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盧邁新:選育新品種,不遺餘力推動羅非魚產業...

2021-01-17 水產養殖網
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盧邁新:選育新品種,不遺餘力推動羅非魚產業發展2021-01-16 09:2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瀏覽量: 318 次 我要評論

│盧邁新│



二級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遺傳改良研究室主任、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水產養殖技術、遺傳育種及病害防控技術研究。先後主持和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廣東省農業攻關重大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40餘項。

我國羅非魚全產業鏈發展日趨完善,但短板仍然突出,轉型升級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鏈球菌病防控與良種選育。一直以來,研究和推廣良種良法,成為了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盧邁新為代表的羅非魚產業科學家們持之以恆的工作追求。自2009年以來,作為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盧邁新帶領團隊不斷為羅非魚良法推廣貢獻最佳方案,為產業的發展壯大選育優良品種,滿足市場需求。

為羅非魚健康養殖提供最佳方案

在實驗室裡,他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是研究生眼中溫文爾雅的良師益友;在魚塘邊上,他解困答惑,談笑風生,是養殖戶的「及時雨」漁專家。這些年,盧邁新的足跡遍布我國華南羅非魚養殖主產區。

2009年夏天,一場席捲我國南方(海南廣東廣西)羅非魚養殖主產區的爆發病,導致養殖戶損失慘重,引起行業恐慌。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盧邁新便帶著團隊成員深入病害首發地海南島以及廣東多個羅非魚主養區進行調查與採樣。

「當時關於這場病害的致病原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是海豚鏈球菌,而我們經過實驗室的嚴謹實驗分析後判斷是無乳鏈球菌。」盧邁新告訴記者,病原菌的鑑定對於制定有效病害防控措施、正確合理用藥,以及下一步疫苗的研製都至關重要。事實上,羅非魚這兩種病菌之前國內外都曾有過報導,但此次病害究竟是哪種病原菌引發的呢?

回到實驗室,結合傳統病原鑑定方法以及分子鑑定方法,團隊很快確定了引發此次病害的病原菌為無乳鏈球菌。為了多方面進一步核實,他找到了對海豚鏈球菌有深入研究的中山大學李安興教授進行探討。「李教授根據我們的實驗結果,也排除了導致這次羅非魚爆發病的病原是海豚鏈球菌,認同我們的研究結果,即導致羅非魚大面積發病的病原是無乳鏈球菌。」盧邁新告訴記者,這個結論後來成為了行業的共識。

羅非魚鏈球菌病的爆發,攪動了整個行業的神經,暴露了產業發展的嚴重問題,引起了大家對良種選育、良法推廣和病害防控的空前關注。「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的盲目擴大,及養殖環境的惡化等因素造成魚塘生態系統脆弱,導致魚的抵抗力下降,這些都是病害爆發的誘因。」盧邁新指出,「針對這些短板,我們通過後期對養殖模式的改良、調整優化,推廣健康養殖理念並建立健康養殖示範點,讓健康養殖理念深入民心,規範養殖戶的養殖行為」。與此同時,「我們對羅非魚鏈球菌病的防控進行不斷嘗試,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大疫之後,科學防控鏈球菌病成為了行業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

「首先我們在藥物防治方面下功夫,也篩選出一些相對有效的藥物,但實際上,羅非魚一旦發病,再用藥已經沒有什麼效果了。」盧邁新進一步指出,「所以還是要預防為主。」

疫苗免疫自然而然成為了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首選。一時間,行業內對鏈球菌病疫苗免疫的研究呈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這是比較迫切的事情,&nbsp到2010年,我們研究開發出了滅活疫苗,並進行初試。」盧邁新告訴記者,「試驗的效果還是不錯的,打疫苗與沒有打疫苗的魚塘差別很大,免疫的魚塘成活率能提高30%以上,整體成活率能達到80%以上。」

「鏈球菌病爆發初期,一般是大規格的羅非魚容易感染,但通過多年的跟蹤發現,近些年不管規格大小都可能感染髮病。這種變化給了我們今後研究防控方案啟發。」隨著研究的深入,盧邁新發現,「關於疫苗的很多東西,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搞清楚。比如什麼時候注射最適合(多大規格打才有效),注射的環境如水溫天氣等什麼情況最好等都是未知的,很多細節都還需要深入研究。」隨著疫苗研究層層推進,技術攻關逐個擊破,他發現了更多問題,同時也萌發了新的思路,「通過定向投餵有益菌提高羅非魚免疫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我們正在研究羅非魚免疫器官的發育過程,關鍵要搞清楚什麼時候羅非魚的免疫器官才算發育完善。」

「目前,我們實驗室一方面繼續做疫苗研發,一方面做拮抗菌(有益菌)篩選,通過口服直接投餵羅非魚,在腸道定植定向增強免疫功能拮抗鏈球菌,達到整體免疫效果。」盧邁新認為,這應該是提高羅非魚免疫力的較佳解決方案。他告訴記者,相關的研究工作有了新進展。

「對於羅非魚鏈球菌病,我們要從多個方面正確認識。出現病害也不一定就是壞事,它從另一方面也會倒逼養殖戶提高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從業門檻,這對行業的長遠發展是有利的。」在與鏈球菌病害的長期較量中,盧邁新從中深深感受到了行業的進步。

選育良種助力產業發展

漁農朋友讚譽「珠江所的盧教授是及時雨」,不僅僅是因為他在羅非魚健康養殖和病害防控上不斷貢獻最佳解決方案,還在於他為產業的發展選育優良品種,滿足市場需求。

2020年12月5日,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在廣州開幕,匯聚全國水產種業創新成果,向世界亮出水產種業「中國芯」,同時公布了2020年國家水產新品種,其中「粵閩1號」全雄羅非魚備受關注。這是繼莫荷羅非魚「廣福1號」之後,盧邁新主持選育的第二個獲得國家審定的羅非魚新品種。

盧邁新介紹,羅非魚「粵閩1號」目前已經在廣東、雲南、福建和海南等地區推廣規模養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粵閩1號』的優勢很明顯,生長速度快,出肉率高,比一般羅非魚高出2%~3%,很受加工廠歡迎。」盧邁新笑稱,「這是一款專門為加工廠出口加工量身訂做的產品。」

「從質量安全上看更勝一籌,『粵閩1號』的整個選育過程中,與其它羅非魚品種選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不用藥物轉性,這在種質上確保了不會存在藥物(甲基睪丸酮)殘留。」

「品種好不好,主要由市場選擇,金杯銀杯不如養殖戶的口碑。」看到自己辛苦選育的新品種獲得市場認可,盧邁新說,「感覺很開心,這麼多年的辛苦努力沒有白費,選育出能贏得養殖戶和市場認可的魚,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粵閩1號』在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區推廣試養很成功,雖然經常在廣東和雲南兩地之間來回顛簸很辛苦,但能為我國邊陲山區養殖戶帶去好品種,創造經濟效益增加收入,也就實現了我們科研的價值。」盧邁新很欣慰。

「疫苗研發離成功推出市場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盧邁新告訴記者,「所以,我們同時還在品種選育上並駕齊驅,尋求突破,做抗病選育,選育抗病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的品種。」

這是市場需求決定的。盧邁新認為,我國羅非魚養殖業是出口主導型產業,出口加工產品佔比很大。「加工廠更加青睞出肉率高的羅非魚,而市場上養殖的品種出肉率不太理想。」市場的生產需求是研究啟動的推動力。他表示,「選育和推廣養殖全雄羅非魚,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我們的研究應該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所以我們加快了優良品種的選育,通過選育和推廣良種養殖,增加養殖效益,推動產業發展壯大。」

「羅非魚現在行情比較低迷,思路決定出路,養殖戶要根據市場風向調整養殖策略,可以嘗試走特色路線,同時兼顧生態效益。」針對當前國內羅非魚市場,盧邁新這樣建議。

作為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的崗位科學家,盧邁新在羅非魚病害防控和良種選育上孜孜以求,貢獻最佳解決方案,培育優良品種,正在為推動我國羅非魚產業的健康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廣東十大名優水產品種名單揭曉,草魚、鯽魚、羅非魚、鱖魚...
    — 12月3-6日廣州南沙見 —  文 | 農財寶典-大國漁業記者 孫歲寒  12月5日,在廣州南沙·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隆重開幕,在開幕式上,新一屆廣東十大名優水產品種揭曉,為來自全國的觀眾展示了新一批值得關注的良種。
  • 江蘇省青蝦產業技術體系舉辦南京浦口區青蝦新品種推介培訓觀摩會
    出處:江蘇省青蝦產業技術        瀏覽量: 136 次 我要評論 2020年12月1日,由江蘇省青蝦產業技術體系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主辦,青蝦產業體系種質資源與育種團隊和浦口推廣示範基地承辦的南京浦口區青蝦新品種推介培訓觀摩會在浦口舉行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金龍魚繁育再獲成功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金龍魚繁育再獲成功2017-10-17 08:4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瀏覽量: 4075 次 &nbsp&nbsp&nbsp&nbsp10月12日,珠江所再次成功繁育金龍魚
  • 朱作言、林浩然、麥康森、劉少軍,四大院士齊聚廣州南沙,看水產...
    (副院長)劉英傑、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陳文、廣州市市委副書記羅冀京、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歐陽嶢、廣州市科協黨組書記羅光華、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一級調研員溫蔚以及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廣東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領導,中國科學院水產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珠江水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領導、中山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高校的專家領導,廣州市委組織部、市科協、市農業農村局
  • 市水產研究所「十三五」科技創新成效顯著
    >begin--> 「十三五」期間,市水產研究所培育舟山大黃魚苗種2300多萬尾,科研經費累計1041萬元,在研項目44個;發表論文20篇;申請專利10項;制訂省級地方標準1個;累計獲得中國水產學會範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浙江省農業豐收獎三等獎
  • 海南將水產種業納入「南繁矽谷」建設 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海南將水產種業納入「南繁矽谷」建設 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2020-10-31 22:20: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 原創 該魚俗稱紅羅非魚,是雜交的突變種,釣魚人該如何垂釣?
    原創 該魚俗稱紅羅非魚,是雜交的突變種,釣魚人該如何垂釣?生活在南方的人,深知羅非魚已經是主要魚種。我本人對羅非也是情有獨鍾,因為每次去釣魚必有羅非。每到5-9月是羅非魚的繁殖高峰,幾乎就只能釣羅非魚了。近幾年來,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黑坑裡出現了羅非魚的一個新品種「紅羅非」。因為顏色鮮豔,個體又大深受釣魚人喜歡。
  • 2018首屆中國水產動保產業發展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辦
    2018首屆中國水產動保產業發展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辦2018-11-21 17:2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        瀏覽量: 4494 次 我要評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nbsp&nbsp桂建芳論壇上,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nbsp中國水產學會研究員王玉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謝駿、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黃志斌
  • 化州全力推動羅非魚產業由「大」市轉向「強」市
    近年來,化州市堅持「強農穩市」發展戰略,以「培強羅非魚、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為目標,以推進羅非魚產業化建設為切入點,創新發展機制,實現了羅非魚產業的戰略性調整,推動羅非魚養殖業由大市向強市轉變。2019年,化州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2萬畝,其中羅非魚養殖面積達到9.7萬畝,產量達8.5萬噸,約佔茂名市羅非魚產量的1/2,佔全省的1/6,佔全國的1/12,產值達7.2億元。
  • 藥殘與競爭雙重壓力之下,羅非魚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藥殘與競爭雙重壓力之下,羅非魚產業轉型勢在必行2016-06-11 23:4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廣州市番禺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產種苗中心傘桂寶主任表示:「寒潮導致我們開塘產苗時間推遲,賣苗時間也延後。」今年養殖戶集中在4月底至5月中旬投苗,投苗期也比往年推遲了20多天。春苗供應減少,市場需求量也明顯下滑。上半年羅非魚投苗量比去年同期減少3成左右,各個地區魚苗需求量都明顯減少,其中粵西地區下降幅度略大。「時下養殖戶不急於投苗,投苗時間不太集中,海南還有很多池塘放空。
  •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桂峰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書寫水產種業...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桂峰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書寫水產種業新論文2021-01-13 10:2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瀏覽量: 570 次 我要評論
  • 以羅非魚、觀賞魚、中華花龜為主導的海南省該如何發展淡水苗種...
    一、產業發展現狀1、產業規模與市場營銷(1)羅非魚:據統計海南省現有各類型大小羅非魚育種企業近50家,其中省級羅非魚良種場3家,總育種面積近7000畝;佔地面積100畝以上的苗種企業過半,主要分布在文昌、定安、澄邁等市、縣,年產魚花量40億尾以上。市場份額,海南省內30%,內陸佔70%,早春、秋苗緊缺,夏季過剩是主要特點。
  • 「霸王級」寒潮後吉奧羅非魚安然無恙的奧妙在哪?
    作為一個新研發培育出來的雜交品種,吉奧在市場上存在的時間並不短,但由於種苗遠遠供不應求,廣告宣傳也較少,很多養殖戶找不到這個新品種。這個新品種來源於哪裡?抗寒抗病、長速快的具體優勢如何表現?未來的發展潛力如何,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聆聽雜交種吉奧羅非魚之父簡偉業的解讀。
  • 茂名兩大產業通過專家組評審:"中國淡水龜之鄉""中國羅非魚之...
    日前,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組織有關專家對我市「中國羅非魚之都」稱號進行覆審,對「中國淡水龜之鄉」稱號進行評審。專家組覆審建議繼續授予我市「中國羅非魚之都」的稱號,建議授予我市「中國淡水龜之鄉」的稱號。
  • 桂建芳院士談中國水產育種 抗病新品種培育最難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良種的培育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產業的快速發展與良種的長期培育出現了矛盾,當今國內許多水產品種仍然面臨著良種覆蓋率低的困境。「水產遺傳育種技術的發展和水產新品種的培育,是養殖可持續產量提升的首要因素之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稱。桂建芳長期從事魚類遺傳育種生物學基礎和相關生物技術研究。
  • 珠江又現新魚種,像是羅非魚和太陽魚雜交,美國孔雀鱸?
    廣東珠江水系,可以說是我國外來物種之「集大成者」,數量和品類都是全國獨一檔……並且近日,廣州許多釣魚愛好者反映,珠江裡又發現一種新魚種,外形奇特沒人見過,竟像是數種魚的雜交……像是羅非魚、太陽魚和鱸魚的雜交「頭一回釣到的時候我以為又是什麼羅非魚,後來發現不對
  • 廣西農科院玉米所集中展示34個項目選育玉米新品種
    廣西新聞網南寧7月9日訊(通訊員 關妮納)近日,在廣西農科院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區的玉米地裡,廣西農科院玉米所研究員程偉東伸出自己的手臂跟玉米棒子比了起來,「你們看,快趕上我的小手臂這麼粗了。」他一邊比一邊展示給前來觀摩的經銷商們。
  • 水產動保產業將受到農業農村部力挺,未來產值或漲10倍突破...
    也正是在這40年,中國水產動保產業從無到有,從模仿到創新,從初創到現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發展成為產學研日臻完善,產值近100億的產業,累計為中國水產養殖業挽回的損失數以千億計,大大小小數千家企業參與其中,已然成為中國水產養殖業創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但我們又不得不同時說,這也可能是中國水產養殖業水最深的領域之一。
  • 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春有:發展水產繁養 致力產業扶貧
    南海水產繁養養出「新氣象」 2005年之前,蔡春有一直在福建和廣東從事水產繁養和貿易。隨後他帶領團隊,正式投身於海南省海水魚類人工繁養與研究的工作中,努力尋找人工繁養海水魚的「密碼」,並於2010年8月11日創辦了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
  • 外來水生生物,羅非魚,您別誤解了
    自1957年自越南引進莫三比克羅非魚以來,我國陸續引進了奧利亞羅非魚、尼羅羅非魚、齊氏羅非魚、荷那龍羅非魚、伽利略羅非魚等多個種及其品種和雜交種。然而,我國羅非魚產業的真正快速發展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多個尼羅羅非魚品系的引進,再加上廉價的勞動力和熟練的養殖技術,我國的羅非魚的產量從1990年的10.6萬噸發展到2016年的186.7萬噸,年增長速度達到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