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成:數字科技是否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2020-12-05 騰訊網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本文經北大金融評論雜誌(pfr_2019)授權轉載

網際網路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曾經對這種新技術寄予厚望,希望它能破除線下世界積累的陳痾,帶來一個更加豐富、自由、平等的社會。它甚至被稱為「實現平等的利器(The Great Equalizer)」。

幾十年後的今天,早期的烏託邦想像已經破滅。甚至可以說,數字科技非但沒有抹平社會上的不平等,反而加劇了人群之間的分化。這種局面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否有改變的可能?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新聞實驗室」發起人方可成指出,披著高科技的外衣,網際網路經濟中的不平等更難被看見、被監管。但是,技術不會天然成為帶來平等或者不平等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誰來利用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技術。

▌數字鴻溝掉了個個兒

早期認為網際網路會帶來平等的人,給出的一個理由是:新媒體大大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讓全世界的信息都變得唾手可得。只要手頭有一臺接入網際網路的設備,再偏遠地方、再底層的人,都可以獲得同樣優質的信息。這樣一來,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信息差距就被抹平了。

這個理由的前半段說對了,後半段卻與真正發生的情況相距甚遠。

的確,如今獲取信息的物質成本已經很低了。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大部分人都有了智慧型手機,便宜的幾百塊錢就能買到,可以方便地接入網際網路,信息的確是唾手可得了。

但是,手頭有了電子設備,不代表就具備了意識和能力,去有效地使用這些設備。你當然可以在網上學習、求知,徜徉在人類智慧的寶庫裡,但現實是,更多人被娛樂類的內容吸引過去了,甚至上癮。

而對新媒體的使用意識和技能,則因為家庭教育等原因,呈現出鮮明的階級特徵。中上層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利用網際網路提升自我,而底層家庭的孩子則更可能沉迷於遊戲和抖音。

2018年的時候,《紐約時報》曾經刊發一組報導,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依靠網際網路獲取了巨額財富的矽谷富豪們,卻在紛紛嚴格限制自己小孩對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時間,因為他們知道:手機裡有太多刻意設計出的讓人上癮的應用了。

例如,Facebook前行政助理、如今在扎克伯格發起的慈善組織任職的Athena Chavarria說:「我深信我們的手機裡有惡魔,並且這個惡魔正在對我們的孩子造成傷害。」她還認為,一個班裡的贏家是最後一個有手機的孩子。

矽谷父母們甚至紛紛和保姆籤訂「不準用手機」的合同。這類合同往往會規定:保姆在孩子面前不能使用任何帶有屏幕的電子設備,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等等,除非是孩子的父母打來電話。

和上述矽谷父母對電子產品的高度警惕形成反差的,是電子產品在中低收入家庭兒童中的流行程度。曾經,「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指的是,富人家庭的小孩可以使用最先進的電子產品,而窮人家的小孩還不會上網。如今,新的「數字鴻溝」則好像掉了個個兒,它指的是,富人家庭的小孩越來越少使用電子產品了,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親近大自然、玩那些實體的玩具、擁有更多的線下人際互動,而窮人家的小孩則沉迷在手機APP之中。

美國一家非營利組織Common Sense Media曾發布研究數據: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每天平均會花8小時7分鐘在各類屏幕上娛樂,而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每天只會花4小時42分鐘。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對比很容易理解:電子產品是便宜的,它可以用來替代其他更貴的東西,比如,它成了請不起保姆的窮人家庭打發孩子的低成本方式。

在這種鮮明的鴻溝之下,數位技術越普及,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可能越嚴重。

▌巨頭壟斷下更隱蔽的不平等

相信網際網路是帶來平等的利器的人,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網際網路創造了無數的新機會,可以讓普通人白手起家,可以讓素人一夜成名,可以顛覆被精英把持的權力結構。

在早期,這種判斷可能的確應驗過。天才少年在車庫或者宿舍裡創業,憑藉聰明才智一躍成為新貴,這樣的神話在矽谷並不鮮見。

但是如今,網際網路行業早已形成巨頭壟斷的態勢,草根成功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這與網際網路的特性有關。正如科技博主Ben Thompson所說,網際網路服務的網絡效應使得贏家通吃成為常態,讓科技平臺有了天然的壟斷傾向。一個簡單的例子是,當你身邊的大多數人都在用微信,你實際上就已經沒有什麼其他選擇了。而且對於微信來說,增加一名新用戶的邊際成本接近於零,於是也就可以迅速擴張規模。

與此同時,巨頭們也在通過各種方式鞏固自身的壟斷地位。以美國的幾家巨頭為例。谷歌在搜索結果中,涉嫌將包括YouTube在內的自家產品排在更高的位置,以將流量更多導向自己。此外,谷歌的廣告服務也存在信息不透明、兩頭通吃的問題。Facebook被曝光的內部文件顯示,它們曾經將Instagram視作威脅,而應對的方式則是通過收購維持自己的市場地位。對於買不下來的對手(比如Snapchat),則直接抄襲它們的核心功能。亞馬遜則先利用低價達到壟斷地位,然後利用平臺上第三方賣家的數據來開發自己的產品,橫刀奪走利潤。

可以說,曾經在其他行業中上演的情節,在網際網路行業中再次上演。而且,披著高科技的外衣,網際網路經濟中的不平等更難被看見、被監管。

▌人工智慧時代的新挑戰

無論是數字鴻溝還是巨頭壟斷,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類似的:網際網路不是憑空存在的力量,它的發展受到社會現實的深刻影響。如果沒有更大範圍的教育平等的努力,如果社會不能讓窮人家庭的孩子學會更好地利用數字媒體,而不是沉迷其中,那麼單靠網際網路無法抹平階層之間的信息貧富差距。如果沒有更好的反壟斷監管,如果巨頭可以用各種阻礙他人發展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市場地位,網際網路也不會成為無權無勢的草根創業者的天堂。

技術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歇。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如火如荼地開展,我們又面臨新的挑戰:人工智慧時代會不會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

最直接的威脅,當然是來自可能發生的大規模失業。一些政府正在積極探索「全民基本收入」的可能,避免人類勞工被機器人取代後引發劇烈的不平等和社會動蕩。

此外,算法的強大能力,還可能會讓人群分化成「控制算法的人」和「被算法控制的人」兩類。《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認為,這個世界可能變成1%的控制算法的「神人」加99%的被算法控制的「無用的群眾」,人類社會將出現前所未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不平等。

在他預言的未來情景中,99%的大眾,生活將由人工智慧統一服務,售貨員是機器人,客服也是機器人,餐食由機器人烹製,看病由機器人診斷,孩子上課也是機器人教學;而1%的精英,則能與真人互動,享受由米其林廚師、名醫、教授服務的奢侈。

要避免這種悲觀的預言成為現實,就要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仔細考量,對算法進行監督,並積極研究相關的公共政策。正如數字鴻溝和巨頭壟斷的教訓告訴我們的:技術不會天然成為帶來平等或者不平等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誰來利用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技術。

*本文已加入「留言贈書計劃」,優秀留言將有機會獲得《未來生活簡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圖書一本。

相關焦點

  • ...新冠疫情對全球超10億學生造成影響,學習機會不平等進一步加劇
    新冠疫情對全球超10億學生造成影響,學習機會不平等進一步加劇  olivia chan • 2020-08-05 15:40:16 來源:前瞻網
  • 在線教育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阿卡索助力下沉市場英語教育
    圖源:培生集團《2020 年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  線下的回暖,是否會影響之前火爆的在線教育呢?同時,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暑假,在線教育機構的營銷投放就已經超過50億,在龐大的投入背後是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用戶規模作為基礎,是資本的青睞作為支撐。儘管線下教育回暖,但在線教育的熱度依舊不減。  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在線教育能解決?
  • 每一雙渴望知識的眼睛,都應該被平等對待
    該倡議提出,在世界日益複雜多元、不確定和不穩定的背景下,從氣候變化到日趨嚴重的不平等,知識和學習將會塑造人類的未來。 為了促進公平優質教育,創造一個更美好和永續的未來,華為TECH4ALL數字包容倡議提出,用科技促進教育普惠。
  • 在公平面前——人們為何往往選擇不平等?
    比如說,我不擅長捕魚,但是我只要兩條魚,所以你跟我一起出去,即使只能捕10條魚,你拿到手的還是8條,你不賠,我也不虧,這是雙贏的結果,這就是公平的不平等。 那對我們現代社會有什麼意義呢?可以這麼說,不平等給了人們希望。
  • 中國盲文圖書館攜手阿里巴巴發起「讀光計劃」,數字科技溫暖1732萬...
    會上,中國盲文圖書館、浙江大學、阿里巴巴攜手發起「讀光計劃」,旨在促進數位化能力與社會應用場景相結合,為1732萬視障人群創造更友好的數字生存環境。需要提及的是,12月3日也是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除了便利,數位技術也讓生活越來越有溫度。
  • 數字科技,不應是第二個網際網路金融
    數字科技,不應該成為第二個網際網路金融,而是應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開路先鋒,以此為切入點為我們打開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大門;當我們跳出流量的思維來看待數字科技的時候,所謂的流量將不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取而代之的將會是新的發展方向。
  • 邱澤奇:數字時代,科技向善為什麼更重要?|科技向善大咖說
    在數字時代,人們對科技產品的善惡判斷上,個體的差異影響非常大,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個人興趣愛好等因素,都會對產品善惡的判斷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從政府規制而言,顯然不能一禁了之,簡單地禁止一個產品解決不了任何作惡的問題。從工業時代到數字時代,企業與社會的關係在變化。網際網路誕生之前的產品,企業通過產品來面對社會;如今,我們依然以產品的形式在面對社會,界面、交互方式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 中信網絡與應通科技攜手生態合作夥伴發力數字經濟建設
    11月20日,中信網絡有限公司與應通科技有限公司攜手華為、亨通等多家合作夥伴參加在海口召開「2020中國信息通信行業創新發展論壇暨5G與雲數據企業家海口峰會」並舉辦籤約儀式。本次峰會由中國通信企業協會聯合海南省通信管理局主辦,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關於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以5G技術引領創新應用,探索國際信息通信開放試驗區建設路徑,全面提升「數字新基建」體系化支撐能力,促進產業融合發展,賦能智慧海南,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 佛說「眾生平等」,是否意味著不必拜佛?
    佛的眾多說教中,在小編看來,最為稱道的當屬「眾生平等」。三界六道十法界,佛說眾生都具有平等無二,本自具足的佛性。因此,只要斷惡修善,生活即修行,那麼人人都有成佛作祖的潛質。但是,眾生平等,是否意味著拜佛是錯誤的呢?
  • 全球科技巨頭面臨反壟斷浪潮,數字稅會成為下一個「緊箍咒」嗎?
    谷歌、蘋果、Facebook、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深陷反壟斷調查,同時拆分科技巨頭的聲音,也時常出現。 此外,數字稅開始頻頻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當中,義大利等多國或將在未來幾個月開始對大型科技公司徵收數字服務稅。 01 從魏則西事件講起 2016年,「魏則西事件」揭開了百度醫療廣告競價排名的黑暗。
  • 玖富新思維「六化」體系之科技化:以數字科技實現普惠開放共贏
    近日,遲來兩個月的 2020 年中國兩會終於順利舉辦,在疫情防控不放鬆的背景下,「雲直播」「雲採訪」等形式的兩會轉播,繼續吸引著社會對創新技術的關注。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央更是預算內投資安排 6000 億元,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包括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等。
  • 軍機「擾臺」是否會加劇緊張關係,國臺辦霸氣回應:不可挑釁
    導語:軍機「擾臺」是否會加劇緊張關係,國臺辦霸氣回應:不可挑釁 近日,臺媒記者詢問,這一段時間,大陸多次派遣軍機飛越臺灣上空,這種頻繁的「擾臺」行為,是否會加劇緊張關係?對此,國臺辦發言人進行回應,這些「臺獨」分子,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還企圖藉助國外勢力,這種舉動只會釀成大錯。
  • 體育課老師戴帽子,學生沒戴,是否不公平?如何理解師生平等?
    這個問題屬於把「師生平等」的意義沒理解透。老師上課時,都是站在講臺上,一天站幾個小時。學生都坐在下面聽。那麼,學生是不是也要站著聽課?這兩個個問題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涉及「師生平等」的含義。01 「師生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並不是要求所做的事情和行為都一樣「師生平等」是指老師和學生要互相尊重,彼此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老師不能以高高在上姿態教育學生。反之,老師為學生傳道授業,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學生也不能認為自己就比老師高一等。另外,教育要求老師「身正為範」,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先做到。這句話是從道德規範上來講的。
  • 人真應該是平等的嗎?|平等的進展與困境
    「那,你能告訴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人曾經是平等的嗎?你能告訴我,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人可以是平等的,是一樣被重視、被尊敬、被熱愛的嗎?」「平等是一種理想,你不必要求那一定得是事實。」「可如果那永遠也不能是事實,你不覺得這很滑稽嗎?你不覺得這理想的宣傳者們有點兒什麼可疑的動機嗎?」
  • 京東數科激活數字科技生命力
    原標題:京東數科激活數字科技生命力   從建成全國首個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到國內第一條數字
  • 《水滸傳》一首詩,道明古代社會,人與人不平等的根源
    楊志儘管手拿藤條不停打,可也是趕起來這個,那個又躺下了;趕起來那個,這個又躺下了。再加上旁邊還有個老都管,一個勁兒的埋怨。把個楊志弄得實在沒辦法,只好答應先歇一歇。 恰好這時,一個漢子挑著兩隻桶,嘴裡一邊唱一邊向這邊走來。 這個挑擔的漢子,就是白勝。他嘴裡唱的,就是這首詩。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21世紀會是史上最不平等的時期嗎
    他指出,不平等可謂人類社會的常態,自從一萬年前的農業革命以來,幾乎所有文明、所有社會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等級制:階級維度的、種族維度的、性別維度的等級制。甚至是家庭內部,在丈夫與妻子、在家長與孩子之間也存在著某種等級制。直到20世紀,平等才成為最受推崇的價值之一。
  • 諷刺文學《動物莊園》是否真的實現了動物平等?
    《動物莊園》在書中主要講述了一個動物莊園由發展到建立完善的過程,在這個莊園裡沒有人類的統治,也沒有人類的壓迫,而是各種動物和諧的生活在一起,為了「所有動物一律平等」的信念活下去。它們一起反抗人類的壓迫,一起為了修建水壩努力的整夜未眠。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規則,當規則建立起來,必須有人遵守,然而也有人凌越在規則之上。
  • 戀愛圈:一個男女不平等的「探探」?| 熊貓家族
    雖然怎麼看都和年輕人嚮往的愛情不太搭調,但傳統的相親似乎效率更高,目的性更強,甚至在三四線城市更受歡迎。就算撇開這些不談,如今也不乏一些諸如Soul、JOIN、臉球這樣的社交新貴。靈魂匹配、語音答題、掃臉交友,這些更加新穎的互動形式是否更符合年輕人的胃口。即便是聚焦於戀愛,市場上也有如一周CP、七天情侶這類脫胎於公眾號活動的產品。
  • 是什麼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關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是由於經濟基礎的不同造成的。持這一觀點的人,多數還會拿家庭關係來說明:在一個家庭中,一般情況下之所以由男方主導,那是因為男方掙錢相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