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篇文章著重介紹黑熊的利用價值,形態特徵及其它的生活習性,黑熊亦稱「狗熊」,屬於食肉目中的熊科。黑熊是規定的保護動物之一。但在我國,和棕熊一樣尚未得到有效的保護。早在六十年代,僅因為它們踐踏一些莊稼,人們就把它們當作農業害獸而大肆捕殺,致使黑熊在我國不少地區數量急劇下降。名貴中藥熊膽,不但談不上出口,想滿足國內需要都非常困難。據報告,1979年~1984年間,從日本進口的熊膽估算,至少每年有3萬頭熊被殺,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擔心的信號。黑熊全身都是寶,藥用價值很高。它的膽、掌、脂、骨、肉均可入藥,特別是熊膽極為珍貴。現在有些地區為取得熊膽,正在進行人工飼養,活體取膽,經濟效益甚高。黑熊為雜食性動物,生活能力很強,是比較容易馴養的野生動物之一。
1.形態特徵,黑熊是食肉目中的大型獸類之一,但體形比棕熊小,體重也不及棕熊,一般成熊體重不到200公斤,也有少數個體達到250公斤的。黑熊身長約1.7米。頭部寬,吻較短,鼻端裸出,耳朵圓而顯著,被有長毛,頸部兩側的毛特別長,形成兩個毛叢。胸部有一新月形白斑(又像一倒人字形),這種白斑是黑熊的一個重要特徵。黑熊的尾很短,四肢粗大,前後肢都具5指,爪黑色,彎曲,前爪大小適中,稍長於後爪。前足的墊寬大,與掌墊相連,掌墊與趾墊間生有慄棕色的短毛,後足墊寬厚肥厚,墊與趾墊間盛有慄棕色的短毛。成年黑全身為富有光澤的黑色,鼻面部毛色慄棕,下頜白色。幼獸雖然毛色黑棕,頭部顏色為灰棕色,但胸部同樣具有新月形白斑。
2.生活習性,黑熊是林棲的獸類,多棲息於混交林或闊葉林中,在東北地區的紅松林、柞樹林較常見。南方地區的常綠闊葉林和季雨林等也是它們理想的棲息地。一般居於山上,在海拔數百米以至2000~3000米的高處也可見到它們。但有垂直遷移的現象,夏季多登至高山,冬季時則下至低處。如喜馬拉雅山區的黑熊,夏季遷移到海拔3000~4000米的高處,冬季卻下到1000米左右的山谷,甚至更低些。黑熊雖歸為食肉目動物,但食性較雜,而習以植物為主,嫩芽、撤葉、草、各種果實和種子等都是它的好食物,如柞樹子松子、野葡萄、蘑菇等。亦吃昆蟲如螞蟻及其他蟲蛹,喜偷食蟑蜜。小型的動物如松鼠、兔子、鳥與鳥卵也不放過,有時也跑到河邊及山中小溪裡捕食魚蝦。
靠近山邊田地上的農作物,如玉米、高梁、小麥等穀類和蔬菜也常為它所盜食,對莊稼有一定的損害。當樹上的果實成熟時,常會爬樹取食。黑熊的所謂冬眠,實際上只能稱為「冬休」。早期的自然科學家曾認為熊是冬眠動物,但近二十多年的觀察和生理測定表明,熊的體溫在冬季沒有明顯下降,它除了昏睡外也出外活動,因此不是真正的冬眠獸類。但黑熊在進入冬休之前,也能積存很厚的皮下脂肪。背和脅的脂肪層厚可達10釐米,冬休時主要靠這些脂脂肪來維持消耗。北方的黑熊一般從10月以後便入洞冬休,翌年4月待冰雪融化時才出來。其所居洞穴多在密林深處的陽坡樹洞,樹洞洞口朝天者稱作天倉,靠近地面的叫地倉,有時亦在倒樹根下扒坑為倉。
少數黑熊也以巖洞為其冬體的場所。在冬休時若遭到侵襲、受驚,出洞後就再也不會回到原來的洞穴。黑熊多以白天活動。天蒙亮便開始出動,直到日落後才休息。夏季中午的時候,往往棲息於巖石背後的陰涼處或在密林裡躺著。黑熊的視覺較差,因此有「黑瞎子」之名,嗅覺和聽覺較靈敏。看上去黑熊很笨,可它善於爬樹和遊泳。下樹的時候,其臀部向下用足交互向左右兩側移動;遊泳可橫渡急流。黑熊多單獨行動,行動謹慎緩慢,若發現可疑的動靜,先是停下,用後足站立,環顧四周,如果發現有危險時,即能快速無聲地逃入密林中。黑熊可自立行走或似人樣坐定。一般很少主動攻擊人,但它遭到人攻擊時,也必然會反撲。通過以上的敘述大家對黑熊的外形,價值以及生活習性應該有個大概的了解,並且也知道黑熊的攻擊性是被動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