、疾病、中毒及人類獵殺等因素,這種動物已在澳大利亞大陸絕跡50多年。人們最後一次在雪梨地區發現東部袋鼬是1963年,而在坎培拉地區看到東部袋鼬已是近80年前的事。

  放歸的東部袋鼬將佩戴無線電項圈,研究人員可以藉此跟蹤它們進行健康檢查,監測其繁衍和棲息。

  澳大利亞曾於2012年在馬利根林地保護區成功安置了野生東部草原袋鼠。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再現瀕危動物東部袋鼬 已消失半個多世紀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戰濤】據瑞士資訊3月15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澳大利亞近日發現了20隻珍稀動物東部袋鼬,這種當地特有的的瀕危物種在消失了半個世紀後重現天日。這20隻東部袋鼬已被被安置到位於雪梨南部的波特裡國家公園(Booderee National Park)。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澳洲分會的生態系統負責人達倫•葛羅佛(Darren Grover)15日表示,「這是澳大利亞首次將在大陸絕種的肉食動物引入野生環境」。
  • 3000年後,袋獾首次重返澳洲大陸
    供圖:AUSSIE ARK撰文:JASON BITTEL  袋獾消失在澳大利亞大陸的森林中距今已有3000年時間。現在,由於持續不懈的再引進努力,26隻這種瀕危的小動物得以重返澳大利亞。   袋獾屬於有袋類動物,體型只有寵物狗那麼大,以其強有力的下顎而聞名,能在幾分鐘內將大型動物的屍體撕成碎片。不過,20世紀90年代,袋獾物種感染了一種致命的傳染性口腔癌,導致其僅存的野生種群數量降至僅有2.5萬隻,全部分布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
  • 澳大利亞大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有袋類動物?
    據統計,澳大利亞大陸上共生活著240多種有袋動物,而在其他地方,這種動物卻並不多見。是什麼原因,讓有袋類動物十分青睞澳大利亞大陸呢?有袋類是屬於哺乳綱、有袋下綱的一個動物類群,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擁有育兒袋。目前,世界上共有大約322中有袋類動物,它們共被分為負鼠科、袋鼬科、袋鼴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個科。除了美洲地區有負鼠科和新袋鼠科等分布,其餘的有袋類動物大多數都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上。
  • 時隔逾半世紀 澳大利亞再次迎來野生東袋鼬寶寶
    中新網7月11日電 據外媒報導,絕跡了超過半個世紀後,澳大利亞一種珍稀的東袋鼬幼鼠終於在野外誕生。此前,這種袋鼬屬動物曾生活在澳東海岸一帶,後來受到狐狸和疾病雙重摧殘,幾近從野外滅絕。目前,科學家發現3隻雌性東袋鼬的袋裡已經裝著幼鼠了。
  • 塔斯馬尼亞惡魔時隔三千多年後重返澳洲大陸
    來源:海外網 重返澳洲大陸的袋獾(CNN) 海外網10月9日電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5日報導,近日,塔斯馬尼亞惡魔(學名袋獾,是一種食肉有袋動物),在澳大利亞大陸絕跡3千多年後,重返這片土地。
  • 絕跡3000年後,「塔斯馬尼亞惡魔」重返澳洲大陸
    皮毛黑亮,叫聲響亮刺耳,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獾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在2008年被列為瀕危物種,3000年前在澳洲大陸上絕跡,現僅存於塔斯馬尼亞島上;它們晝伏夜出,以食腐為主,外表可愛但脾氣暴躁,當地人送外號「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
  • 為防野狗 瀕危袋鼬被隔離:結果後代"警惕心"丟了
    但本文講述的卻是另一種情況,在澳大利亞,人們為了保護瀕危的袋鼬,就把它們遷到島上,等數量恢復之後,又將其引回澳洲大陸,令人驚訝的是,它們又面臨著滅絕的危機,這究竟是怎什麼情況?中毒後的袋鼬會發生嚴重的抽搐,毒液也會侵入心臟,它們幾乎必死無疑。隨著甘蔗蟾蜍在澳洲大陸逐漸蔓延,6種袋鼬屬中體型最小的北方袋鼬開始逐漸消亡。在一些區域,90%的北方袋鼬都銷聲匿跡了。而在另一些區域,這種小動物已經完全不見了!
  • 三千年後,袋獾重返澳洲大陸
    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它們早已從澳大利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消失,目前僅存的野生種群只在塔斯馬尼亞島上。在與袋獾的競爭中,澳洲野狗很可能更有優勢。澳洲野狗是一種至少在3500年前引入澳洲的野狗,現在被認為是一種有害的物種。
  • 絕跡3千年 袋獾重返澳洲大陸
    圖╱美聯社 在澳洲大陸絕跡超過三千年後,外號「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的袋獾最近在著名演員克裡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的幫助下重新引進澳洲。
  • 讓「天真」袋鼬厭惡有毒敵人
    在澳大利亞北部—中部海岸附近的一座島嶼上,研究人員正在開展一項史無前例的試驗:將進化出能對抗最大敵人的基因防禦能力的瀕危動物和未進化出這種能力的動物混合在一起,以期它們的後代能仿效較為聰明的父母一方。  該試驗的對象是澳大利亞最瀕危的有袋類動物之一 ——北澳袋鼬。這種大小和松鼠相當的食肉動物正掙扎著從入侵的有毒甘蔗蟾蜍的攻擊中倖存下來。
  • 睽違3000年 袋獾重返澳洲大陸
    PHOTORGAPH COURTESY OF WILDARK(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JASON BITTEL 編譯:塗瑋瑛):睽違3000年 袋獾終於重返澳洲大陸,科學家希望這種好鬥的掠食者再引入之後,能為遭受入侵種蹂躪的生態系統帶來平衡。自從「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的刺耳尖叫不再響徹澳洲大陸的森林,已經過去3000年了。
  • 為繁殖而生的袋鼬,最終因交配次數過多虛脫而亡
    在神奇的澳大利亞大陸上生活著一種有袋小動物:袋鼬,從外型上來看和老鼠差不多大小,但比老鼠要可愛呆萌的多,大多數袋鼬的毛皮為灰棕色,少數袋鼬的毛皮長有白色斑點。雄性袋鼬活得很明白、很簡單、很純粹,它們的人生目標只有一個:為了繁殖而活。
  • 科學網—讓「天真」袋鼬厭惡有毒敵人
  •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提到有袋類動物,人們首先會想到袋鼠和考拉。事實上,有袋類是屬於哺乳綱、有袋下綱(後獸下綱)的一個動物類群。
  • 「塔斯馬尼亞惡魔」3000年來首次回歸澳大利亞大陸
    人們希望通過這一努力將塑造這種動物在澳大利亞生存的新時代。澳大利亞方舟公司總裁蒂姆·福克納(Tim Faulkner)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裡程碑,100年後,人們會把這一天作為啟動整個國家生態恢復的一天。這不僅是澳大利亞重新引入這種受人喜愛的動物,野生對周圍環境的改造。
  • 絕跡3000年塔斯馬尼亞惡魔,重返澳洲大陸 |一行看世界
    每天關注壹行伊朗 了解中東實事與動態 皮毛黑亮,叫聲響亮刺耳,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獾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在2008年被列為瀕危物種,3000年前在澳洲大陸上絕跡,現僅存於塔斯馬尼亞島上。配合繁殖季,動保團體在今年將數十隻袋獾分批野放至大型保護區,希望在提高袋獾生存率的同時自然拉高繁殖率
  • 6種近乎絕跡的動物,其中一半為中國獨有物種
    斑鱉,中國特有的一種爬行動物,雖然自古以來就有記載,但斑鱉直到2002年後才被確認為有效種,以往人們常把它當作黿,以致於斑鱉即使稀少也沒有得到重視,現今也是最接近滅絕的動物。紅狼,分布於美國東南部的一種犬科動物,它們曾經是廣泛而且大量存在的一種動物,隨著環境的惡化以及人類的獵殺,紅狼最終在野外滅絕,現今已人工繁育放回野外,但仍是近乎絕跡的一種。小山猴,分布在智利中南部的一種有袋目哺乳動物,作為有袋類動物它們同樣源自於澳大利亞地區,後遷移至南美,是微獸目下僅剩的唯一一種動物,近乎絕跡。
  • 袋獾重回澳大利亞大陸,保護生物多樣性
    通常情況下我們更習慣稱呼「後獸亞綱」為「有袋類動物」,一提到這種動物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澳大利亞。這份聲明中指出,近10年來澳洲野犬數量的減少,給袋獾提供了第二次重返澳大利亞大陸的機會,其目標是最終將袋獾重新引入野外,2020年9月10日,他們已經將第一批11隻袋獾釋放到了野外,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 澳大利亞建成世界上最長44公裡的柵欄,只為對付野貓
    澳大利亞中部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防野貓柵欄,為瀕危有袋類野生動物創建了一個94平方公裡的安全庇護所。澳大利亞野生動物保護局收購了前奶牛牧場,成立了紐哈芬野生動物園保護區,在保護區周圍修建了44公裡柵欄,該柵欄共計使用了400公裡的線,85000根樁,130公裡的網。瀕危物種如袋狸,穴居袋鼠,蓬毛兔袋鼠將會躲過澳大利亞的野貓捕殺,在安全的區域內繁衍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