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出名的火箭炮是什麼?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這款有著女性名字的火箭炮可謂威力無窮,在蘇德戰爭裡大顯神威,將德國軍隊炸得暈頭轉向,堪稱是火箭炮中的豪傑。但鮮為人知的是,德國陸軍也擁有自己的火箭炮,威力絲毫不遜色與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然而,這些德國火箭炮在後世實在是不怎麼出名,究其原因…………恐怕是這些火箭炮的設計思路過於詭異,造型也太詭異了…………
德國開發火箭炮的時間比較早,其動機可以追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魏瑪德國的國防軍就開始琢磨用什麼取代他們沒有的重型火炮。原因也特別簡單,因為《凡爾賽條約》徹底把德國的軍事力量廢了,在連重機槍都被限制的情況下,你還想擁有重型火炮?做夢去吧!這時候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了火箭技術上,對啊,條約沒寫不讓研究和裝備火箭彈,那就可以研究和裝備了。
於是國防軍懷著樸素的有端聯想展開了有關於火箭彈和火箭炮的研究,而其研究基礎則來源於德國科學家那一連串不成功的火箭運用。在1928年,德國科學家搞出了一輛火箭推進的歐寶汽車。到了1929年,德國人又開始嘗試火箭助推的飛機開始試飛。到了1931年,德國又發明了第一款液態火箭,直接讓德國的火箭技術推向世界領先的地位。有了這些先例在手,德國要研發火箭原理的武器可方便多了。
火箭技術的發展讓德國國防軍意識到,火箭彈是大有可為啊。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將們認為,火箭彈射程遠而且反應迅速,考慮到未來可能重演「毒氣戰爭」,那麼它的作用和前景都是十分可觀的。而在德國年輕將軍的眼裡,火箭彈價格便宜,生產便捷,而且可以瞬時對敵方陣地傾瀉大量大口徑彈藥,足可將敵方陣地化為火海。平時因為一些小事都可以吵個不停的兩撥人,如今握手言和開始搞起火箭彈了。
然而,德國的火箭彈和火箭炮的研發,似乎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歧途…………
早期德國人搞得是自旋控制火箭彈,希望讓火箭彈自旋打成穩定性,而不是在火箭彈後面加個尾翼。最後搞出來的就是一種直徑110毫米,重15千克的的特種火箭彈,德語稱之為「Wa.Prf.11」。發射裝置也比較特殊,是個3250毫米的長方形框架,使用電擊發點火後,火箭彈能飛出4.5公裡遠。然而,這種火箭彈無法做到自旋控制,上了天之後就開始做「布朗運動」,最不濟也是準頭不佳,落點大幅度偏離目標位置,而且幾乎所有火箭彈都出問題了。
相比之下,後來的德國空軍到時搞出了可用的火箭炮,名為35式煙霧發射器,實際上是個上了火箭彈的13倍徑火箭增程迫擊炮。使用的火箭彈是一種直徑100毫米的火箭彈,火箭彈彈長度為43.3釐米,重量為6.8千克,採用6片尾翼控制飛行的穩定。這東西每秒能打出10至17發火箭彈,使用破片彈、化學彈和煙霧彈,可除了射速和射程外,其餘方面的都不如原來的100毫米迫擊炮。而升級來的48式煙霧發射器也是個失敗品,除了造價和重量增加了,別的都沒增加,基本上又是失敗。
但是在經歷了這麼多失敗之後,德國人終於搞出了可用的火箭彈,稱之為DO.38型火箭彈,這種火箭彈是在戰鬥部上開了數個傾斜角度14度的噴嘴,以此來達成自旋穩定,發射時能夠給火箭彈導向就行,其它的都不需要管。在這種DO.38型火箭彈的啟發下,德國人又把6個發射器以圓形排列在一個PAK36反坦克炮的炮架上,最後搞出來的就是所謂的41型噴煙者,一種發射150毫米火箭彈的火箭炮。
然而,這種火箭炮早期沒有大規模配備陸軍,因為德國陸軍嫌棄它威力小,又只能拖拽前進,因此就不怎麼喜歡這東西。好在最後是德國陸軍化學部隊希望用它取代迫擊炮來發射煙霧彈,於是笑納了這些41型噴煙者,這才沒有讓其淪為廢品。而在法國戰役中,少量的41型噴煙者立了大功,化學部隊成功的用火箭彈重創了法軍部隊,火箭彈巨大的威力和發射時怪異的聲響,都讓法軍士兵嚇得魂不附體,個個狼狽而逃。
經此一戰,41型噴煙者名聲大噪,成了德國陸軍的秘密武器,在後來的北非戰場上又把英軍炸了個人仰馬翻,是德國非洲軍團的殺手鐧之一。不過,德國陸軍對41型噴煙者還是不太重視,畢竟手頭有重炮了,直到1941年6月末的蘇德戰爭中,德軍在蘇聯的奧爾沙被喀秋莎火箭炮炸的暈頭轉向之後,德軍才意識到蘇聯也有自己的火箭炮,遂將41型噴煙者大量生產並投入使用,與蘇聯火箭炮展開激烈炮戰。
然而,噴煙者的150毫米火箭彈威力雖大,後繼的210毫米火箭炮也是威力驚人。奈何喀秋莎自己是個卡車底盤,有的乾脆是坦克底盤,發射完火箭彈就開始調頭跑路,而德國的噴煙者都是靠人拖拽的,發射完基本跑不掉的噴煙者只能被動挨打,搞得德軍的損失十分巨大。於是氣昏了頭的德國人最後決定,來個廉價版火箭炮,發射完被炸了都不心疼的那種,狠狠回敬蘇聯人的喀秋莎火箭炮。
在這個思路引導下出來的,41型發射箱和40型發射箱,前者是鐵片加導軌做的發射箱,後者是木頭加導軌的發射箱,分別可裝填4至6枚320毫米火箭彈或是300毫米火箭彈,火箭彈類型取決於發射箱型號。德軍會把這些發射箱布置在發射陣地上,只要地方足夠大,德軍能給你放上數百個發射箱。這些發射箱會在裝填火箭彈後,按照需要調整發射角度,然後在長官的一聲令下,按下發射裝置,直接發射箱裡的火箭彈全都發射出去。至於蘇聯人的反擊,炸,隨便炸,反正陣地沒有人,只有發射箱!
這種奇奇怪怪的發射箱,多半也是德軍沒有辦法的應急產物,發射準備工作過長始終是個大問題。因此德軍還把自家的SdKfz251半履帶裝甲車做了改造,在兩側掛載了41式或是40式發射箱,也就是所謂的「陸上斯圖卡」。而另外一種則是被戲稱為「希姆萊管風琴」的法國索瑪303半履帶裝甲車改裝型,裝了一個80毫米48管火箭炮上去,屬於黨衛軍的特色裝備,但沒太多出彩的地方。
很不幸的是,德國的火箭炮部隊發展也就到此為止了,除去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原因之外,火箭炮在德軍內部不太受重視也是個主要原因。那些戰前主張開發火箭炮的人,在擁有了重型火炮後就把火箭炮忘到一邊去了,也因此火箭炮得到的資金總是很少,於是就有了這些詭異無比的火箭炮。待到戰爭結束之後,這些造型和思路都十分詭異的火箭炮,也就成了人們的談資了。
參考文獻:《二戰兵器圖鑑系列——戰地集結》
《二戰尖端武器鑑賞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