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本文經北大金融評論雜誌(pfr_2019)授權轉載
網際網路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曾經對這種新技術寄予厚望,希望它能破除線下世界積累的陳痾,帶來一個更加豐富、自由、平等的社會。它甚至被稱為「實現平等的利器(The Great Equalizer)」。
幾十年後的今天,早期的烏託邦想像已經破滅。甚至可以說,數字科技非但沒有抹平社會上的不平等,反而加劇了人群之間的分化。這種局面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否有改變的可能?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新聞實驗室」發起人方可成指出,披著高科技的外衣,網際網路經濟中的不平等更難被看見、被監管。但是,技術不會天然成為帶來平等或者不平等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誰來利用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技術。
▌數字鴻溝掉了個個兒
早期認為網際網路會帶來平等的人,給出的一個理由是:新媒體大大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讓全世界的信息都變得唾手可得。只要手頭有一臺接入網際網路的設備,再偏遠地方、再底層的人,都可以獲得同樣優質的信息。這樣一來,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信息差距就被抹平了。
這個理由的前半段說對了,後半段卻與真正發生的情況相距甚遠。
的確,如今獲取信息的物質成本已經很低了。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大部分人都有了智慧型手機,便宜的幾百塊錢就能買到,可以方便地接入網際網路,信息的確是唾手可得了。
但是,手頭有了電子設備,不代表就具備了意識和能力,去有效地使用這些設備。你當然可以在網上學習、求知,徜徉在人類智慧的寶庫裡,但現實是,更多人被娛樂類的內容吸引過去了,甚至上癮。
而對新媒體的使用意識和技能,則因為家庭教育等原因,呈現出鮮明的階級特徵。中上層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利用網際網路提升自我,而底層家庭的孩子則更可能沉迷於遊戲和抖音。
2018年的時候,《紐約時報》曾經刊發一組報導,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依靠網際網路獲取了巨額財富的矽谷富豪們,卻在紛紛嚴格限制自己小孩對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時間,因為他們知道:手機裡有太多刻意設計出的讓人上癮的應用了。
例如,Facebook前行政助理、如今在扎克伯格發起的慈善組織任職的Athena Chavarria說:「我深信我們的手機裡有惡魔,並且這個惡魔正在對我們的孩子造成傷害。」她還認為,一個班裡的贏家是最後一個有手機的孩子。
矽谷父母們甚至紛紛和保姆籤訂「不準用手機」的合同。這類合同往往會規定:保姆在孩子面前不能使用任何帶有屏幕的電子設備,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等等,除非是孩子的父母打來電話。
和上述矽谷父母對電子產品的高度警惕形成反差的,是電子產品在中低收入家庭兒童中的流行程度。曾經,「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指的是,富人家庭的小孩可以使用最先進的電子產品,而窮人家的小孩還不會上網。如今,新的「數字鴻溝」則好像掉了個個兒,它指的是,富人家庭的小孩越來越少使用電子產品了,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親近大自然、玩那些實體的玩具、擁有更多的線下人際互動,而窮人家的小孩則沉迷在手機APP之中。
美國一家非營利組織Common Sense Media曾發布研究數據: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每天平均會花8小時7分鐘在各類屏幕上娛樂,而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每天只會花4小時42分鐘。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對比很容易理解:電子產品是便宜的,它可以用來替代其他更貴的東西,比如,它成了請不起保姆的窮人家庭打發孩子的低成本方式。
在這種鮮明的鴻溝之下,數位技術越普及,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可能越嚴重。
▌巨頭壟斷下更隱蔽的不平等
相信網際網路是帶來平等的利器的人,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網際網路創造了無數的新機會,可以讓普通人白手起家,可以讓素人一夜成名,可以顛覆被精英把持的權力結構。
在早期,這種判斷可能的確應驗過。天才少年在車庫或者宿舍裡創業,憑藉聰明才智一躍成為新貴,這樣的神話在矽谷並不鮮見。
但是如今,網際網路行業早已形成巨頭壟斷的態勢,草根成功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這與網際網路的特性有關。正如科技博主Ben Thompson所說,網際網路服務的網絡效應使得贏家通吃成為常態,讓科技平臺有了天然的壟斷傾向。一個簡單的例子是,當你身邊的大多數人都在用微信,你實際上就已經沒有什麼其他選擇了。而且對於微信來說,增加一名新用戶的邊際成本接近於零,於是也就可以迅速擴張規模。
與此同時,巨頭們也在通過各種方式鞏固自身的壟斷地位。以美國的幾家巨頭為例。谷歌在搜索結果中,涉嫌將包括YouTube在內的自家產品排在更高的位置,以將流量更多導向自己。此外,谷歌的廣告服務也存在信息不透明、兩頭通吃的問題。Facebook被曝光的內部文件顯示,它們曾經將Instagram視作威脅,而應對的方式則是通過收購維持自己的市場地位。對於買不下來的對手(比如Snapchat),則直接抄襲它們的核心功能。亞馬遜則先利用低價達到壟斷地位,然後利用平臺上第三方賣家的數據來開發自己的產品,橫刀奪走利潤。
可以說,曾經在其他行業中上演的情節,在網際網路行業中再次上演。而且,披著高科技的外衣,網際網路經濟中的不平等更難被看見、被監管。
▌人工智慧時代的新挑戰
無論是數字鴻溝還是巨頭壟斷,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類似的:網際網路不是憑空存在的力量,它的發展受到社會現實的深刻影響。如果沒有更大範圍的教育平等的努力,如果社會不能讓窮人家庭的孩子學會更好地利用數字媒體,而不是沉迷其中,那麼單靠網際網路無法抹平階層之間的信息貧富差距。如果沒有更好的反壟斷監管,如果巨頭可以用各種阻礙他人發展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市場地位,網際網路也不會成為無權無勢的草根創業者的天堂。
技術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歇。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如火如荼地開展,我們又面臨新的挑戰:人工智慧時代會不會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
最直接的威脅,當然是來自可能發生的大規模失業。一些政府正在積極探索「全民基本收入」的可能,避免人類勞工被機器人取代後引發劇烈的不平等和社會動蕩。
此外,算法的強大能力,還可能會讓人群分化成「控制算法的人」和「被算法控制的人」兩類。《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認為,這個世界可能變成1%的控制算法的「神人」加99%的被算法控制的「無用的群眾」,人類社會將出現前所未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不平等。
在他預言的未來情景中,99%的大眾,生活將由人工智慧統一服務,售貨員是機器人,客服也是機器人,餐食由機器人烹製,看病由機器人診斷,孩子上課也是機器人教學;而1%的精英,則能與真人互動,享受由米其林廚師、名醫、教授服務的奢侈。
要避免這種悲觀的預言成為現實,就要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仔細考量,對算法進行監督,並積極研究相關的公共政策。正如數字鴻溝和巨頭壟斷的教訓告訴我們的:技術不會天然成為帶來平等或者不平等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誰來利用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技術。
*本文已加入「留言贈書計劃」,優秀留言將有機會獲得《未來生活簡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圖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