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漁業知識服務,作者:顧黨恩,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好文共分享)
羅非魚俗稱「非洲鯽魚」,原產於非洲,隸屬於鱸形目(Perciformes),麗魚科(Cichlaidae),包括口孵羅非魚屬、切非鯽屬(羅非魚屬)和帚齒羅非魚屬3個屬的100多個種類。
由於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對餌料要求低;適應性、抗病性強一系列適合養殖的特點,羅非魚近幾十年來被引種到全球大部分地區,其養殖產量佔到了全球淡水養殖產量的11%,極大促進了全球漁業發展,滿足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對廉價蛋白的需求。在眾多的羅非魚中,引種最廣,養殖量最大的種類為尼羅羅非魚。
任何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羅非魚生長和繁殖速度快、環境適應性強等一系列適合養殖的特徵也促進了其在自然水域的擴散和入侵,使得成為了「典型的入侵種」。目前,中國、美國、南美、中美洲、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等全球大部分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均受到了羅非魚入侵的威脅,羅非魚也和鯉魚一起成為了全球分布最廣泛的兩種外來魚類。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羅非魚養殖國,也是世界上遭受羅非魚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自1957年自越南引進莫三比克羅非魚以來,我國陸續引進了奧利亞羅非魚、尼羅羅非魚、齊氏羅非魚、荷那龍羅非魚、伽利略羅非魚等多個種及其品種和雜交種。
然而,我國羅非魚產業的真正快速發展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多個尼羅羅非魚品系的引進,再加上廉價的勞動力和熟練的養殖技術,我國的羅非魚的產量從1990年的10.6萬噸發展到2016年的186.7萬噸,年增長速度達到了12%。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就一直是世界上羅非魚產量最大的國家,年產量最高時達到了全球產量的49%(2000年)。
隨著羅非魚的不斷引種,養殖逃逸和養殖丟棄的現象也經常出現,經過幾十年的擴散,羅非魚已逐漸成為我國南方水域的常見種,在長江以南的珠江流域、海南島諸河、華南沿海諸河等水系均有分布,在部分河段甚至成為魚類群落中的優勢種。
廣東省是我國羅非魚最重要的產區,也是羅非魚入侵最嚴重的地區,是科學分析羅非魚的經濟效益和生態影響的樣板。
廣東的羅非魚產量從1990年的4.9萬噸增長到2016年的77.5萬噸,年增長率為11.71%,佔全國產量的比重在35%-52%之間,平均為43%。廣東的茂名地區更是我國羅非魚的最重要產區,素有「羅非魚之都」的稱號。
根據羅非魚的塘頭價計算,廣東省羅非魚每年的初級產值為77.5億元(2016年),根據出口價換算的次級產值在187.6億元,在1990到2016年的27年間,羅非魚累計為廣東省貢獻初級產值1038.9 億元(全國為2372.2億元),次級產值2514.2億元(全國為5740.7億元)。
儘管帶來了經濟效益,然而,隨著多年的擴散,羅非魚目前已成為廣東省自然水域中最常見的外來魚類,在江河、水庫、湖泊、溪流、水渠等各種生境均有分布。
在廣東的主要河流,羅非魚資源量佔到了漁獲物總量的11.81%(平均數),在部分河段,羅非魚的資源量甚至超過了其它魚類的總和。
在自然水域,羅非魚的擴散和入侵不僅降低了漁業捕撈量和漁民收入,也給生物多樣性以及水生生物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儘管羅非魚已成為我國分布範圍最廣的外來魚類,但是外來羅非魚的引種只是提供了羅非魚入侵的「種子」,其在自然水域的擴散與羅非魚的養殖並無直接的關係。目前野外發現的個體中主要以尼羅羅非魚和齊氏羅非魚為主,佔羅非魚總數的比例均在45%以上。
齊氏羅非魚是目前危害最大的羅非魚種類,也是擴散範圍最廣、擴散速度最快的種類。齊氏羅非魚由於個體較小、生長速度慢等原因,引種後很快就被養殖所淘汰,並不是主要的養殖種類。然而,由於更耐低溫、產卵量更大等特點,齊氏羅非魚在自然水域得以迅速擴散,在廣東北部、福建和廣西等地,齊氏羅非魚的數量都遠遠超過了尼羅羅非魚。齊氏羅非魚不僅具有其他羅非魚的危害特徵,其對水草的破壞更對水生生態系統帶來了致命威脅。
即使是尼羅羅非魚,其野生種群與養殖品種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目前的養殖個體主要以吉富品系羅非魚(處理後的雄性個體為主)和奧尼羅非魚(以雄性個體為主的尼羅羅非魚和奧利亞羅非魚雜交後代)為主,而在自然水域,尼羅羅非魚的雌雄個體的比例差別並不大,其個體大小、形態特徵和生長習性與養殖群體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另一方面,由於生物多樣性降低、水質下降和人為幹擾導致的魚類物種多樣性降低和土著魚類的資源衰退也是造成羅非魚在廣東迅速擴散的重要因素。由於土著種資源的降低和環境的惡化,大量的空餘生態位被環境耐受性更強的羅非魚等外來魚類所代替,從這一角度來說,羅非魚在自然水域的擴散對於一些遭受人類破壞嚴重的水生生態系統反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最後,飲食習慣和飲食偏好也是造成羅非魚在廣東不斷擴散和蔓延的重要因素,在廣東的大部分地區野生羅非魚由於個體較小等原因,其市場價格往往在每斤4元左右,甚至更低,遠遠低於其他常見的野生魚類,也導致了羅非魚在自然水域的捕撈壓力更小,從而得以快速增長。
羅非魚是我國引種最成功的養殖魚類,同時也是分布最廣泛的外來魚類,像合理利用水利水電工程一樣,在充分發揮其經濟價值的同時減少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標。羅非魚的入侵看似是農業產業問題,其實更是一個生態環境的問題,水產引種只是提供了入侵的可能,水生態環境的惡化和過度捕撈導致的生物多樣性降低;人為放生和人為丟棄以及其他人為幹擾等因素才是這些高適應性物種成功入侵和大範圍擴散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加強養殖管理的情況下,加強羅非魚監測與防控技術開發,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或許是最有效的防控方法。
參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
△內容來源:漁業知識服務,作者:顧黨恩,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