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巨頭面臨反壟斷浪潮,數字稅會成為下一個「緊箍咒」嗎?

2021-01-07 和訊科技

2020年已落下帷幕。這一年,全球掀起反壟斷新高潮。

在國內,針對大型金融與科技公司的專項監管被提上日程,監管接連出臺反壟斷政策及多次反壟斷表態,預示著網際網路反壟斷強監管時代已經到來。2020年下半年,反壟斷事件持續「發酵」,京東、天貓、唯品會三家網際網路巨頭被罰,阿里巴巴、美團相繼被立案......

反壟斷風暴也正在席捲國外。谷歌、蘋果、Facebook、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深陷反壟斷調查,同時拆分科技巨頭的聲音,也時常出現。

此外,數字稅開始頻頻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當中,義大利等多國或將在未來幾個月開始對大型科技公司徵收數字服務稅。

01 從魏則西事件講起

2016年,「魏則西事件」揭開了百度醫療廣告競價排名的黑暗。

當時,大眾對百度的指責,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競價排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這一點上。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6月,百度在國內搜尋引擎佔據的市場份額為66.15%,而在2016年,這一數據超過70%。

事實上,自百度上市以來,有關競價排名的糾紛和官司接二連三地發生。央視也早在2008年就對百度的競價排名進行了披露,指出競價導致虛假醫藥信息泛濫。同年,百度被全球醫藥網以反壟斷為由訴上國家工商總局反壟斷處,申請對百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反壟斷調查。這一案件被司法界稱為我國"網絡領域反壟斷第一案"。

時間來到2020年上半年,4月10日,廣東餐飲企業集體致函美團,指責其涉嫌壟斷定價,要求「取消獨家合作等壟斷性條款,並減免外賣服務佣金5%以上」。數據顯示,美團普遍對大型連鎖餐飲和中小型餐飲分別收取了18%、23%的佣金,最高佣金比例為26%;並且還存在「二選一」的霸王條款,即若不與美團獨家合作,則佣金從21%提升到26%、配送範圍被縮小等等。

進入下半年,社區團購一度火爆,美團、滴滴、拼多多、阿里、騰訊等巨頭「入場的入場、加碼的加碼」。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加劇了業界對壟斷問題的擔憂。

而2020年國內對壟斷開啟強監管,可能始於「馬雲的一番講話」。10月24日,馬雲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發表了引發巨大爭議的言論。自此開始,多項針對金融科技領域的強監管政策紛紛落地或徵求意見,螞蟻集團也驟然停下了上市的腳步。

2020年雙十一前夕,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稅務總局三部門召集京東、美團、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27家巨頭召開規範線上經濟秩序行政指導會。會議從不得濫用市場優勢地位排除限制競爭、自覺維護線上經濟競爭秩序等九個方面對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提出了明確要求。

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加大對網際網路巨頭涉嫌壟斷的調查和監管。12月中旬,中央經濟工作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12月下旬,社區團購九不得新規出臺。

與此同時,相關新聞接踵而來。

12月14日,因違反《反壟斷法》,阿里巴巴投資有限公司、閱文集團和豐巢科技合計被罰150萬。12月28日,美團因取消支付寶渠道而遭遇反壟斷訴訟,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已立案審理。12月30日,市場監管總局對京東、天貓、唯品會不正當價格行為案作出處罰,三家平臺分別被罰50萬元。而在2020年以前,幾乎沒有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因違反《反壟斷法》而被公開查處。

在這些新聞中,最值得注意的莫過於阿里巴巴被立案。2020年12月24日,伴隨著螞蟻集團傳出再被約談的消息,阿里巴巴因涉嫌壟斷被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

消息一出,阿里巴巴股價應聲下跌,24日當天,阿里巴巴(9988.HK)港股收盤跌幅8.13%,收報228.2港元,而兩個月前阿里港股股價曾達到309.4港元的高點;阿里巴巴(BABA.N)美股收盤跌幅13.34%,收報222美元,股價創2020下半年以來新低,單日市值蒸發超925億美元。對比10月24日的市值,阿里巴巴美股兩個月蒸發了約2380億美元。

圖:阿里巴巴(9988.HK)2020年走勢圖

圖:阿里巴巴(BABA.N)2020年走勢圖

為止住股價下跌勢頭,阿里親自下場託底回購。12月28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已授權增加本公司的股份回購計劃總額,由60億美元增加至100億美元。回購計劃的有效期為兩年(至2022年底),本季度開始執行。

02 谷歌等科技巨頭同樣深陷反壟斷調查

除了國內的科技巨獸們,近年來,谷歌、蘋果、Facebook、亞馬遜等國外科技巨頭同樣在全球範圍內深陷反壟斷調查。

據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統計,這些反壟斷調查中,谷歌面臨27起、亞馬遜和蘋果面臨22起、Facebook面臨13起,其中歐盟對谷歌進行反壟斷處罰的金額已經累計超過600億元。

與此同時,拆分科技巨頭的聲音,也時常出現。

面對這種情況,科技巨頭們紛紛企圖通過遊說加強政府關係,資助研究機構發表對自己有利的研究報告。

據未央網報導,2020年10月,一份洩露的文件顯示,遊說業在歐洲有增長的苗頭,引起了監管機構的警惕。根據歐盟遊說活動的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披露,在2020年上半年,谷歌、Facebook、亞馬遜、蘋果和微軟宣布在該方面支出總額為1900萬歐元(約2300萬美元)的預算,相當於2019全年的支出,而這一數字在2014年僅為680萬歐元。這些公司及其盟友稱,它們與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官員舉行了數百次會議。

這讓歐盟監管機構感到擔憂:大型科技公司正在促成布魯塞爾的華盛頓化,讓金錢和人脈凌駕於公共利益之上。

03 數字稅,下一個「緊箍咒」

全球反壟斷浪潮愈演愈烈之際,數字稅開始頻頻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當中。

據新浪科技報導,2020年12月30日,法國一位官員表示,法國已恢復向大型科技公司徵收數字稅。

2019年3月,法國政府出臺了數字稅,旨在向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等大型科技公司徵稅,以實現財政公平。這項稅收的徵稅對象為全球數字服務營收不低於7.5億歐元,以及其中至少2500萬歐元來自法國的企業,稅率為3%。

2020年早些時候,法國同意暫停對Facebook、亞馬遜等大型科技公司徵收數字服務稅。作為回應,美國也推遲了對法國商品徵收關稅的時間。不過,上個月底有報導稱,法國開始要求美國科技公司支付數字服務稅。

此外,包括義大利和英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也將在未來幾個月開始徵收類似的稅收。

在國內,關於數字稅的討論也越來越多。

第2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文章指出,我們要積極參與數字貨幣、數字稅等國際規則制定,塑造新的競爭優勢。

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也表示,近幾年來,與平臺經濟相關的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問題,需要引起高度的關注,其中還包括數字稅等前沿課題。同時,他還提到,對跨國平臺企業徵收數字稅,亦有助於維護來源地稅收管轄權。

此外,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當下應對數字稅收進行總體研究。除了國際數字稅收問題,擁有大型科技公司的國家,國內稅收的研究應該適時提到議事日程。特別是針對擁有大型科技平臺、擁有大型數據平臺、擁有巨大消費者流量平臺的數字稅收研究需要提上日程。

04 2021,反壟斷將掀起新一輪高潮

對中國來講,「反壟斷」已成為2020年經濟工作的關鍵詞之一。

業內人士指出,2021年,網際網路、金融、民生等重點領域反壟斷監管利劍高懸;同時,反壟斷法已列入2021年預安排的重點立法之一,伴隨反壟斷法律制度體系落地,反壟斷也將掀起新一輪高潮。

(責任編輯:冉笑宇 )

相關焦點

  • 臉書遭遇反壟斷訴訟,面臨解體,其27億用戶怎麼辦?
    最近美國眾多的科技巨頭們還有網際網路巨頭們都是陷入了「反壟斷」之中,可以說是都面臨著不小的問題,就比如說蘋果,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等地都是面臨著各種的罰款,之前還被搶走了一批價值達到數百萬美元的產品到現在都是杳無音信,而谷歌其實也並不好過,像谷歌的搜索還有郵箱等各項服務都是面臨著拆分的局面。
  • 矽谷「四大天王」將齊聚國會反壟斷聽證會,這次要攤牌了?
    「打包」追責 針對矽谷巨頭在數字廣告和電子商務等領域主導市場份額的「壟斷」行為,美國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反壟斷小組自去年6月發起調查。周三聽證會將是歷時一年多調查掀起的「高潮」。 這場聽證會原定於周一舉行,但考慮到眾議員劉易斯的葬禮而推遲至周三。
  • 記者親身體驗屏蔽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的生活:根本不可能
    本周,這四家公司的執行長接受了眾議院反壟斷委員會的質詢,表面上是回答他們的權力是否過大,以及這樣做是否會傷害消費者的問題。這四家科技公司的老闆通過視頻會議出席了聽證會,他們反駁了有關自己是「網絡巨頭」的質疑,稱自家公司面臨激烈競爭,消費者對他們提供的服務有其他選擇。但他們真的有競爭對手嗎?
  • 富可敵國的科技七巨頭,總市值一年飆升3.4萬億美元
    大量公司倒閉破產,無數光鮮亮麗的中產人員面臨著裁員甚至失業的風險。而在世界的另一極,卻上演著截然不同的風景。據外媒報導,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特斯拉和英偉達七大美國科技巨頭在過去一年裡,股價迅速飆升,總市值增加約3.4萬億美元。如此龐大的財富增長,可能有人難以體會,舉幾個簡單例子就能理解。
  • 市場機制越成熟,越要反壟斷
    從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反壟斷法實施經驗中可以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市場機制越是成熟,反壟斷法能夠發揮的作用就越大。《環球人物》:最近的反壟斷執法主要集中在網際網路相關行業,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是否也帶來了新的監管挑戰?黃勇:的確,目前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共同面臨著數字經濟帶來的反壟斷監管挑戰。
  • 歐盟重拳反擊美國科技巨頭
    這種背景下,歐洲各國為了更好地發展以及抵禦當時來自美國和蘇聯兩大巨頭的侵蝕,決定成立歐盟組織,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權益。並且由於歐盟各國當時發展的需要以及美國相關扶持發展政策,雙方又有著一定相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資本主義制度,從而結成了盟友關係。然而隨著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兩者之間的聯盟關係開始逐漸變味,美國許多科技巨頭企業紛紛跑到歐洲賺取暴利,歐盟損失越來越慘重。
  • 處罰網際網路巨頭,強化反壟斷髮出強烈信號
    12月1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局發布通告稱,該局對阿里巴巴投資收購銀泰商業(集團)有限公司股權、騰訊控股子公司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控股有限公司股權、豐巢收購中郵智遞科技有限公司股權等三起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進行了調查,並於2020年12月14日依據《反壟斷法》第48條、49條作出處罰決定,對阿里巴巴、閱文集團和豐巢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 抹黑中國後,扎克伯格面臨反壟斷致命一擊
    華為、字節跳動(TikTok)、中芯國際、福建晉華……這些中國科技企業都成為美國政府的靶子——關鍵是,還有人在背後使絆子,比如說 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畢竟,Facebook 這次要面臨的是分拆 Instagram 和 WhatsApp 的致命風險。Facebook 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美國東部時間 12 月 9 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簡稱 FTC)針對 Facebook 發起反壟斷訴訟。
  • 電影《愛遍全球》1月22日上映,看科技青年如何抗衡行業巨頭!
    一場聚焦商業反壟斷的「環保科技戰」即將開啟!由鄧熾垣執導,梁昊東、徐丹、梅子健等主演的電影《愛遍全球》即將於1月22日登陸全國院線。影片創新性聚焦在「反壟斷」商業博弈下,國內創新型公司與國際巨頭公司之間的抗衡,並與當下最熱的環保話題結合,在反壟斷監管成全球趨勢及環保議題倍受關注的當下,尤具深度和現實意義。
  • 解讀網際網路巨頭之變局:金融科技之路何去何從?
    如果再回過頭看看一下,以螞蟻集團的暫停上市為標誌性事件,金融監管政策的趨嚴,網際網路巨頭與金融科技公司,會不會帶來新的變數?11月10日的時候,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
  • 方可成:數字科技是否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甚至可以說,數字科技非但沒有抹平社會上的不平等,反而加劇了人群之間的分化。這種局面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否有改變的可能?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新聞實驗室」發起人方可成指出,披著高科技的外衣,網際網路經濟中的不平等更難被看見、被監管。但是,技術不會天然成為帶來平等或者不平等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誰來利用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技術。
  • 科技公司2020年股市戰績復盤:「三傻」驚險一躍,巨頭大象起舞
    在反壟斷政策與金融嚴監管的「雙重暴擊」下,阿里巴巴股價有所回調,但依然有超過41%的漲幅。小米算是2020年的一個例外,漲幅最高達290.22%,最新市值約合1101億美元,雷軍在2018年小米上市時「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的承諾終於兌現。小米增長的核心邏輯是什麼?
  • 歐盟反壟斷隔山打牛直指谷歌 谷歌恐面臨拆分業務壓力
    外界普遍認為,谷歌將面臨拆分業務的壓力。  各執一詞  拆分谷歌業務建議草案的起草人之一、德國人施瓦布表示,拆分谷歌業務等建議並非要毀掉谷歌,而是希望在歐洲建立公平競爭的「遊戲場」。目前歐洲對網際網路市場的監管相對碎片化,各成員國按照各自不同的法律和法規對網際網路企業進行監管。
  • 普華集團翟山鷹:反壟斷號角吹響 網際網路達摩克利斯之劍落下
    近日,網際網路反壟斷號角吹響。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面向公眾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矛頭直指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等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隨後巨頭股價跌跌不休,一天蒸發千億市值。
  • 碧迪以240億美元完成對巴德的全球收購
    點擊查看 2017年4月,BD醫療宣布,將以240億美元收購巴德醫療科技公司。這兩家業內眾所周知了,都是全球性的醫療器械巨頭企業,BD的年銷售額更是能夠排在全球前十的。
  • 阿里巴巴躋身全球最大數字經濟體,發布「活水計劃」資助青年學者...
    品途商業評論訊 1月16日,在阿里研究院和中國遠見智庫論譚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新經濟智庫大會上,與會者深度探討了數字經濟影響世界經濟的機制,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作出上述斷言。 阿里巴巴是中國乃至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體,也在引領關於數字經濟體的討論。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性共識,而數字經濟體則是數字經濟浪潮中的關鍵力量。
  • 「二選一」「殺熟」受監管 網際網路平臺將迎緊箍咒
    從全球範圍看,加強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監管已是大勢所趨。面對網際網路「超級平臺」,世界各地反壟斷執法機構均採取了強硬的監管態度和制約措施。就在我國指南徵求意見稿公布的同一天,印度反壟斷監管機構宣布已對谷歌展開反壟斷調查,理由是谷歌涉嫌濫用其PlayStore的主導地位在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市場推廣其支付服務。
  • 2021年網際網路展望:巨頭有煩惱、新秀在造富、創業有出路
    對於巨頭來說,反壟斷是不得不面臨的首要問題,有業內人士分析,BAT和字節跳動、美團這些千億美金級的巨頭都可能有相關的案子纏身,受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阿里巴巴。具體而言,反壟斷的槍會重點瞄準利用壟斷地位的二選一和惡意併購,行業可能是金融、跨境電商首當其衝。巨頭將以守城為主,腰部企業也許會大膽進攻,再造幾波上市潮。
  • 各大科技巨頭入局造車,怎一個「亂」字了得?!
    無論跟百度還是富士康的合作,吉利在發揮自身在汽車製造上優勢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具備吉利DNA的車型成為智能時下的汽車硬體的「標準」。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第一輪科技公司進軍汽車行業的浪潮中,科技巨頭主要聚焦於自動駕駛和智能車機領域,又或者是成為新造車勢力背後的投資人;而到了今天,蘋果、百度等通過合作的方式直接參與造車
  • 反壟斷究竟是在反對什麼⑤:Google 再次因為信息控制面對國會質詢...
    兩個主題充分說明,在反壟斷討論的大背景下,科技公司因為控制信息流動所陷入的兩難境地。在民主黨主導的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傑羅德·納德勒(Jerrold Nadler)指責科技巨頭放縱仇恨言論的傳播,稱「科技公司顯然已經成為仇恨言論的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