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2月18日電(記者姚遠 張逸之)福建福州市的交通路有著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比肩繼踵的小吃店、碧葉遮天的大榕樹,藏身其間的寺廟與神龕,供奉著外地人「叫不出名字的神明」。
比如緊鄰醫科大學的「齊天大聖府」,大概會讓《西遊記》的粉絲們既興奮又困惑:身穿鎧甲,手持金箍棒的美猴王威風凜凜地立於一米見方的神龕中,安靜地注視著信眾們供奉的水果,一旁的榕樹下插滿了香,一面旗幟上寫著「有求必應」。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騰雲駕霧、降妖伏魔;而在福州、閩北以及臺灣等地,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則是香火鼎盛的民間信仰。據福州道教協會粗略估計,福州市大大小小的大聖廟多達七八百間。
在福新路上的「如意合心堂」,一尊木質的齊天大聖像即將盛裝出席一場盛大的「信眾見面會」。農曆正月十七的晚上,一百人左右的隊伍將從寺廟出發,用轎子抬著大聖像,一路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巡遊大聖的「轄區」。
福州人稱之為「遊神」。屆時,沿途的信眾會擺出一桌桌的貢品相迎,許多人還會手捧恭香加入「遊神」的隊伍。高潮時的遊神隊伍能達到兩三百人之眾,場面蔚為壯觀。
「祭拜大聖是有講究的,所有的貢品必須是素的,比如香菇、豆腐。這不光因為他是猴子出身,還因為他已得道成佛。」「如意合心堂」管委會副主任遊翔告訴記者。
福州素以活躍的民間信仰著稱,與有著完整教義的宗教不同,許多民間神明更像是家庭的「守護神」,代代相傳。一些神明曾是本地聞名的善人義士,死後被百姓奉為神明。
如活躍在茶亭、南門一帶的「照天君」信仰,相傳始於唐朝末年,當時一位出家人在兵變前夜,掛紅燈籠於榕樹樹梢,指引民眾逃亡。在他死後,心存感激的福州人封其為「照天君」,為其修建廟宇、日夜香火供奉。
相比之下,齊天大聖的身世卻有些說不清道不明。遊翔說,和「媽祖」、「臨水夫人」這些受到歷朝歷代認可的神祇相比,大聖信仰的相關記載不多,主要靠各個寺廟的口耳相傳,許多傳說都散落在漫長的歷史中。
有記載顯示,早在北宋時期,福州人便開始祭拜猴王形象的「屏山孫老佛」,早於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有學者認為大聖信仰甚至能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猿猴崇拜」。
「閩越之地多山多猴,居住在此的遠古人類對猴子的圖騰崇拜便是大聖信仰的起源,而《西遊記》問世後,神通廣大的大聖形象更迎合了老百姓對神明崇拜的需求,使得這一崇拜愈發盛行。」福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甘滿堂說。
但身世模糊並不妨礙大聖擁有大批信眾。位於屏山的齊天府被認為是福州大聖信仰的「祖廟」,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有超過200家分堂前來認祖歸宗,甚至包括來自臺灣、香港、新加坡的大聖廟。
而對於依賴本地信眾的民間信仰而言,如今最大的威脅來自於社區的老化和舊城改造。鄭悝說,除了廟宇設施的破壞,最可怕的是原有的信眾群體被打散,而遠離信眾的廟宇通常無法延續香火。
如意合心堂在2007年被拆遷,之後被「就近安置」,與原址相比,大聖新的宅邸顯得狹小侷促,但遊翔認為他們仍是十分幸運的。「很多廟宇都被安置到很遠的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