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卻說那玉帝次日設朝,只見張天師引御馬監監丞、監副在丹墀下拜奏道:「萬歲,新任弼馬溫孫悟空,因嫌官小,昨日反下天宮去了。」
正說間,又見南天門外增長天王領眾天丁,亦奏道:「弼馬溫不知何故,走出天門去了。」
玉帝聞言,即傳旨:「著兩路神元,各歸本職,朕遣天兵,擒拿此怪。」
班部中閃上託塔李天王與哪吒三太子,越班奏上道:「萬歲,微臣不才,請旨降此妖怪。」
玉帝大喜,即封託塔天王李靖為降魔大元帥,哪吒三太子為三壇海會大神,即刻興師下界。李天王與哪吒叩頭謝辭,徑至本宮,點起三軍,帥眾頭目,著巨靈神為先鋒,魚肚將掠後,藥叉將催兵。
注釋:
①張天師、增長天王:這兩位尊神,在道、佛兩教相當尊崇,到了玉帝這裡,一位成了內務管家,一位成了門口保安。玉帝的至高無上毋庸置疑,本是人間帝王在天宮的投影,然而他並不能量才使用,根本原因在於神多官少,天庭不像人間朝廷有那麼多職位可以安排。
②三壇海會大神:佛教稱僧眾集會為海會,謂僧人入寺修行猶如百川入海,故稱海會。三壇不詳,一說是天、地、水三界,三壇海會便是三界規模的集會。所謂三壇海會大神便是此會護法之神。另有一說,謂民間祭祀或拜神活動時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壇,而三壇海會大神也是護法之神。
③託塔天王李靖: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印混血人物。託塔天王就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音譯為毗沙門天王。他手持寶塔,神通廣大,既是佛法、佛典和眾佛的護法神,也是教徒的守護神,在從印度到西域、從中國到日本的廣闊大亞洲範圍內都擁有極多的信眾。典籍記載,他和二子獨健、三子哪吒有諸多神跡,曾為唐玄宗擊潰過西域叛兵。李靖是唐王朝的開國元勳,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把毗沙門天王單獨抽離出一個託塔天王的名號,又附會上為中國的名將李靖,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此處按下不表,後有詳文專述。
④魚肚將:毗沙門天王帳下有十六種天將,其中一種名為「伊荼」,魚肚大概就是伊荼的別譯。
⑤藥叉將:藥叉,也就是夜叉,梵語Yakşa的音譯。佛教系統中一種鬼道眾神,形貌醜陋,迅捷勇猛。佛經上說夜叉是毗沙門天王的屬下,凡夜叉皆歸其統領。
正文:
一霎時出南天門外,徑來到花果山。選平陽處安了營寨,傳令教巨靈神挑戰。巨靈神得令,結束整齊,輪著宣花斧,到了水簾洞外。只見小洞門外,許多妖魔,都是些狼蟲虎豹之類,丫丫叉叉,輪槍舞劍,在那裡跳鬥咆哮。
這巨靈神喝道:「那業畜!快早去報與弼馬溫知道,吾乃上天大將,奉玉帝旨意,到此收伏;教他早早出來受降,免致汝等皆傷殘也。」
那些怪,奔奔波波,傳報洞中道:「禍事了!禍事了!」
猴王問:「有甚禍事?」
眾妖道:「門外有一員天將,口稱大聖官銜,道:奉玉帝聖旨,來此收伏;教早早出去受降,免傷我等性命。」
猴王聽說,教:「取我披掛來!」
就戴上紫金冠,貫上黃金甲,登上步雲鞋,手執如意金箍棒,領眾出門,擺開陣勢。這巨靈神睜睛觀看,真好猴王:
身穿金甲亮堂堂,頭戴金冠光映映。
手舉金箍棒一根,足踏雲鞋皆相稱。
一雙怪眼似明星,兩耳過肩查又硬。
挺挺身才變化多,聲音響亮如鐘磬。
尖嘴諮牙弼馬溫,心高要做齊天聖。
巨靈神厲聲高叫道:「那潑猴!你認得我麼?」
大聖聽言,急問道:「你是那路毛神,老孫不曾會你,你快報名來。」
巨靈神道:「我把你那欺心的猢猻!你是認不得我!我乃高上神靈託塔李天王部下先鋒,巨靈天將!今奉玉帝聖旨,到此收降你。你快卸了裝束,歸順天恩,免得這滿山諸畜遭誅;若道半個『不』字,教你頃刻化為齏粉!」
猴王聽說,心中大怒道:「潑毛神,休誇大口,少弄長舌!我本待一棒打死你,恐無人去報信;且留你性命,快早回天,對玉皇說:他甚不用賢!老孫有無窮的本事,為何教我替他養馬?你看我這旌旗上字號。若依此字號升官,我就不動刀兵,自然的天地清泰;如若不依時間,就打上靈霄寶殿,教他龍床定坐不成!」
這巨靈神聞此言,急睜睛迎風觀看,果見門外豎一高竿,竿上有旌旗一面,上寫著「齊天大聖」四大字。巨靈神冷笑三聲道:「這潑猴,這等不知人事,輒敢無狀,你就要做齊天大聖!好好的吃吾一斧!」劈頭就砍將去。那猴王正是會家不忙,將金箍棒應手相迎。這一場好殺:
棒名如意,斧號宣花。他兩個乍相逢,不知深淺;斧和棒,左右交加。一個暗藏神妙,一個大口稱誇。使動法,噴雲噯霧;展開手,播土揚沙。天將神通就有道,猴王變化實無涯。棒舉卻如龍戲水,斧來猶似鳳穿花。巨靈名望傳天下,原來本事不如他;大聖輕輕輪鐵棒,著頭一下滿身麻。
巨靈神抵敵他不住,被猴王劈頭一棒,慌忙將斧架隔,呵嚓的一聲,把個斧柄打做兩截,急撤身敗陣逃生。
猴王笑道:「膿包!膿包!我已饒了你,你快去報信!快去報信!」
注釋:
①巨靈神:傳說中巨靈神有兩個,一個是劈開華山的巨人,一個是看守蟠桃的精靈,截然相反。傳說當初華山阻擋了黃河的流向,「河之神以手擘開其上,足蹋離其下,中分為二,以通河流」,據說華山上還有手掌、腳印的痕跡。李白《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詩:「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用的就是這個典故。《漢武故事》記載,漢武帝的時候,東郡送來一個只有七寸高的小人,衣冠具足,漢武帝懷疑他是山中的精靈,經常讓他在桌案上玩耍。有一次召博學多聞的東方朔來問,東方朔一看到就說:「巨靈,你怎麼私離職守跑到這裡來了?王母回來沒有?」那個名叫巨靈的小人就說:「王母種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兒不良,已三過偷之矣。」
②口稱大聖官銜:這是說話的藝術。巨靈神打上門來,開口便罵弼馬溫,下屬跑去報告,說他罵大王弼馬溫,不妥;將他罵人的事實隱瞞了不說,也不妥。好一句「口稱大聖官銜」,便包含了。
③他甚不用賢:證道本批語:一則曰「玉帝不會用人」,二則曰「輕賢」,三則曰「甚不用賢」,全部自揣分量,一味埋怨上人,的是天生聖人口吻。
正文:
巨靈神回至營門,徑見託塔天王,忙哈哈下跪道:「弼馬溫果是神通廣大!末將戰他不得,敗陣回來請罪。」
李天王發怒道:「這廝銼吾銳氣,推出斬之!」
旁邊閃出哪吒太子,拜告:「父王息怒,且恕巨靈之罪,待孩兒出師一遭,便知深淺。」天王聽諫,且教回營待罪管事。
這哪吒太子,甲冑齊整,跳出營盤,撞至水簾洞外。那悟空正來收兵,見哪吒來的勇猛。好太子:
總角才遮囟,披毛未蓋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誠為天上麒麟子,果是煙霞彩鳳仙。龍種自然非俗相,妙齡端不類塵凡。身帶六般神器械,飛騰變化廣無邊。今受玉皇金口詔,敕射海會號三壇。
悟空迎近前來問曰:「你是誰家小哥?闖近吾門,有何事幹?」
哪吒喝道:「潑妖猴!豈不認得我?我乃託塔天王三太子哪吒是也。今奉玉帝欽差,至此捉你。」
悟空笑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乾,怎敢說這般大話?我且留你的性命,不打你。你只看我旌旗上的是甚麼字號,拜上玉帝:是這般官銜,再也不須動眾,我自皈依;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靈霄寶殿。」
哪吒抬頭看處,乃「齊天大聖」四字。哪吒道:「這妖猴能有多大神通,就敢稱此名號!不要怕!吃吾一劍!」
悟空道:「我只站下不動,任你砍幾劍罷。」
那哪吒奮怒,大喝一聲,叫「變!」即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打來。悟空見了,心驚道:「這小哥倒也會弄些手段!莫無禮,看我神通!」好大聖,喝聲「變」也變做三頭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變作三條;六隻手拿著三條棒架住。這場鬥,真是個地動山搖,好殺也:
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對手,正遇本源流。那一個蒙差來下界,這一個欺心鬧鬥牛。斬妖寶劍鋒芒快,砍妖刀狠鬼神愁;縛妖索子如飛蟒,降妖大杵似狼頭;火輪掣電烘烘豔,往往來來滾繡球。大聖三條如意棒,前遮後擋運機謀。苦爭數合無高下,太子心中不肯休。把那六件兵器多教變,百千萬億照頭丟。猴王不懼呵呵笑,鐵棒翻騰自運籌。以一化千千化萬,滿空亂舞賽飛虯。唬得各洞妖王都閉戶,遍山鬼怪盡藏頭。神兵怒氣雲慘慘,金箍鐵棒響颼颼。那壁廂,天丁吶喊人人怕;這壁廂,猴怪搖旗個個憂。發狠兩家齊鬥勇,不知那個剛強那個柔。
三太子與悟空各騁神威,鬥了個三十回合。那太子六般兵器,變做千千萬萬;孫悟空金箍棒,變作萬萬千千。半空中似雨點流星,不分勝負。原來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亂之時,他拔下一根毫毛,叫聲「變!」就變做他的本相,手挺著棒,演著哪吒;他的真身,卻一縱,趕至哪吒腦後,著左膊上一棒打來。哪吒正使法間,聽得棒頭風響,急躲閃時,不能措手,被他著了一下,負痛逃走;收了法,把六件兵器,依舊歸身,敗陣而回。
那陣上李天王早已看見,急欲提兵助戰。不覺太子倏至面前,戰兢兢報導:「父王!弼馬溫真箇有本事!孩兒這般法力,也戰他不過,已被他打傷膊也。」
天王大驚失色道:「這廝恁的神通,如何取勝?」
太子道:「他洞門外豎一竿,旗上寫『齊天大聖』四字,親口誇稱,教玉帝就封他做齊天大聖,萬事俱休;若還不是此號,定要打上靈霄寶殿哩!」
天王道:「既然如此,且不要與他相持,且去上界,將此言回奏,再多遣天兵,圍捉這廝,未為遲也。」太子負痛,不能復戰,故同天王回天啟奏不題。
注釋:
①六般兵器:這裡的六般兵器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封神演義》中太乙真人傳給哪吒的兵器法寶是火尖槍、乾坤圈、混天綾、金磚和風火二輪,也算是六種。
正文:
你看那猴王得勝歸山,那七十二洞妖王與那六弟兄,俱來賀喜。在洞天福地,飲樂無比。他卻對六弟兄說:「小弟既稱齊天大聖,你們亦可以大聖稱之。」
內有牛魔王忽然高聲叫道:「賢弟言之有理,我即稱做個平天大聖。」
蛟魔王道:「我稱覆海大聖。」
鵬魔王道:「我稱混天大聖。」
獅駝王道:「我稱移山大聖。」
獼猴王道:「我稱通風大聖。」
【犭禺】狨王道:「我稱驅神大聖。」
此時七大聖自作自為,自稱自號,耍樂一日,各散訖。
注釋:
①七大聖:很多朋友對七大聖有興趣,並且把此處出現的幾位妖王與後來西天取經途中的妖魔相對應。悟空在紅孩兒女兒國火焰山等多處說過,自己早年與牛魔王相識結拜為兄弟,照應小說第三回中七大聖之事,這是符合文學規律的。除此之外,獅駝嶺的大鵬獅子也好,碧波潭的九頭蟲也好,包括六耳獼猴在內,小說裡從來沒有說過他們就是七大聖的鵬魔王、獅駝王、蛟魔王、獼猴王。
七大聖的構成,美猴王、獼猴王和【犭禺】狨王有三隻猴王。【犭禺】就是禺,加犭旁疊床架屋表示動物。說文曰:禺,母猴屬。母猴即獼猴。郭注山海經:禺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狨就是金絲猴。陸佃埤雅:狨蓋猿狖之屬,輕捷善緣木,大小類猿,長尾,尾作金色,今俗謂之金線狨者是也。所以【犭禺】狨王也是個猴精。
悟空本是天庭所鎮壓者,經過五行山的重生無聲無息地變成了神仙體系的衛士。楊戩與哪吒降服梅山七怪,而二郎忽又義結梅山七聖行,七怪變為了七聖。傳說二郎劈山救母,本是體系外的身份,忽又成了鎮壓三聖母和沉香的衛道者。故事模式不變,降魔者與被降者身份竟是隨意轉換。明白這個故事模式,再把二郎和悟空對比一下就會知道,牛魔王故事和悟空早年結拜七大聖的情節,都是從二郎身上移植過來的。所以從故事模式、源頭上來說,花果山的七大聖就是二郎神的梅山七聖、梅山七怪。至於西遊記作者原設中七聖是否都會成為取經障礙,就不得而知了。
又,後文孫悟空還說:那牛魔王曾與老孫結七弟兄,一般五六個魔王,止有老孫生得小巧,故此把牛魔王稱為大哥。七大聖排名也是按個頭的。至於實力,「一般五六個魔王」,估計是差不多的。後來悟空與牛魔王的大戰,彼此也是不相上下。
正文:
卻說那李天王與三太子領著眾將,直至靈霄殿。啟奏道:「臣等奉聖旨出師下界,收伏妖仙孫悟空,不期他神通廣大,不能取勝,仍望萬歲添兵剿除。」
玉帝道:「諒一妖猴,有多少本事,還要添兵?」
太子又近前奏道:「望萬歲赦臣死罪!那妖猴使一條鐵棒,先敗了巨靈神,又打傷臣臂膊。洞門外立一竿旗,上書『齊天大聖』四字,道是封他這官職,即便休兵來投;若不是此官,還要打上靈霄寶殿也。」
玉帝聞言,驚訝道:「這妖猴何敢這般狂妄!著眾將即刻誅之。」
正說間,班部中又閃出太白金星,奏道:「那妖猴只知出言,不知大小。欲加兵與他爭鬥,想一時不能收伏,反又勞師。不若萬歲大舍恩慈,還降招安旨意,就教他做個齊天大聖。只是加他個空銜,有官無祿便了。」
玉帝道:「怎麼喚做『有官無祿』?」
金星道:「名是齊天大聖,只不與他事管,不與他俸祿,且養在天壤之間,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寧也。」
玉帝聞言道:「依卿所奏。」即命降了詔書,仍著金星領去。
注釋:
①收他的邪心:西遊記有一個隱喻,一直把孫悟空比喻為人心。前文他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求道,靈臺、方寸都是道家對心的稱呼,斜月三星就是「心」字的一鉤三點。須菩提祖師把悟空趕出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意味著心神離開了心的居所,放縱在天地之間。孫悟空大鬧天宮,實際上是人心極度放縱的一種表現。後文把悟空稱為「心猿」,取經的種種磨難就是一個「收心」的過程。
正文:
金星復出南天門,直至花果山水簾洞外觀看。這番比前不同,威風凜凜,殺氣森森,各樣妖精,無般不有。一個個都執劍拈槍,拿刀弄杖的,在那裡咆哮跳躍。一見金星,皆上前動手。金星道:「那眾頭目來!累你去報你大聖知之。吾乃上帝遣來天使,有聖旨在此請他。」
眾妖即跑入報導:「外面有一老者,他說是上界天使,有旨意請你。」
悟空道:「來得好!來得好!想是前番來的那太白金星。那次請我上界,雖是官爵不堪,卻也天上走了一次,認得那天門內外之路。今番又來,定有好意。」教眾頭目大開旗鼓,擺隊迎接。大聖即帶引群猴,頂冠貫甲,甲上罩了赭黃袍,足踏雲履,急出洞門,躬身施禮,高叫道:「老星請進,恕我失迎之罪。」
金星趨步向前,逕入洞內,面南立著道:「今告大聖,前者因大聖嫌惡官小,躲離御馬監,當有本監中大小官員奏了玉帝。玉帝傳旨道:『凡授官者,皆由卑而尊,為何嫌小?』即有李天王領哪吒下界取戰。不知大聖神通,故遭敗北,回天奏道:『大聖立一竿旗,要做「齊天大聖」。』眾武將還要支吾,是老漢力為大聖冒罪奏聞,免興師旅,請大王授錄。玉帝準奏,因此來請。」
悟空笑道:「前番勤勞,今又蒙愛,多謝!多謝!但不知上天可有此『齊天大聖』之官銜也?」
金星道:「老漢以此銜奏準,方敢領旨而來;如有不遂,只坐罪老漢便是。」
悟空大喜,懇留飲宴不肯,遂與金星縱著祥雲,到南天門外。那些天丁天將,都拱手相迎。
逕入靈霄殿下,金星拜奏道:「臣奉詔宣弼馬溫孫悟空已到。」
玉帝道:「那孫悟空過來。今宣你做個『齊天大聖』,官品極矣,但切不可胡為。」
這猴亦止朝上唱個喏,道聲謝恩。
玉帝即命工幹官——張、魯二班——在蟠桃園右首,起一座齊天大聖府,府內設個二司:一名安靜司,一名寧神司。司俱有仙吏,左右扶持。又差五鬥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賜御酒二瓶,金花十朵,著他安心定志,再勿胡為。那猴王信受奉行,即日與五鬥星君到府,打開酒瓶,同眾盡飲。送星官迴轉本宮,他才遂心滿意,喜地歡天,在天宮快樂,無掛無礙。
正是:仙名永注長生籙,不墮輪迴萬古傳。畢竟不知向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注釋:
①官品極矣:悟一子批語說:「玉帝以為極品者,悟空亦止朝上唱個喏,與前弼馬溫時無異,初不以齊天大聖為極品。蓋大聖乃其自大,齊天乃自齊,初非帝之大之齊之也。夫既自大自齊,不能使其不大不齊,又何能使其安之寧之哉!虛設二司何益之有?遆以司其不安,司其不寧而已。」
②張、魯二班:傳說張班魯班是瓦匠和木匠的祖師爺,因此也是建築行業的行業神。天上建造宮殿府衙,理所當然他要找這二位神仙。
③安靜司、寧神司:這兩個府司的取名就是下面「著他安心定志,再勿胡為」 的意思,也是接著上面太白金星「且養在天壤之間,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的話頭而來。李卓吾評本說:「定要做齊天大聖,到底名根不斷,所以還受人束縛,受人驅使,畢竟並此四字抹殺,方得自由自在。齊天大聖府內設安靜、寧神兩司,極有深意。若能安靜、寧神,便是齊天大聖;若不能安靜、寧神,還是個猴王。」
④五鬥星君:東南西北中五方星鬥的神君。天空中只有南鬥和北鬥,傳說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其餘三位是按照方位派生出來的。悟空第一回上天,官封弼馬溫,「玉帝又差木德星官送他去御馬監到任」,這一次由五鬥星君陪送,足見官位的上升了。
歡 迎 關 注 西 遊 讀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