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駕崩的次日,也就是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下午未刻(17點),慈禧太后於中南海儀鸞殿崩逝。
毫無疑問,公眾對於這位獨斷專行的太后死因始終抱有疑問的態度,甚至很多人更傾向於她的崩逝並非疾病作用,很可能系非正常死亡或者直接是被人暗害的!
在指定了溥儀為後繼之君,任命溥儀生父愛新覺羅·載灃為監國攝政王,甚至為為自己繼續「垂簾聽政」予以明確指示和說明以後,這個晚清政權的最高統治者竟然無緣無故的崩逝了!
對於慈禧太后的死因,《清史稿·后妃列傳》這樣記載:
癸酉,上崩於瀛臺。太后定策立宣統皇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這裡對於慈禧太后的死因並沒有明確說明,只是明確了她是在「策立宣統皇帝」以後,很快便崩逝。
在《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中,對於光緒皇帝駕崩當天發生的事,有過明確記載:
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漸,太皇太后命教養宮內。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時年三歲。
這說明,在光緒皇帝駕崩的當天,慈禧太后完成了對大清王朝後繼之君的安排,這說明其並不認為自己的大限將至。而且,在其任命溥儀生父愛新覺羅·載灃為監國攝政王的同時,給予「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的權力之外,還加上了「不得不再行訓政」的規定。也就是說,光緒皇帝駕崩以後,慈禧太后仍然「迫於時勢,不得不然」,想要繼續對晚清政權的絕對控制,說明其仍然不認為自己將要去世。
另外,在《慈禧外紀》中對於光緒皇帝駕崩當天,慈禧太后狀態的詳細描述,也能說明慈禧太后的崩逝太過突然:
說話仍如往日,聲音洪亮堅厲,其堅強不改常度。
這說明,在光緒皇帝駕崩以後,慈禧太后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況仍然「如往日」,根本就看不到其幾個時辰以後就會崩逝的跡象。
而且,《垂簾太后》中記載了慈禧太后當日的情形:
這一日,慈禧雖極辛苦,而體氣反較佳,脈象雖出現了加重趨勢,但並無危象。
但在午時,慈禧太后正在吃飯的時候,忽然暈厥,很長時間才甦醒過來。醒來過後,慈禧太后便開始安排後事,儼然一副明顯感覺到自己大限將至的模樣。
吃飯之前,還「如往日」的慈禧太后,為何吃著飯突然昏厥以後,就立馬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呢?
據《慈禧太后》記載:
慈禧當時吩咐各事,從容清晰,仍如每日辦理國事之狀。隨後,體力漸漸不支,繼而進入彌留之際。
這說明慈禧太后的病情乃係急劇惡化的發展狀態,然後經過御醫先後三次的入診,才宣布西慈禧太后「於未正三刻升遐」
這所有的文獻記錄都說明慈禧太后的崩逝太過突然,病情發展太過迅速,雖然根據慈禧太后的脈案記錄分析,慈禧太后應該屬於正常死亡,但其崩逝之快、病情發展之迅速又讓人確信她是暴病而亡。
究其原因,個人認為,乃係光緒皇帝駕崩以後,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間的生死競爭以慈禧太后勝出而結束,政敵已除,心病已去,後顧無憂,慈禧太后原本緊張的精神肯定會立馬放鬆。那根長久以來支撐慈禧太后的精神支柱轟然倒塌後,慈禧太后的身體也隨之坍塌,就突然暴死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后妃列傳》、《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慈禧外紀》、《垂簾太后》、《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