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二姨夫去世後,她二姨幾乎天天給她打電話,讓她去聊天、吃飯,讓她去取這拿那,不是些包圓兒的菜或水果,就是粗糧細做的飯。
朋友說,這些都是幌子,目的就是讓她去陪,最好是天天吃住在那裡,最好。
朋友於是勸她二姨,每天出去唱唱歌、跳跳舞,要麼打打門球、抖抖空竹,可她姨卻說,不想去,一是不會,二是沒興趣。唯一感興趣的就是看電視劇,還一會兒看一會兒睡的,情節連不上,遂也沒了啥興趣。
然後就天天盼著兒子媳婦去,可人家一周也就去個兩三次,有時吃頓飯就走,有時點個卯也走。於是朋友每次去,她二姨就像抓住了拯救寂寞的稻草,說呀,說呀,說個不停,連朋友去衛生間時,都尾隨至門口,隔著門還是說說說。
類似朋友二姨的老人有很多,他們的大半輩子都是在忙忙活活中度過的,一旦閒下來,沒有打發空寂的一計之長,除了聊天。
而有的老人,他們活得很忙。讀書,彈琴,唱歌,跳舞,練書法,打門球,抖空竹,下象棋,繞城騎車,結伴閒走,扎堆閒聊,比上班的時間觀念還強,到點兒走,按點兒回,日子不用打發,而是不知不覺往前走。
無論獨子還是雙子家庭,人老後都得經歷空巢。且隨著人的壽命漸增(除非患不治之症或遭遇意外),空巢的時間也漸長,如果在未老前不提前為空巢買單,待巢空後便會成為天天翹首以待的老家雀兒,把活著的所有盼頭都押在孩子常回家看看上。
孩子固然應常回家看看,但,如果孩子在外地呢?即使同城、同村,也不常回家呢?即使每月都回家幾天,或時不時地回家轉上一圈兒,同365比起來,分母大得幾乎可以將分子忽略不計。
聽一些將老、已老之人說,等生活不能自理後,就去老年公寓。這當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公寓裡都是老人,一起聊聊天、下下棋、打打牌,挺好的。可這說的是生活不能自理後,那生活不能自理前呢?
現在生活都普遍好了,退休時,絕大多數人的身體還都健康著,若不遇大病大災,活個八九十歲是十之八九的,且有些人,八十歲之後,生活還滿能自理的。於是,退休後直至不能自理,一般人都得空巢一二十年,甚至更長。
這一二十年或更長的日子,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最艱難的時期。即使不被慢性病困擾,身體狀況也是走下坡路。於是,陪伴,幾乎就是所有老年人,最甜最苦的企盼。
沒有幾個子女能做到天天陪在已老的父母身邊,即使和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因為他們得工作,整個白天,對於老人來說,巢,還是空的。
而絕大多數老人都是和子女分居,或遠或近。現在的老人不是不願和子女同住,是不敢同住。而子女嘴上說希望同住,心裡卻在說,千萬別當真。
因或遠或近,便得回家才能看看。《常回家看看》是首歌,之所以感人,是因不常回家看看。不常回家的理由萬萬千,其中之一是,孝跑到了日劇韓劇裡。
養兒為防老,是老話兒。許多老話都作了古,不能再拿來說事兒。現在的流行說法是,養兒就是為了讓他飛,飛得越遠、越高,越好。
子女飛遠、飛高后,父母手裡是有一根繩,一扽,子女就會有反應。但,沒幾個父母會輕易扽上一扽,即使他們已經望眼欲穿,他們為子女考慮得太多太多。
那就只能在盼著,盼到之後忙活著,待子女一走,歇夠之後再盼著中了餘生。這樣的老年生活是普遍的,但不是筆者老了之後想如此過的。
我希望我,也希望所有的老人在老了後,將幸福握在自己手,自己找樂,找幸福,而不是等幸福。
其實,子女們最希望的就是,老了的父母幸福著。還有一句有點不順耳,但還得說,那就是,少給子女添亂。
所以,與其天天如小家雀似的,等著子女回家來「餵養」幸福,不如自己尋覓幸福。
如果沒有在不老時為空巢買單,那就在老了後現錢支付,總之得讓自己有事兒可幹。人活到多老,都有事兒可幹,只是看你幹不幹。
能走時出去走走,搭伴去旅旅遊,或公園街上走走看看,或挑個感興趣的項目練練,或約幾個老友談談。
走不出去後,在家聽聽音樂,練練書法,玩玩兒微信,鬥鬥地主,彈琴,畫畫兒,喝茶。
只有有事兒幹了,日子過得才快,活得才有意思,活得才幸福。
老人們幸福著自己尋覓來的幸福,子女們幸福著他們尋覓來的幸福。都幸福著,一家人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