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長槍和大刀誰更厲害?讓宋軍死士的鮮血來回答

2021-01-11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傳統兵器習練者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槍為百兵之王。對此,有人好奇的表示,那是不是練長槍的人給自己臉上貼金呢?用大刀不行嗎?電視劇裡不少士兵都拿個刀就往前衝。如果嫌棄大刀短,可以用長杆大刀啊,比如唐代著名的陌刀。那麼在古代戰場上,長槍和長柄大刀到底哪個更厲害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雖然說到唐軍,很多人都會想到陌刀陣,但是在唐軍編制中,長槍才是主流。比如《太白陰經》記載:唐軍一支12500個作戰人員組成的軍中,要配備12500條長槍、2500面牛皮盾、2500張弩、12500張弓、2500把陌刀、各種箭枝70餘萬支、佩刀10000口,外加盔甲7500領。總體而言,在中國古代軍隊中,長槍一直是最主流的武器。

當然也有長槍比例少的。比如像北宋軍隊,七分弓弩三分刀槍。但就如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那些文章所介紹,北宋軍隊的這種配置,在面對遼和西夏的一波流騎兵戰術時沒問題,但是面對女真就悲劇了。所以後來南宋軍隊搞出了疊陣。疊陣的大體原理是最外層放拒馬,然後就是布置長槍手,然後配合弓弩手。長槍手除了保護弓弩手外,還要保護拒馬(敵兵直犯拒馬,令甲軍槍手,密依拒馬,用槍攛剌)。

所以一個標準的宋代疊陣約3200人(含有搬運拒馬的200人)。其中步兵主陣有披甲長槍手502人,神臂弩手302人,弓手202人,左右兩翼各有弓弩手281人,左右肋騎兵各有261人。相對於之前的北宋軍隊,南宋疊陣的長槍手比列很高了。那麼,有沒有人突發奇想,想用長柄大刀代替軍陣裡的長槍呢?有的!南宋武將姚仲就那麼幹過。

根據《金史》的記載,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宋將】姚良輔(耀仲)出自北嶺……捍以劍盾、行馬,外列騎士,步卒居其中……敢死士鎖足行馬間,持大刀為拒」。這裡面的大刀,按照《武經總要》的相關記載,應該是類似偃月刀的那種長柄大刀。也就是說,姚仲把軍陣裡的長槍換成了大刀。然後呢?結果悲劇了!

《宋史》記載:初,仲自德順至原,由九龍泉上北嶺,令諸軍持滿引行。以盧士敏兵為前陣,所統軍六千為四陣,姚仲兵為後拒。……與敵鏖戰,開合數十。會輜重隊隨陣亂行,敵兵衝之,軍遂大潰,失將三十餘人。姚仲把軍陣裡的長槍換成大刀的結果是被金軍擊潰,損失將領三十多人。那為啥會這樣呢?難道是長柄大刀不適合對抗騎兵嗎?那不是有拒馬可以防騎兵嗎?而且外圍還有宋軍騎兵掩護,保護拒馬的都是死士,還把自己鎖在拒馬上。如果金人想下馬搬開拒馬,直接大刀招呼就好。怎麼還會被女真騎兵衝開疊陣的呢?

但是金軍可不傻,你這軍陣不是防範騎兵嗎?金軍直接選擇下馬。按《金史》的記載的:習尼列與移刺補、奧屯撒屋出、崔尹、僕根撒屈出以兵五千沿壕為狀,餘兵皆舍馬步戰,擊其前行騎士,走之。於是,行馬以前衝以長槍,行馬以後射以勁弓。良輔兵稍挫,習尼列乘勝麾兵,撤其行馬,破其七陣。也就是說,金軍先下馬步戰,趕走宋軍騎兵,然後金軍用長槍陣突破宋軍拒馬,後用強弓擴大戰果。那麼,金軍的長槍什麼樣呢?

《三朝北盟會編·卷九十九》對女真精銳有這樣的記載:以仲熊所親見黏罕寨有兵五萬人,婁宿孛堇寨有兵萬人,皆槍為前行,號曰:硬軍。人馬皆全副甲,腰垂八稜棍棒一條,或刀一口。槍長一丈二尺,刀如中國屠刀,此者驍衛之兵也。從文字可以得知,女真重騎兵普遍裝備丈二長的騎槍,換算成現代的長度就是4米左右。這可不是影視劇裡的那種一人多高的紅纓槍,其相對於長度在2米左右的長柄大刀擁有明顯的長度優勢。

而且長槍便於結陣,密度更大,一個人刀法再好,一堆長槍刺來也白扯。武警浙江省總隊直屬支隊曾安排40位官兵們做過一次實戰測試,大刀隊用了很多戰術甚至採用三四人「抱團」作戰的方式,而刺刀隊還是採用「一字陣法」。最終,結果無論大刀隊如何變陣,刺刀隊都以絕對優勢勝出!

參加測試的40名武警戰士,入伍都為1年半。現今的訓練科目裡都沒有拼刺技術和刀法。而這次測試中刺刀隊用1.65米長的木棒模擬刺刀。所以在冷兵器實戰中的結果這種情況更類似短槍對抗大刀。根據戰士們的回憶,大刀因為長度短,很難攻入「短槍」,進行貼身砍殺,而「短槍」的刺殺速度遠比大刀的劈砍動作快得多。而且,在人數越多的情況下,「短槍」優勢越明顯。其實這種對抗結果也適用於長槍對長柄大刀。

我們再說回姚仲的這場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99記載了此戰中,宋軍拒馬被衝破時的場景:第三、第四陣已為金敵破拒馬而入。陣心衝潰,輜重中隔,莫可接應。

因為之前輜重胡亂擺放,導致彼此之間不能接應,在金軍長槍加強弓打擊下,姚仲雖然依靠親兵拼死抵抗,稍微擊退金兵,但是最終還是慘敗。

多虧後軍指揮官姚志按照規定布陣教程,「槍手盡坐,神臂弓先發,平射弓次之,起伏凡五」,即長槍在外,弓弩手在裡。而因為宋軍步兵的長槍要比金軍騎兵的長槍更長,而神臂弩的威力也比金軍的強弓威力更大,所以才擊退了金軍,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但此戰宋軍傷亡慘重,陣亡統領官7位、將官30、隊將73。名將吳璘知道後,在六月初一至大蟲嶺,召姚仲至軍前。吳璘先讓夔州安撫李師顏奪了姚仲的兵權,還因為其胡亂指揮導致損失慘重,一度想殺了他。最後,吳璘被身邊人勸住(外加姚仲是跟了自己三十年的老部下),就將其下於河池獄,不久又送文州(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拘管。

九月,新即位的宋孝宗看著姚仲以往戰功份上,撤銷原擬貶姚仲為宮觀官(類似強制退休)的處分意見,讓姚仲充任郢州防禦使,在達州居住,隨後又改為讓姚仲在峽州居住。

總之,這場原州之戰,姚仲的主力部隊被擊敗,別部也相繼被擊敗,除了姚志部完整,其他的要多慘有多慘。他本人也從節度使這個級別降到了防禦使。貶官倒是其次,但是大量軍官和士兵因為他的布陣不當而陣亡,是他永遠擺脫不掉的汙點。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源於他突發奇想,用長柄大刀替代軍陣裡的長槍。這真是應了一句話,布陣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古代「長槍」的槍桿是用什麼打造的?不是鐵棍木棍,工藝很不簡單
    古代「長槍」的槍桿是用什麼打造的?不是鐵棍木棍,工藝很不簡單古代社會的戰爭很多,要想在戰場上決一勝負,主要就靠冷兵器。雖然各種各樣的兵器門類繁多,但最常見的還是刀槍棍棒。在很多古裝劇中,大家也能夠看到,軍隊大規模使用的,不是大刀就是長槍。
  • 中國古代的騎兵長槍為啥都是木柄?那麼脆為什麼不換鐵桿?
    三國猛將,一身馬上功夫,無論是戰神趙雲的銀槍還是張飛的蛇矛,乃至於關二爺的大刀,似乎都是木柄。這些武將有的是力氣,為啥不換成鐵桿武器,那多保險?說起這個首先得說明一個原因,就是機動性。就以明朝後期最著名的兵種——川蜀白杆兵來說,普通士兵的長槍,槍桿最短也要一丈長,槍頭也要在三寸到七寸間。如果全改成用鐵製,少說也幾十斤。一隊長槍兵,每個人扛著這麼重的傢伙衝鋒,跑得慢不說,只怕還沒和敵人死磕,就要先把自己累死。所以,這碼子事,放在武將身上,「鐵桿長槍」就成了累贅。
  • 長槍和長矛有什麼區別?古代長槍是由長矛演變來的嗎?
    在冷兵器時代,長槍和長矛是很重要的武器,因為在古代戰場一般就是士兵與士兵的比拼,一件趁手的武器是一個人獲勝的根本保證。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冷兵器時代的長矛和長槍感覺十分相似,那麼它們之間有區別嗎? 長槍和長矛有什麼區別?
  • 古代的長槍槍桿是如何進行製造的?
    導語——古代的長槍槍桿是如何進行製造的?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古裝劇的時候,我們有時會看到很多持槍作戰的場面。當對方拿刀砍向他時,他們總是用舉起槍就可以抵擋住攻擊。當時我就在想這槍桿看起來就是普通的木頭,怎麼擋得住刀砍呢?所以我查了些資料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 獵手之王武器對比評測 長槍和長戟哪個更厲害更好用
    獵手之王長槍和長戟哪個厲害?
  • 奧特曼:同樣是拿著大刀,加爾坦大王和閻王恩馬戈,誰更強?
    奧特曼:同樣是拿著大刀,加爾坦大王和閻王恩馬戈,誰更強?一個是出現在泰羅奧特曼中,被土地公鎮壓的死死的閻王,嘴裡還有兩個像吸血鬼般的獠牙;另一個是在愛迪奧特曼中,從光之國追擊尤莉安奧特曼而來的宇宙人,長得有點像牛的頭,鯊魚的嘴。
  • 古代長槍槍桿真是用鐵做的嗎?那怎麼拿得動?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的戰爭戲裡,我們經常能看到長槍這種兵器。其是一種長柄尖頭的冷兵器,也是古代最為普及的兵器之一。不管是士兵行軍打仗,還是鏢師押鏢護鏢,甚至在火槍已經完全普及的晚清時期,義和團裡還有不少團員將長槍作為稱手兵器。
  • 不是青龍偃月刀也不是長槍和長矛
    事實上果真如後世專家或有不少人猜測的那樣關羽的武器不是青龍偃月刀也不是長柄大刀,而是長槍或者長矛嗎?我們就上面提到的五點一一來分析看看關羽的武器到底是什麼?分析完也許你會發現關羽的武器既不會是青龍偃月刀也不是長槍和長矛,而應該是一把輕質帶刺的長柄大刀,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提出的一種可能性。
  • 正史記載的古代四大知名重兵器 還真沒有李元霸的錘和關雲長的刀
    古代重兵器第三名 三國正史有記載在正史《三國志》中僅記載了一個人的兵器重量,那就是典韋的八十斤大鐵戟。這可不是裴松之注引其他史料,而是記載在《三國志卷十八 魏書十八》中的原文:「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典韋不但會用雙戟,還善於用長刀(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更厲害的是典韋的大鐵戟還帶著一幫小崽,能飛出去殺人。
  • 面試官:「老虎和獅子誰更厲害?」專科生機智回答,直接被錄用。
    等到面試的那一天小劉發現和自己一起來的還有兩位學生。詢問過後兩個人都是本科生,小劉有點慌了,就自己的學歷低,不過他又給自己打氣,也許本科生實際操作能力比較弱呢?面試官看到來的三個人就把他們叫到了一間辦公室裡。面試官說:你們幾個人我都了解了一下。但是現在我還不知道你們實際的能力如何,現在我考你們一個問題——老虎和獅子你們覺得誰更厲害。
  • 古代軍隊所說的十萬兵馬,指的是兵和馬加起來等於10萬嗎?
    古代十萬兵馬,指是十萬兵的人數,古代的兵和馬不是分開的,是一起的作戰單位。古時候講兵馬大意講的是人頭數,用現在話就是講軍隊的戰鬥力人數。一是古代的統計並不發達,不是準確的數字,二是古代打仗喜歡誇大自己的人數,動不動就幾十萬大軍,甚至百萬大軍。進攻方需要壯大聲勢,儘量誇大自己的軍隊兵力,讓防守方分不清自己的真實兵力,產生對方的軍隊兵力是自己的好多倍的感覺,無形增加了敵軍的心理壓力和增強自己軍隊士兵氣勢。三是古代軍隊人數,不單單指前線作戰的士兵人數,而且還包含了後勤運糧部隊的輔兵壯丁和民夫在裡面。
  • 古代野戰兵器大盤點:霸王戟嶽飛槍,一種更厲害,連刺帶鋸一擊殺
    野戰兵器,多為軍中制式裝備,是古代作戰的主力武器。下面把中國商周以來的野戰兵器盤點一下,看一看中國古代戰爭的烽火歷程。商周兵器。商周時期的野戰兵器,一般都說「五兵」,分為車五兵和步卒五兵。車五兵是戈、殳、戟、酋矛、夷矛,步五兵是戈、殳、戟、酋矛、弓矢。但除了五兵之外,商周還有一些兵器也用於野戰,比如鉞、刀等。商周五兵出土較多,兵器玩家也製造了不少模型。
  • 鳳凰和朱雀誰更厲害?歷史典籍告訴你真相
    該曲模仿各種百鳥和鳴之聲,規格非常高,甚至在某些地區,只有德高望重的人去世之後才允許奏響這首曲子。既然鳳凰在民間的地位這麼高,那麼玄幻小說中常提到的「朱雀」又是怎麼回事兒呢?他與鳳凰相比,誰的規格更高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在目前尚存的典籍中,鳳凰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
  • 關羽的大刀82斤,李元霸的錘子800斤,古代兵器到底多重?
    古典小說看多了,總會讓人產生懷疑,古人動不動就千鈞之力,又是舉鼎,又是拽牛的,特別是古代武將的那些個兵器,動輒幾十斤,甚至還有800斤的大錘子,你說它是神話吧,它又不是。關鍵是他們還騎著馬,試想百十斤的大刀坐在馬上用力揮一下,馬肯定會失重,那豈不是得人仰馬翻了?還怎麼殺敵呢?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古代行軍打仗吃什麼?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古代行軍打仗吃什麼?中國自古就流傳著一句『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得考慮的問題,那麼古代當兵的肯定也不會有我們現在的這種條件,那麼古代行軍打仗時他們吃的是什麼真的是電視中說的大軍沒有出發軍糧已經送到前線?下面我們就一一道來。
  • 《亮劍》裡李雲龍和《雪豹》裡周衛國你喜歡誰?誰更厲害?
    一直以來,《亮劍》和《雪豹》的話題一直爭論不下,其中的男主角李雲龍和周衛國更是吸粉無數。那麼問題來了,李雲龍與周衛國到底誰更厲害?而反觀李雲龍,父母是無名之輩,李雲龍又大字不識幾個,更沒有上過正宗的軍校,是正宗的大老粗。一張口就罵人,誰不服找誰幹。機智勇猛,不能吃虧,有仇必報,平凡中帶著驚人的霸氣和永不服輸的精神。李雲龍,農民階級出生,解放前未曾參加任何軍校培訓或軍事理論學習,屬於土豹子自我爆發性人才,通過參加實戰,提高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戰略布局能力,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是一匹野狼。
  • 古代騎兵的騎槍如果刺中了敵人,怎麼把敵人從槍尖上弄下來呢?
    大家都知道古代有騎兵,而騎兵最擅長的就是衝鋒,尤其是重騎兵,一隊排起來,直接衝,對敵方的步兵簡直是災難性的打擊。但是如果刺中的敵人,馬肯定是不會停的呀,那槍肯定就直接穿進去了,接下來怎麼用騎槍戰鬥呢?總不能騎槍上掛個敵人接著衝吧。而且有馬槊這種貴重兵器,你也不可能丟掉啊。
  • 古代行軍打仗,將軍在前面騎馬跑後面軍士下步走,他們不累嗎?
    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在古代行軍打仗,尤其是大範圍的大軍團的行軍、打仗,所涉及到的糧草也好,輜重也罷,都是數量龐大的。 與此同時將軍也好,還是領隊者也好,他們不敢盲目的提高速度,因為要考慮到整個行軍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如果從一開始的時候行軍打仗,軍士們都往前衝刺的非常快,憑藉著馬兒的便利想跑多快跑得快的話,後面的軍士很有可能追不上,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發現敵情或者發現敵軍都是一個致命的傷害。
  • 古代打仗時,士兵想家了怎麼辦?最後一種讓人羞恥
    在古代,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通訊技術的,現在的士兵們打仗還能通過各種科技手段向家中報平安,聊天等,但是在古代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可別小看了士兵對家人的思念,古人出來當兵打仗為了什麼?一就是保家衛國,保護自己的家人,保護自己的國家;二就是立下戰功,升官發財或者是賺些錢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 滅霸的「2米大刀」很厲害,卻沒在復聯3中使用,原因扎心了!
    滅霸的「2米大刀」很厲害,卻沒在復聯3中使用,原因扎心了! 復仇者聯盟4中的滅霸,沒有了寶石,但是多出了一把2米長的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