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2021-01-09 小趙觀察

相信看過《金剛川》這部電影的小夥伴,都十分佩服解放軍不屈的鬥志。這部電影,把解放軍不怕死、不怕累、為了祖國、為了榮譽不惜奉獻自己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感嘆當今和平的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影中的「喀秋莎」精確擊中,一舉殲滅美軍的陣地。這個「喀秋莎『是怎麼精確打擊美軍?這個「喀秋莎」又是什麼來頭呢?

其實,這個「喀秋莎」的全名是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這個火箭炮被蘇聯在二戰中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使用。可以說,這個」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製造的,是蘇聯國家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我國抗美援朝所用的」喀秋莎「可能是引進蘇聯,或者購買蘇聯的。

那麼,這個「喀秋莎」有什麼優點呢?其實很明顯,從影視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種火箭炮可以一次發射多枚炮彈。這也是瞬間將美軍隱藏基地炸毀的原因之一。其次,這種火炮價格低廉,容易生產。從電影中可以看到,當時」喀秋莎「多次發射,由於裝彈時間長所以絕對不是一架火箭彈,推測至少有三架」喀秋莎「火箭炮。

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喀秋莎「可以裝在卡車上,這樣一來就變成了移動炮臺,靈活性機動性大大提高,可以很好的打擊敵方。

當然,「喀秋莎」的缺點也顯而易見,換彈時間長、精度較低。其實,這些缺點並不算是缺點,為什麼這麼說呢?換彈時間長可以由數量彌補,多搞幾架」喀秋莎「輪流發射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精度低,但是每次可以發射16發火箭炮,假如幾架依次發射,恐怕沒有人會倖免吧。

抗美援朝一戰,我軍也明白了炮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所以在以後的發展中我國也陸陸續續有了自己的火箭炮,畢竟只有把自己武裝起來,挨打的才不會是我們!

相關焦點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鋒芒畢露,足以讓對手震顫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蘇聯紅軍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
  • 《金剛川》致敬「最可愛的人」|漲知識!炮兵之王「喀秋莎」發射的...
    在《金剛川》電影中,數次出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從資料來看,它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 所以才會在觀感上像煙花。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在1941年,當德軍沉浸在利用繳獲的蘇聯寬軌列車為後方補給物資的喜悅中時,一陣突如其來的咆哮嚇住了正在忙碌的德軍,不到10秒的時間內,天崩地坼一樣的密集炮火把車站附近的德軍和他們的物資列車全部都炸上了天,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突然而來又突然離去,一切陷於死寂,倖存的德軍仿佛從地獄走了一遭。是什麼火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
  • 對標《八佰》不夠格,《金剛川》到底差了些什麼?
    同時,在電影中,觀眾還可以看到吳京、張譯、鄧超三位百億影帝同臺飈戲,這樣的陣容,說是神仙打架也不為過。細心的觀眾應該發現,《金剛川》的製作班底與《八佰》高度重合,兩部影片堪稱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除了主創人員之外,同為華誼兄弟出品電影,二者均斥資超過4億,貨真價實的大製作。
  • 《金剛川》:氣吞山河
    所以,我在看《金剛川》之前是有顧慮的。但是,本片的三位導演很好地將各自的素材融合在了一起,觀影過程中幾乎沒有割裂感,所以《金剛川》是遠遠超出我的預期的。《金剛川》可以說是我國電影工業的一個範本,即在製作周期不足以打磨每個細節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技巧去提高作品的完成度。
  • 《金剛川》電影畫面重複?很難懂?
    筆者周末二刷了電影《金剛川》,個人感受就是兩個字「好看」,比《八佰》要更加吸引我!而近期在網上有些關於《金剛川》的影評中提到的,電影中「大量」鏡頭重複的問題,我在這兒就不得不說道說道了。復調敘事《金剛川》這種電影表現手法,其實就是運用了復調敘事。復調原本是一個音樂理論中的概念,後被用於文學創作,也被電影創作者使用。簡單地講,一個故事有兩個以上敘事者就是復調。《公民凱恩》是多個敘事者講一個故事,就是復調式敘述。
  • 還記得「喀秋莎」嗎?曾是蘇軍利器,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
    在二戰中,戰爭帶給全人類慘烈的傷痛,為此世界各國現在都是和平的時期,大量的發展經濟和科技,以快速的休養生息。但是在二戰中,軍工技術就已經非常強大,誕生出了許多新型的武器,其中一款更是強大到德軍都退避三舍,那是什麼呢?它的名字叫喀秋莎,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個十分唯美的,其實它來源於俄羅斯,是一首軍歌的名字。喀秋莎之所以能夠如此厲害是有原因的。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在二戰東線戰場上,有一種被德軍士兵稱為為「史達林手風琴」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就是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對蘇軍戰士來說,它是一位優雅大方的姑娘,是一曲悠揚的管風琴曲,是戰場上最為絢麗的煙火;而對德軍來說,夜幕中漫天的火箭雨只會帶來死亡與恐懼。在整個二戰中,這種火箭炮以瘋狂的火力打擊聞名,雖然它的準確度不怎麼高,但勝在數量——各種型號的「喀秋莎」在戰爭中生產了近萬門之多。
  • 這個「二代」到底什麼來頭?
    這個「二代」到底什麼來頭?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奪金,企業掌舵人親口承認「二代」身份,網友紛紛點讚......如此多關注,都聚焦在「國宣芝麻香」身上,它到底是什麼來頭
  • 《金剛川》是一部怎樣的電影?鄧超、吳京、張譯劇中結局悲慘
    這不,就在昨日,某奇異平臺開放了由吳京、張譯主演的抗美援朝大電影《金剛川》的播放權限,所以我有幸去看了一下。他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在炮火中被轟炸的橋體。
  • 戴日式鋼盔的《金剛川》到底是神劇還是爆款?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戴日式鋼盔的《金剛川》到底是神劇還是爆款? 沒想到柳林寫的推薦《金剛川》的文章這麼多小夥伴喜歡,那柳林就繼續再添一把柴,今天繼續給大家再爆一點料,甚至在文章後面來一點劇透,還是那句話,柳林看好並推薦這部電影.
  • 《金剛川》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到底有何動人之處?
    《金剛川》是最近比較大熱的電影之一了。作為主旋律電影的《金剛川》自從上映就收到了無數網友的關注。上映之時也跟《八佰》一樣引起了較大的輿論風波,但是別的不談,我們今天聊聊《金剛川》。《金剛川》由管虎、路陽、郭帆聯合執導。由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等人聯袂主演。
  • 威力怎麼樣先不說,造型就足夠詭異的
    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出名的火箭炮是什麼?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這款有著女性名字的火箭炮可謂威力無窮,在蘇德戰爭裡大顯神威,將德國軍隊炸得暈頭轉向,堪稱是火箭炮中的豪傑。但鮮為人知的是,德國陸軍也擁有自己的火箭炮,威力絲毫不遜色與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
  • 《金剛川》:不斷走向勝利的團隊,早已提前悄悄地幹掉了失敗
    而這些」制勝因子「應用到現在的團隊中,依然能發揮作用。一、團隊目標清晰,個人目標歸屬團隊目標,仗才能越來越好打作戰需要目標做指引,金剛川戰役的作戰目標是,7月13號凌晨五點前過河,六點前到達前線,參加總攻!
  • 影評|《金剛川》同一個故事講三遍?就是這樣才好看!
    為保障大部隊必經之路金剛川上的金剛橋暢通無阻,炮兵與炸橋的敵機展開慘烈戰鬥,修橋工兵在敵機的狂轟亂炸中奮力修橋,志願軍最終用血肉之驅抵擋住了敵人的鋼鐵炮彈甚至燃燒彈,用犧牲換來了準時抵達前線,發起進攻。《金剛川》選取的是遠離主戰場的修橋故事,修橋故事中真正的主角也不是工兵連,而是守護工兵連修橋的炮兵和支援工兵連的步兵。
  • 《金剛川》:新時代主旋律電影的一份滿意答卷 | 評論
    其實「復調敘事」在主旋律電影中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比如已經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等系列電影,都是打破線性敘事結構,表面上在講述不同單元的故事,實則都在共同呼應電影的主題。在《金剛川》中敘事視角更加獨特,與西方先進的飛機大炮相比,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工業化體系十分不完善,飛機緊缺,都在前線支援。
  • 《金剛川》總時長是多長 金剛川影片介紹講了什麼故事內容?
    但是整部影片出現重複鏡頭,這個應該是一個很大的硬傷,不然《金剛川》的評分會再高,吳京和張譯這樣打不死的硬漢,在電影中都犧牲了3次和2次,這樣重複鏡頭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湊鏡頭,湊時長,故事太短以至於講述太少,這也是編劇和導演沒有把握好。
  • 發箍在日語叫「喀秋莎」?
    發箍在日語裡叫「喀秋莎」? 女性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C字形發箍(如圖所示)在日語裡叫作「カチューシャ」,也就是「喀秋莎」的音譯。這也是日本獨有的一種叫法。 據說,這是受到大正時代人氣女演員松井須磨子的影響。
  • 《金剛川》豆瓣6.5分,上映4天破4億!花錢看這部電影值得嗎?
    #金剛川豆瓣評分#金剛川上映了,由於今年的電影堆積了很多,後續電影院開門以後,大家都是去看電影的,這一次我們要說的就是《金剛川》,上映以後,票房還是很不錯的,目前已經突破了4億票房。為在指定時間到達,向 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 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暗流湧動的金剛川上徐徐展開。然後我們看到電影的導演也都是我們熟悉的導演: 管虎 / 郭帆 / 路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因此我們是期待特別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