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
從「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到「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再到「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悠遠綿長的鹿鳴之聲自《詩經》中傳出,經由一代代文人墨客續寫傳唱,早已被賦予中國傳統的審美特徵和符號寓意。
單看「麗」的繁體字寫作「麗」,便可知人們對鹿這一生靈極盡偏愛。
我國17種鹿類動物中,尤以海南坡鹿最為珍貴。它們輕靈的身姿曾自在穿梭於丘陵、臺地間,成為瓊島動物界的「顏值擔當」,也曾因人類活動影響而數量急劇減少,一度只剩下44頭,好在人類隨即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幫助其種群逐步繁衍恢復至1000餘頭。
這是一個從瀕危走向新生的故事,也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益啟示。
海南坡鹿。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海南坡鹿曾遍布瓊島
濃長的睫毛輕輕閃動,一雙眸子如秋水般澄澈,當與一隻海南坡鹿對視時,幾乎沒有人不會被眼前的這個可愛生靈所俘獲。
因棲居於丘陵坡地而得名的海南坡鹿,外形頗似梅花鹿,但體形較小、花斑較少,且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更為特別的是,海南坡鹿雄性的角都有一個大而彎的眉杈,和彎曲的主枝接連起來,幾乎呈彎弓狀,讓它又多出「眉杈鹿」「眉角鹿」的別稱。
歷史上,海南坡鹿曾廣泛分布於樂東、定安、三亞、陵水、萬寧、臨高、澄邁、儋州、瓊中等地。「鹿,俗名坡鹿。形似山牛而稍小……牡者有角,角曲而多枝……夏至角解,白露後出角。初出,最柔嫩。」從《光緒崖州志》中的這段記載可知,至少在清末時期,人們對「角曲而多枝」的坡鹿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在最開始,「坡鹿」這個名字其實並未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
20世紀60年代,國家派專家對海南島野生動物資源進行摸底普查時,不少中外專家認為它隸屬澤鹿泰國亞種。直到考察隊採集到我國第一號坡鹿標本,並將其與澤鹿泰國亞種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兩者形態特徵明顯不同,認為它是獨立的亞種——澤鹿海南亞種,「海南坡鹿」的「法定地位」這才得到正式確認。
沒人知道第一隻澤鹿是什麼時候登上海南島,又花了多長時間完成了亞種分化。根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瓊等人在《海南坡鹿的起源、進化及保護》一文中的推測,或許早在更新世冰期,就已有澤鹿通過陸橋由東南亞大陸的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國家遷徙至海南島,自此踏上朝海南坡鹿進化的漫漫長路。
遭偷獵一度僅剩26頭
低山丘陵地帶的稀樹草原植物繁茂,再加上沒有虎狼豺豹等大型食肉動物的威脅和侵擾,讓海南坡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過著悠閒自得的生活。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瓊島部分地區的人們還能見到這樣的情景:野生坡鹿常常混入牛群吃草,傍晚牛群歸村時,坡鹿甚至會隨著黃牛一起歸宿於牛欄。
「聽家裡的老人說,以前坡鹿經常會跑到村莊附近尋草吃,剛開始大家都以為是牛,後來見到它們特別善於跳躍,才認出這是一種鹿。」家住東方市八所鎮小嶺村的湯表義還記得,起初村莊附近的坡鹿多如黃牛,隨著大規模圍墾造田和狩獵活動的興起,他們越來越難見到這種「特別善於跳躍」的動物。
據南京農業大學博士顏家安在其撰寫的《海南島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一文中表述,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僅樂東千家鎮、白沙邦溪鎮兩地不完全統計,獵鹿數量便有逾百頭。至70年代初期,坡鹿在屯昌、儋州、樂東等地先後絕跡,分布區縮減至白沙邦溪、七坊,昌江大坡、十月田和東方大田等五個公社的部分地區,種群數量幾達滅絕的邊緣。
海南坡鹿,危矣!為拯救這一海南「原住民」,政府於1976年在東方大田和白沙邦溪設立坡鹿自然保護區,遺憾的是,由於保護不力,邦溪保護區內的18頭坡鹿不久後全部被盜獵。生活在東方大田的最後26頭坡鹿,由此成為恢復這一物種種群的最後希望。
坡鹿在保護區內駐足休息。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種群數量以每年15%速度遞增
坡鹿種群怎麼恢復?第一要義當然是先給它們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
將一片1300多公頃的稀樹草原圍起來後,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周邊築起數十公裡的防護欄杆,並以火燒法更新植被、矮化灌木、闢地種植優質牧草和推挖水池等方式,對棲息地進行改造。與此同時,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教授袁喜才等專家開始著手海南坡鹿幼仔人工馴化工作,用羊奶餵養失去媽媽或者迷路的小鹿,有效提高幼仔存活率。
海南坡鹿幼崽。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據海南省林業部門數據,到2007年,海南坡鹿已恢復至 1785頭,種群數量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遞增。
「坡鹿數量越來越多,但現有棲息地遠遠不能滿足它們的種群恢復需求。」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餘法升介紹,為應對坡鹿面臨的食物短缺和種群密度超標問題,20世紀90年代開始,保護區陸續遷出數百頭坡鹿到東方的猴獼嶺、赤好嶺和昌江的保梅嶺等13個地區,進行野放、半野放和圈養。
位於大廣壩水庫深處的海南猴獼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時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海南坡鹿在水庫灘涂上結伴覓食、飲水。「上一次見到海南坡鹿,它們正在水庫灘涂邊喝水呢。」讓猴獼嶺保護區護林員符旭紅感到欣慰的是,隨著猴獼嶺被納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意味著海南坡鹿的棲息地也將得到最嚴格的保護與管控。
而在海南坡鹿的原生地——白沙邦溪,人們通過利用溪流、河溝等水資源,種植成片的牧草,模擬出相似度極高的野外環境,讓200多頭海南坡鹿在此愜意生息。「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美麗的海南儼然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園。
海南熱帶雨林特有種哺乳動物
海南新毛蝟——哺乳綱食蟲目蝟科,是海南特有動物,海南省級野生保護動物。這是一種身上沒有刺的蝟科動物,大小如一般田鼠,但嘴部尖而長,像鼩鼱,棲息於海拔較高的熱帶雨林、熱帶次生林中。
海南兔——哺乳綱兔形目兔科,是海南特有動物,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是中國野兔中體型最小、毛色最豔麗的一種,主要在夜間活動,分布於海南西部丘陵平野的灌叢低草坡和濱海地區的旱生性草原中。
海南大鼯鼠——哺乳綱齧齒目鼯鼠科,是海南特有動物,海南省級野生保護動物。海南大鼯鼠是夜行性動物,主要以各種植物的花朵、果實為食,通常生活於山地林區裡,主要分布在海南島的大山嶺林區。
原標題:呦呦鹿鳴林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