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業難以發展:看似還不錯的情況下,卻人均有著「公主病」

2021-01-09 通史花椒

印度這些年屢屢將中國視為對手,就是在製造業上也不例外,經常誇下海口要讓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不過印度製造多年發展,直到如今也只能用失敗總結,很多人就不懂,印度製造為何始終比不上中國製造,在我看來 原因有很多,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印度工人太懶了。

為什麼說印度製造失敗呢,2014年,印度宣布實施「印度製造」計劃,擬定要將印度,打造成中國後又一個世界級製造中心,因此在這些年,印度借鑑中國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利用人口多,成本低的優勢,開放市場 吸引外資 ,通過這些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經濟舉措。

不可否認,確實一定程度振興了「印度製造」,可以看出,這幾年 印度的廉價手機,在孟加拉國、緬甸等國家中,都有一定的銷售量,仿製藥雖然不道德且爭議大,但也給印度帶來了不錯的營收,同時還有紡織業,更是接手了大量的歐美訂單。

不過看似不錯,但這還是和印度的原目標相差甚遠,原本印度是打算通過這個計劃,每年創造1000萬個崗位,讓製造業佔據GDP比重達到20%以上。

但如今 印度的失業率常年在7%徘徊,而在疫情期間,更是飆升到27%,有三分之一的印度人成了無業游民,並且現在製造業的產能增幅也不大,只佔GDP的15%多一點,和實施前變化不大。

所以說 印度這6年的努力,整體而言是白費了,因此歸納來說 ,印度製造的失敗,主要就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就業解決不力 ,還有一個是工業產值不高,而這些就和印度工人的離不開關係。

印度人評價中國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制度而有迷之自信,但也恰好就是這個制度,讓印度製造發展舉步維艱,1947年的時候 印度獨立,因為沒有管理過國家的經驗,印度人在各領域上仿效英國制度,而勞動規章方面也不例外,在這一年中,印度擬定並通過《勞資糾紛法》,來保護工人的利益,被譽為印度民主、平權和保護弱勢群體的象徵,也因為這部法律,讓印度誕生了強大的工會組織,竭力解決勞務問題。

但這個法律真的這麼好嗎?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在某方面,這部法律其實很奇葩,具體分析來說,首先印度工人在入職的時候,僱主需要將工人要做的事都清清楚楚寫在合同上,原因是一旦有超過這個工作的內容,工人有拒絕執行的權利,如果協商不來,就能夠基於這個到工會舉報這家企業。

這聽起來很人權很人道,但印度全部都是低端製造業,低端製造業都以流水線為主,流水線講究分工明確,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一旦有印度工人請假、偷懶的情況,整條生產線就會陷入生產緩慢或者停工的情況,別以為 會有印度工人會願意頂替一下,他們恨不得隨時隨地都能休息,因為印度很多都採用工時計算工資,工作有錢,不工作也有錢。

而在中國,這樣不負責任的工人,多數都是會被開了。但在印度,僱員還不能被隨意開除,因為《勞資糾紛法》規定,如果企業的僱員人數達到100人以上,那麼企業想要解僱員工,就需要到政府機關或者工會進行審核,因此這條奇葩的規定,導致了印度企業和職工之間的官司不斷,為了避免這個情況,也導致了企業行賄的事情不斷發生。

多數印度企業的規模都不大,根據2009年的統計,職員不足50人的印度企業,達到了製造業的84%。並且《勞資糾紛法》還規定,一旦企業和員工籤署超過240天的合同,解僱員工還必須支付一定遣散費,印度製造企業本身規模就小,自然想要避免這個損失,因此在這部法律的影響下,印度製造企業基本都是產業規模小 ,員工短期合同偏短,在這樣的條件下,印度製造業又怎麼發展的起來。

而在印度,就業問題還有一個重災區就是農村,2005年 印度通過了農村就業保障法,它規定了,農村人口只要向當地機構申請,就一定能夠得到一個非熟練的就業機會,持續100天,這個舉措的作用,是為了讓沒什麼勞動技能的農村人口,在參與就業的時候,能夠有一個100天的過渡期,來熟悉工作業務,不過 如果15天內沒有解決就業,政府還會提供失業津貼。所以和原意背道而馳,大量印度農村居民發現,似乎不打工也能夠賺錢,因此經常在一到審核期,就去申請工作機會,然後在離開這個崗位,從而獲得失業津貼。

結語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勞動法律,在很多程度上都是借鑑歐美,學習歐洲發達國家的體制,但印度很顯然就是沒公主命,卻有公主病的體現,人家歐美的發達國家,經歷過原始積累,經歷過工業化和金融化的發展,才能擁有這麼高的社會福利保障,但印度明顯是沒有這樣的條件的,反而過度注重這些,自然就讓工人持續變懶,製造業難以發展起來了。

相關焦點

  • 急功近利的印度:經濟或將倒退25年?製造業不是這麼玩的
    製造業能快速累積資本就如同中國製造一樣,我們當年給發達國家當「打工仔」,埋頭苦幹賺到了第一桶金。可是印度不僅沒賺到錢,還在貼錢,印度大舉發展製造業的出發點是好的。中國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為什麼印度不成功,這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印度製造太想成功,或者說太想超越中國了。印度經濟時報就曾剖析過真實的印度製造,在敲鑼打鼓大肆宣揚的印度製造背後,其實只是個空殼子。
  • 為了發展玩具製造業,印度最近動作不斷……
    【中外玩具網 11月23日訊】近日,電商巨頭亞馬遜的印度分站為鼓勵印度本土玩具業發展,開設了一個名為「Made in India toy store」的專區,中文即是「印度製造玩具店」。  據悉,這是亞馬遜印度分站刺激印度本土玩具品牌/廠商線上銷售舉措的其中一部分,同時也順應了印度政府的「自力更生」計劃。 目前,這個區內有來自印度15個邦的玩具賣家展示產品,有傳統玩具、手工玩具、益智玩具等類別。
  • 為了發展玩具製造業 印度最近動作不斷
    近日,電商巨頭亞馬遜的印度分站為鼓勵印度本土玩具業發展,開設了一個名為「Made in India toy store」的專區,中文即是「印度製造玩具店」。據悉,這是亞馬遜印度分站刺激印度本土玩具品牌/廠商線上銷售舉措的其中一部分,同時也順應了印度政府的「自力更生」計劃。
  • 「重磅」印度經濟2021年會如何發展?
    2014年5月,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執政之後,即乘大選之勢力推經濟改革,印度經濟企穩回升。2014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趕上了中國,達到7.4%。2015年,印度經濟增長率達到7.6%,首次超過中國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雖然這一數據被普遍質疑「水分」過大,但印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製造業的戰略主張以及「廢鈔」、GST等經濟舉措,無疑對推動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意義。
  • 張紀中曾誇許晴:這姑娘,是真得不錯,沒什麼公主病
    演唐鳳儀的演員名叫許晴,如今雖然已經51歲了,但仍然像是一個小女孩似的,各種撒嬌、任性,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都吐槽,許晴的公主病什麼時候都消停呢?對於許晴,喜歡的觀眾是真的喜歡她,如今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卻仍然能夠擁有著不老的容顏以及誘人的身材,但是不喜歡的觀眾卻是非常討厭她,明明已經一把年紀了,居然還學人家小姑娘扮嫩,很多觀眾也都是因為這種狀態所以才討厭她。
  • 金融穩定保障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同時,金融波動對經濟波動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尤其是金融波動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以金融穩定促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重要表現之一。
  • 港媒:中國希望在不打一槍的情況下全面擊敗印度!又是一個大陷阱
    就目前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緊張局勢,港媒最新報導出的一篇文章中,就對兩國關係進行了「透徹」的分析。  該文章中指出,中國已經不再將印度視為競爭對手,在中方看來,印度的經濟以及軍事實力都遠遠低於自己。至於為什麼還在跟印度在邊境周旋,觀點認為中方想讓印度成為自己的跟隨者。
  • 2020-2026年中國汽車製造業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汽車製造業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認為,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模具的需求將越來越多。截至**,具有一定規模的國內汽車車身模具製造企業有100多家,其中產值超過1億元的就有二十家。據估算,截至**中國汽車市場的模具需求量已達到200多億元。
  • 揭秘公主病是什麼意思 如何治療長期形成的公主病
    揭秘公主病是什麼意思 如何治療長期形成的公主病時間:2016-11-15 23:46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揭秘公主病是什麼意思 如何治療長期形成的公主病 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很多的家長開始對自己的小孩十分寵溺,這令到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公主病患者,導致很多集體單位中人際關係緊張
  • iPhone銷量斷崖式下跌,蘋果在印度不靈了!
    在中國市場已經趨近飽和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廠商把目光投向了印度,其中也包括今年蘋果。得益於小米、一加等國產品牌在印度的成功,許多人都認為,印度正在重走當年中國手機市場的路:消費升級——從功能機、山寨機過渡到智慧型手機,最後逐漸接受高端旗艦機。但是,這個過程中印度和中國不同的是,高端市場常年的王者——蘋果,在印度不靈了。
  • 印度耕地比中國多,人口還比中國少,為什麼總是吃不飽飯?
    印度糧食產量不足餵飽全國人印度是農業大國以糧食為主,但印度的農業非常落後,印度地處亞熱帶全年溫度高,沒有霜凍期,作物可以一年三熟,這又使他們的糧食總產量大為提高,按道理是不會出現糧食產量不足的現象的。但是因為單位畝產很低,所以印度的糧食總產量不到中國的一半。印度糧食產量歷史最高值是3.1361億噸,而2016年中國糧食產量是6.1624億噸。
  • 印度想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從中國的鍋裡拿肉還差得很遠
    很多公知以及西方的意識形態在看到印度過去幾年經濟增速不錯,就揚言印度馬上要超越中國,並且很快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他們的理由是印度和中國差不多,都是人口眾多,地緣遼闊。中國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口福利,而印度馬上人口就要超越中國,所以未來印度會從中國手裡將世界工廠的地位搶走,在中國鍋裡拿肉,而中國近年來人口數量一直在下降,失去人口福利的中國,一定比不過印度。所以印度在未來會超越中國並且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同時會將中國鍋裡的肉搶走。印度目前成為經濟強國很困難印度要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首先要成為經濟強國。
  • 印度大舉增兵拉達克,經濟上又對中國產品設障,印度到底想幹啥?
    中印近期在加勒萬河谷摩擦以後,雖然雙方沒有進一步的衝突,但是印度卻不會罷休,莫迪聲稱不會讓印度軍人白死。由此,印度從軍事、經濟等方面採取了大動作,增兵拉達克10萬兵力,限制中國產品在印清關,限制中國APP在印使用等,看似印度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抵制運動。那麼,印度這到底是想幹啥?
  • 印度財大氣粗購置軍備,幾大「特點」引人注目
    仔細看印度的裝備,幾乎都是進口的,這也難怪被大家成為「萬國牌」的裝備。而印度在購買裝備上也有幾大特點值得注意。首先,了解印度裝備的朋友都知道,印度所進口的裝備中,有60%以上都是來自俄羅斯,包括這次的30多架米格和蘇30MKI戰鬥機,還包括了550枚飛彈,都是從俄羅斯下的訂單。這也說明了印度和俄羅斯的關係還不錯,兩國軍火交易接近70年了。由於一直都和前蘇聯有著密切的軍購關係。
  • 經濟增速持續下滑 拒絕RCEP恐失良機 印度經貿扛冬難
    同時,由於疫情因素,印度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明顯高於疫情之前的水平。   不僅是印度,該報告還顯示,2020年南亞地區經濟估計將萎縮6.7%,2021年預計將增長3.3%。由於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失業率上升等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南亞地區的經濟仍處於「寒冬」中。
  • 頻頻跟風「使絆子」,林民旺:印度成為美國制衡中國的「棋子」
    你認為印度出於什麼樣的目的打壓中國企業?林民旺:首先,因為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在印度發展得特別好,招來了印度本土企業以及類似Facebook這類美國科技公司的記恨。印度政府本身傾向於倒向美國,於是跟美國聯手打壓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第二,因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印度跟傳統中國製造業企業的經營方式不同。中國製造業企業「借殼生蛋」,那個「殼」就是印度公司,有了印度的「殼」才更容易站穩。
  • 煤氣罐兒,正在改變印度-虎嗅網
    莫迪上臺之後印度在不少領域發布了宏大計劃,力圖加速印度的發展,解決做飯燒牛糞的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印度的牛糞也要經過多道加工,但低價和就地取材這巨大的優勢,還難以被取代(圖片來自:shutterstock@yogesh patil)
  • 印度,一頭不老實的大象
    看不懂的GDP用中國「高速列車」的倒後鏡看印度,它好像被越甩越遠。建國後的頭40年,兩國經濟水平差不多——中國總量略大,印度人均略高——但幾十年裡各自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都縮水了一大截;而在最近30年裡,中國將自身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翻成10倍,印度僅翻成2倍多。
  • 忽視的印度製造實力,身邊常見的三件印度產品,更有「印度神油」
    如果放大到全世界,中國製造為全世界人民節省的支出更是難以估量。在為祖國自豪的同時,鄰國印度制度的能力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印度總喜歡將中國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在製造業領域同樣如此,竭盡全力想快馬加鞭,實現彎道超車,趕上中國。
  • 新冠肺炎疫情對航空製造業影響研究
    該委員會採用了9o11之後的流程,該流程分析未來兩年內航空公司的需求,並允許陷入困境的客戶(今年可能不需要飛機的情況下)延遲飛機訂購,同時讓其他的客戶跳過隊列,優先交付。該流程在2009年至2011年使空客有600多架飛機的交付順序調整。開發替代供應源,保障生產有序運轉。由於早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生產暫停,空客公司宣布從印度的採購額從每年的5億美元增加到每年約6.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