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開始今天的軍備講解之前,兵哥要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在1941年,當德軍沉浸在利用繳獲的蘇聯寬軌列車為後方補給物資的喜悅中時,一陣突如其來的咆哮嚇住了正在忙碌的德軍,不到10秒的時間內,天崩地坼一樣的密集炮火把車站附近的德軍和他們的物資列車全部都炸上了天,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突然而來又突然離去,一切陷於死寂,倖存的德軍仿佛從地獄走了一遭。是什麼火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
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
它們雖比其他火炮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德軍則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在二戰時幾乎是德國軍隊的噩夢,尤其是步兵部隊。其實喀秋莎火箭炮的作用,並不僅僅在二戰期間,它影響了世界軍事的發展方向。直到現在,各國軍隊都還裝備著各式各樣的火箭炮,比如03式遠程火箭炮等等。
二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喀秋莎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其火箭發射車為美援的雪佛蘭G7100及福特-馬蒙·夏靈頓HH6-COE4和蘇聯自己生產的吉斯6,吉斯151卡車等。
作為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喀秋莎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10秒,最大射程7900~8800米,運載車時速90千米。該炮射擊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喀秋莎火箭炮會進行集團齊射,覆蓋很大的一片區域,根本就沒有地方躲,作為一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喀秋莎成名於二戰,在後來我國抗美援朝中也引進了喀秋莎,對美軍造成了重大傷亡,令美軍吃了不少虧,這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第一代火箭炮,但是這樣強大的武器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兵哥認為大致有以下三個缺點。一是準確度較低。因此喀秋莎做到了面殺傷,但做不到點殺傷。二就是喀秋莎裝彈時間較長,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需要多達5~10分鐘時間,在時間就是生命的戰場上這樣有很大問題三是喀秋莎火箭炮發射會造成巨大的動靜,極其容易被對方發現。
除了喀秋莎火箭炮之外,蘇聯還陸續推出了其他各種火箭炮。不過總的來說,喀秋莎火箭炮也是開了武器史上的一個先河,正是各國都看到了火箭炮的威力巨大,鑑於火箭炮的作用,二戰的主要參戰國都開始研發火箭炮。而無論何時,蘇聯時代的喀秋莎火箭炮卻依然耀眼,在武器裝備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