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子瀟
「數字經濟體乃至智能經濟體將成為中國對資訊時代的「文明級貢獻」,未來最大的數字經濟體將出現在中國。」
品途商業評論訊 1月16日,在阿里研究院和中國遠見智庫論譚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新經濟智庫大會上,與會者深度探討了數字經濟影響世界經濟的機制,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作出上述斷言。
阿里巴巴是中國乃至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體,也在引領關於數字經濟體的討論。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性共識,而數字經濟體則是數字經濟浪潮中的關鍵力量。全球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到48.8%,領先的網際網路公司已超越傳統企業範疇,在產業、組織和價值觀上完成重構,成為「數字經濟體」。「數字經濟體」已經是全球通用的商業基礎設施,為實體企業有效賦能,成為世界經濟變革的關鍵推動者。
論壇上,阿里研究院還啟動了旨在鼓勵青年學者開展數字經濟相關研究的2018年「活水計劃」,資助青年學者開展面向未來的研究。新一季活水計劃聚焦數字經濟,全球青年學者可圍繞產業轉型、創新、數字政策、eWTP(全球電子貿易平臺)等主題申請課題,阿里巴巴相信,通過「實踐者+研究者」在線對接平臺,將有助於中國數字經濟研究水平的提升,業界和學界的深度互動,將為全球數字經濟升級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高紅冰認為,世界已經迎來「數字黑洞」,過去十年,全球網際網路普及率從21.7%提到到48.8%,發展中國家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增速更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在數字黑洞效應下,全球領先的網際網路公司,已經觸及越來越廣泛的領域和地區,在自身規模、價值創造和規則發育等方面,遠遠超過傳統企業範疇,這些新型組織可以稱為「數字經濟體」。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和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體的崛起,深度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組織方式。當前,全球商業正面臨著產業、組織和價值觀三大重構。首先,數位技術重新定義了商業模式,顛覆了原有的產業組織,許多行業中的領頭羊,不是被行業內部的追趕者所取代,而是因技術進步而受到挑戰,如一些O2O平臺大大蠶食了方便麵市場,智慧型手機完全取代了卡片式數位相機,技術變革影響行業競爭格局的速度和深度都發生了數量級上的變化;第二,企業的組織也需要重構,過去的中心、多中心式的組織結構已經不能適應數字時代的需要,新時代的組織要全面向分布式升級;第三,價值觀也在重構,數字經濟體奉行的價值觀是開放、分享、透明和責任,這和傳統企業的價值觀也大相逕庭。
在這一大變革的浪潮之中,數字經濟體已經超越傳統的跨國企業,成為全球通用的商業基礎設施。以阿里巴巴為例,它早已不只是一個電子商務的平臺,而是一個依託現代通信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的商業基礎設施。
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分析,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用數據將不同的人和物緊密連結,在過去「離線的世界」之外誕生了全新的「在線的世界」,而矽谷人工智慧研究院創始人皮埃羅·斯加魯菲則強調說,21世紀將是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共存和融合的時代。
高紅冰指出,過去五年,全球十大市值公司的變化,標誌著全球經濟地理格局的重大調整。2013年,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中還有7家是典型的工業時代跨國公司,網際網路公司只有3家,而到2018年這一格局已經顛倒過來,網際網路和科技公司多達7家,傳統大公司只剩3家。從空間分布上,2013年的十大公司9家位於美國,1家位於歐洲,而到2018年,變成8家位於美國,2家位於中國。工業經濟轉向數字經濟,大西洋中心轉向太平洋中心的經濟範式大拐點,已經出現。
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分享對「太平洋時代」到來的看法
高紅冰樂觀看待數字經濟體在中國的發展前景,他在演講中表示:「美國孕育出了全球最大的跨國公司,孕育出了公司制、福特製、泰勒制,這是美國對工業時代、工業文明所做出的文明級貢獻。中國有條件、有能力孕育出全球最大、最具未來指向的數字經濟體,其內在的生態、模式、機制、文化,將是中國對數字時代所做出的百年尺度的文明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