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超越中國的口號已經喊得人盡皆知。各國都在看印度如何創造奇蹟,超越中國。但左等右等都沒見印度有什麼水花響起。相反印度如今的經濟,或將面臨倒退25年的風險,從GDP增速世界第一到經濟倒退,印度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呢?
印度不是在大搞印度製造嗎?製造業能快速累積資本就如同中國製造一樣,我們當年給發達國家當「打工仔」,埋頭苦幹賺到了第一桶金。可是印度不僅沒賺到錢,還在貼錢,印度大舉發展製造業的出發點是好的。中國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為什麼印度不成功,這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印度製造太想成功,或者說太想超越中國了。
印度經濟時報就曾剖析過真實的印度製造,在敲鑼打鼓大肆宣揚的印度製造背後,其實只是個空殼子。以印度國產智慧型手機為例,印度企業所需85%的零件,在印度本土幾乎沒辦法實現自給自足,大部分零件的設計和製造都來自我國。如果印度想要打造一個完整的製造業生態系統,以目前印度的基建情況至少還要花10年時間。那印度能否投錢,帶動印度製造呢?答案是否定的,不是印度不想 而是無能為力。
截止今年6月印度的外匯儲備增加了82億美元,這是印度外匯,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的裡程碑。初看這個數據,感覺印度還是挺有錢的,但如果抵消印度的外債,你會發現印度根本拿不出多餘的錢。用於製造業的發展,印度的外債已經從5年前的4744億美元,增加至如今的5585億美元。印度外債與外匯儲備水平之比,高達111.7%。
換句話說,這幾年印度看似繁榮的經濟背後,其實一直在虧錢。而且還虧得不少,根據環球網報導,即便疫情完全消退。印度仍會成為經濟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預計2025年經濟產出,會比疫情爆發之前低12%。多年的發展可能會因此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我們看到的這部分,僅僅是印度聯邦的債務,印度的公共債務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達到了1.17萬億美元。
依照目前印度的經濟情況來看,想要通過砸錢帶動印度製造,或者想要獲得國家的支持,力度都非常有限。這也是印度製造一直沒有激起浪花的原因。從2014年提出印度製造到2020年,印度製造已經走過了6個年頭。這6個年頭印度製造沒有實際落地 一直在東拼西湊,口號倒是喊得響亮。
在吸引外資方面,印度製造同樣不具備優勢,外資雖然會擠兌本國市場,(印度也沒有什麼市場值得擠兌的),但同時也會加速本國製造業的發展,尤其對於印度。這種製造業剛起步的國家而言,是比較重要的,但自從年初以來,印度基準銀行股票指數就已經下跌了32%。首席投資官馬亨德拉·賈喬就曾表示過,我們不會購買印度銀行的資本債券,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國外的投資者,已經開始不再看好印度經濟。這將成為一個信號。大量的資本或許將從印度撤離,這對於印度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從另一方面來看,印度製造其實一直處於初步階段,6年寶貴的發展時間,印度並未用到刀刃上。相反印度對於中國製造越發的依賴,舉個很明顯的例子,印度在舉行點燈節,這個重要的節日期間。所用的燈具 煙花甚至於神像,大部分都是來自中國,由此可見印度製造並未落到底層。這也是印度製造,或將提前失敗的跡象。
假設印度製造從喊口號的第一天開始,就腳踏實地的發展屬於自身的產業,將發展重心放在製造業上。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也許如今的印度製造。會成為備受國際資本青睞的寵兒,加上印度廉價的勞動力以及龐大的人口。印度製造崛起並非沒有契機,但一切都沒有如果,在疫情的衝擊之下,印度的經濟已經不能同兩年前相比。如今印度想要發展製造業,更是難上加難,印度製造對於印度而言。如同雞肋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想要發展沒有錢,不發展又不能幹耗著,甚至還會拖累經濟,在這兩難的抉擇中,印度製造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