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
《金剛川》豆瓣只有6.7分?這是我比較納悶的。10月23日上映首日在影院看完後,覺得比《八佰》好,豆瓣可以衝個8分。
第二天又和朋友去看了一遍。散場後,朋友表示電影還不錯。但她問,為什麼一個故事要講三遍,很多內容不都是重複的嗎?
或許,這種代表了很多觀眾的感受,《金剛川》的故事太過簡單並且還重複。
不過我覺得《金剛川》最有創意的地方,就在此。
《金剛川》取材於真實的戰役。1953年抗美援朝最後大決戰金城戰役,志願軍燕山部隊主力軍必須在7月13日早上6點到達金城前線。
故事講述的是7月12日下午到13日早晨5點,這十幾個小時之內發生的事情。為保障大部隊必經之路金剛川上的金剛橋暢通無阻,炮兵與炸橋的敵機展開慘烈戰鬥,修橋工兵在敵機的狂轟亂炸中奮力修橋,志願軍最終用血肉之驅抵擋住了敵人的鋼鐵炮彈甚至燃燒彈,用犧牲換來了準時抵達前線,發起進攻。
《金剛川》選取的是遠離主戰場的修橋故事,修橋故事中真正的主角也不是工兵連,而是守護工兵連修橋的炮兵和支援工兵連的步兵。
在開頭用紀實影像資料簡單交代歷史背景後,就進入這個故事步兵視角的講述,第一部分取名為《士兵》。
這部分的主角是李九霄飾演的八連班長劉浩。這個普通步兵原本是想急著過江去前線,但隨部隊留下最後過江,支援修橋。
故事以李九霄看到的,聽到的和所經歷的為主線。在這十幾個小時中,他遭遇了敵方遠程炮彈的襲擊,在山頭看到了敵方空軍的肆虐,炮兵張譯、吳京的慘烈反擊。
從地理位置上講,這是一 種俯視整個戰場的視角,使得整個畫面以宏觀大場面為主,對橋面、空中和炮兵發生的事情是遠遠看個大概。
李九霄是《金剛川》戰場小人物中的一個,他與鄧超飾演的高連長之間的兄弟情讓人動情,他在橋上拿起機關槍向敵機掃射的憤怒,更是讓人同仇敵愾。
第二部分《對手》是美軍飛行員的空中視角。這部分確實是電影最弱的一部分,表演浮誇,篇幅過長。但好處是,呈現了空戰的諸多細節,猶如放大鏡放大細部,讓觀眾了解前因後果。這部分亦是大場面為主。
第三部分《高炮連》是張譯、吳京兩位炮手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兩人在前面的戲份屬於遠觀,看不太清楚,在此做了詳細的放大,是特寫的。
這也是電影最壯烈的部分,人物塑造最生動,最震撼人心的部分。俯衝而下的敵方轟炸機與藏在玉米地裡的高射炮手,展開對決。
尤其是張譯,這個外表看起來有點孱弱的「張飛」,滿臉是打不著飛機看著橋被炸的焦慮。最後他將身上的血性逼出,斷手斷腳上炮,唱著《三國演義》中張飛的唱詞「萬古流芳,莽撞人吶」 ,與敵軍飛行員決一死戰的場面,令人潸然淚下。
張譯絕對可以憑《金剛川》拿影帝,他的表情、神態與戰場氛圍渾然一體,當敵機來臨時,大銀幕上甚至可以看到他耳朵在微微地抽動。
而他與吳京的兄弟情,也是電影的一大淚點,一文一武,雖然時不時會爭吵幾句,實則都是想替對方犧牲。
《士兵》、《對手》和《高炮班》講的確實是一個故事,《金剛川》沒有採用常規的線形敘事,而是復調敘事。
復調原本是一個音樂學中的概念,後被用於文學創作,也被電影創作者使用。
簡單地講,一個故事有兩個以上敘事者就是復調。經典好萊塢電影是一人一事,一個敘事者。《公民凱恩》是多個敘事者講一個故事,就是復調式敘述。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不同人物對「武士的死」這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也是經典的復調敘事電影。
《金剛川》的重點時刻如B26轟炸橋體、榴彈炮遠程轟炸橋體、喀秋莎遠程轟炸美方基地、延時炸彈引爆,不斷重複出現,步兵、空中、炮兵三個視角互為補充,讓這個故事更加立體和悲壯。
一刷時會有點看不太明白,二刷就很明顯感受到復調敘事的精巧之處。三部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少線索相互呼應,如草蛇灰線一般,需要細細觀看,慢慢品味,才能領會創作者的良苦用心。
第四部分《橋》,則是主題升華之處,戰士們用血肉之軀築起了這座摧不毀的生命之橋。由於前面悲壯、慘烈的氣氛已經烘託到位,使得這一高潮水到渠成。
縱觀整部電影,看得出創作者在藝術表達方面的創新追求,這是難能可貴的。
除了新穎的敘事方式,《金剛川》對戰地小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不同於《八佰》過於戲劇腔,《金剛川》裡的人物更真實可信,這其中離不開張譯、吳京、李九霄、鄧超等演員的精湛演技。
另外,《金剛川》的攝影也很不錯,畫面宏大,影像充滿質感。當然從畫面的清晰和亮度上,也可以證明,這絕對是一部花了巨資拍攝的電影。
《金剛川》不是一部套路戰爭片,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部戰爭文藝片,值得去影院好好欣賞。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