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某個普通清晨,一位衣著樸素的古稀老者,慢慢從公共汽車上走下,又慢慢地踱步到故宮博物院上班。
在億萬國人中,他只是平凡的一員。
誰也不會想到,不久之後,他就將自己家藏的三千餘件文物無償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其中僅陶瓷一項就佔了兩千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5件,其中就包括一對明成化鬥彩三秋杯。
這位古稀老者,就是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鑑定家——孫瀛洲先生。他捐的那對三秋杯,是花40根金條買來了的。
說到成化鬥彩瓷,我們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雞缸杯。2014年4月8日,玫茵堂所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在香港蘇富比以2.8124億港元成交,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該雞缸杯高3.4釐米,口徑8.3釐米,按50克計,每克要差不多500萬,是黃金的一萬多倍。作為最貴的瓷器,雞缸杯開創了拍賣神話,也見證了成化皇帝和萬貴妃的亦妻亦母的愛情。
萬貴妃原名萬貞兒,大成化皇帝17歲,是他兒時的保姆。成化皇帝即位後,封她為貴妃,與她感悟非常深厚。
有一天,成化皇帝欣賞宋畫《子母雞圖》,看到母雞帶著幾隻小雞覓食的溫馨場景,不由想起了年少時萬貴妃對自己的種種,心中感慨萬分,於是便有了雞缸杯。
雞缸杯有成化皇帝的感情佳話加持,又因存世量極為稀少,故而成就了拍賣神話。這些都是眾人皆知,但不知道的是,還有一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比雞缸杯更加珍貴十倍。
著名收藏家孫瀛洲先生,早年在北京"同春永"等古玩鋪當學徒,1923年開辦了自己的"敦華齋"古玩鋪,成了掌柜的。
二三十年代,時局不穩。有一次,他在一家即將關張的當鋪裡,看到這對成化鬥彩三秋杯時,一眼就認定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絕世精品。勤奮節儉,「一周只吃一回肉」的他愣是咬牙用40根金條將其買下。
這是一隻輕靈秀巧的鬥彩瓷杯,潔白細膩、薄如蟬翼的胎體上繪了兩隻蝴蝶,在山石花草中蹁躚飛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部位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濃而無光。
這本是瑕疵,卻也恰恰是成化鬥彩所固有的特徵,是後世無法仿效的獨特之處。這種紫彩就是所謂的「奼紫」,或稱「差紫」。由於杯上描繪的是秋天的鄉居野景,而歷時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稱,因此這種瓷杯便被賦予了「三秋杯」的雅稱。
後世認為成化一朝的瓷器都帶有女性的陰柔美,不像永樂、宣德那般豪放粗獷,有人推測,這皆是因為萬貴妃的喜好所致。
這對三秋杯高4.3cm,口徑6.8cm,足徑2.6cm,體量與雞缸相差不多。底款是大名鼎鼎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是著名的「嬰兒體」。
所謂「嬰兒體」,就是字如孩童所寫,隨性不規整,字體粗,偏柔,仔細看卻是大巧藏於拙,字體遒勁有力,柔中有剛。
這種字體的出現,也與成化皇帝的性格緊密相關。成化早年曆經磨難,生命時時受到威脅,即便有萬貴妃保護,也依然孤僻軟弱,就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他喜歡做精緻小巧的器物,也喜歡寫天真童稚的「嬰兒體」。為了辨識底款,孫瀛洲先生還曾編了六句歌訣:
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
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
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
雞缸杯貴在稀少,但公開存在的也有20多隻,而三秋杯僅有這一對,自然更是名貴。
文物鑑定大家耿寶昌對三秋杯的評價是:無與倫比。
前上海博物館的館長、著名瓷器鑑定專家汪慶正的論斷更是驚人:此杯若是拿到市場上拍賣,起拍價至少是5億美元!
而孫瀛洲的外孫女則表示,民間曾為該文物估過價,至少值10億美元。以當下的匯率來算,10億美元將近70億人民幣。這個估價誇張嗎?
並不然。
除了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和全世界僅有一對之外,衡量三秋杯還有一個重要參數,那就是孫瀛洲當初的買入價。
孫瀛洲是古董店的老闆,陶瓷鑑定專家,他看不上眼的東西,絕對不會隨隨便便出手。
40根金條在當時是什麼購買力呢?同一時期,魯迅先生在北京阜成門買了一套400平米的四合院,花了800大洋,折合金條大約是兩根。
也就是說,40根金條就是20座四合院的價格。
2018年,北京普通地段的四合院成交價大約15萬/平,而阜成門距故宮僅三公裡,屬於二環內,其價格更要翻幾倍。
因此說,10億美元的估價並不是隨口說說。
當然,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很難嚴格用金錢來衡量。
比如說,雞缸杯裡承載了成化皇帝對萬貴妃的多少情感,三秋杯的流傳歷經了多少磨難。
如今,這對絕無僅有的成化鬥彩三秋杯,靜靜地躺在故宮博物院的展櫃裡,等待人們參觀,也向人們訴說。
聲明:本著傳播收藏文化為宗旨,文源網絡,同行轉載請註明藏友網編輯整理,藏友網的傳播需要您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