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錫碧金銀,眾色炫燿。——《子虛賦》
想必中國所有的70後和80後都有著童年爬樹的經歷,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的娛樂生活還比較匱乏,根本不像如今的小孩,可以拿起手機或者平板,甚至還有一些可以玩無人機,這些高科技產品在當時對於70後和80後來說完全是痴心妄想。那時候最大的快樂就是和一群小夥伴們滾鐵環,比賽爬樹,彈鋼珠,但那時的童年卻是真正的快樂,即便過著貧困的生活。
而正是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有這樣一群小孩,放學後約好一起去郊外爬樹掏鳥蛋,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很平常,但很快樂的事情,然而這一次掏鳥蛋知情,卻讓他們發現了一個價值連城的國家寶藏,這個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寶藏,被一群朝氣蓬勃的孩子們發現了。
掏鳥蛋卻掏到了寶藏
1978年四月份,春天即將過去,這時的氣溫十分怡人,孩子們像往常一樣,放學之後打打鬧鬧,在江蘇蘇州,有這樣的一座不起眼的塔,雖然說他當年有著輝煌的歷史,是三國時期著名英雄孫策為自己的母親打造的,但是由於年久失修以及時代的變化,這座塔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榮光,變成了一個暗淡的木質建築,無法吸引任何人的目光,但是作為孩子,這座整整13層高的塔就成為了他們心馳神往的探險之處,他們決定前往瑞光塔去掏鳥蛋。而就是這一次孩子們的探險之旅,徹底改變了瑞光塔的命運,這座已經在歷史長河中黯然失色的塔重新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孩子們像往常一樣,比賽登頂紛紛向13層奔去,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塔,當中充滿著孩子們的歡笑聲。然而突然之間歡笑聲停止了一個孩子,發現在瑞光塔的第三層,有一處很古怪的地方,這一處的牆面似乎是可以移動的,充滿了好奇心的孩子們,圍了上來,不約而同的開始,將牆面上所有可以移動的鑽石都取了下來,而當所有鑽石都被取下,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巨大的房間,原來這座千年古塔當中竟然還有著這樣一個不為人知的密室。
孩子們雖然年齡小,但仍然知道這當中的重要性,他們大著膽子往前走去,看到在房間的正中央有一個箱子,上面刻著一行大字「瑞光院第三層塔內真珠舍利寶幢」,江蘇蘇州的佛教廟宇很多,而這一片區域的人們普遍都信佛,因此,孩子們從小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當中,對於佛家十分敬仰,因此他們不敢打開箱子,快速地跑回家,將這一切都告訴了在家中的父母。
價值50億的國家寶藏
但是那個年代的父母對於孩子們的話,一直是將信將疑的態度,尤其是這樣重大的一件事情,家長們都不敢輕信,並沒有人決定前去瑞光塔看一看,人們只是口口相傳這個消息,在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只有孩子們才有冒險精神,大人們卻失去了冒險精神。但是這個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很快地,就在蘇州城內傳開,文物專家們也都聽到了這個消息,大喜過望。
不管這些是孩子們的惡作劇還是真實的消息,他們都決定前去看一看,而當他們進入了瑞光塔,看到了孩子們打開的那一堵牆後的房間,一切都被證實了,專家們無比激動地用顫抖的手打開了房間內的箱子,令在場的人都沒想到的是,箱子裡面竟然還有一個小箱子,雙重防護,這讓大家對於箱子內的寶物更加好奇,而當所有的箱子都被打開,映入各位眼帘,是一個高達一米多的真珠舍利寶幢,正如箱子上所刻的字一樣。
這個寶物光彩照人,一瞬間閃耀出的光芒,讓在場的所有人全都驚呆了,這座寶幢的材料十分珍貴,上面布滿了珍珠,瑪瑙,黃金等等,珍珠的數量就高達四萬多,由此可見,這一座寶幢到底有多珍貴,可是更加讓眾人出乎意料的是,這座寶幢不僅材料珍貴,而且在它當中還有九顆得道高僧的舍利子,舍利子是佛家當中最為神聖的一樣物品,只有得道高僧在圓寂之後焚化屍體,最終才會留下舍利子,在佛教當中,一顆舍利子的價值是無比巨大的。
專家經過細心的考察以及專業的鑑定,最終這座寶幢有了一個市場估價— —50億人民幣,50億是多麼巨大的一個數字,即使是在今天,更何況在1978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的那一年,萬元戶都十分罕見。這座寶幢的主人到底是誰?她為什麼能擁有如此珍貴的寶物?
五十斤糧票作為孩子們的獎勵
專家們不斷地對這座寶藏進行著鑑定,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座寶幢可以追溯到北宋宋真宗時期,這是當時一位官員和妻子共同收藏的一件珍寶,這個保證已經在這座塔裡擺放了1000多年,1000多年後才被一群孩子發現他的蹤跡,如今,這座寶藏已經被列為中國一級國寶,為了保護文物,一度禁止展覽,直到文物專家們對這座寶幢進行了修復,它才得以被世人看到。
但是直到如今他都一直被列為禁止出外展覽名單當中,由此可見,中國對於這座寶幢的珍視程度。而當年發現這座寶幢的那群孩子,當地政府也進行了獎勵,每人發了50斤糧票,這些似乎看起來無法與價值50億的國寶相提並論,但是這50斤糧票是對於這些孩子們探索精神的獎勵。隴西輝用真才子,搜奇探險無倫比,中華民族應該多一些探索精神,應該讓孩子們大膽的出去闖一闖,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人們會發現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擁有探索精神的人,他們對於未知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敢於去探索,敢於去冒險,正如許多人童年時期一往無前的那樣,只是隨著慢慢長大,逐漸丟掉了那一份勇氣和求知慾。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永遠懷著童年時期的探索精神,敢於冒險,說不定哪天,就會發現屬於自己的寶藏。
參考文獻:
《子虛賦》《贈李粲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