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海南周刊 | 呦呦鹿鳴林深處

2020-12-01 新海南三亞融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

  從「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到「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再到「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悠遠綿長的鹿鳴之聲自《詩經》中傳出,經由一代代文人墨客續寫傳唱,早已被賦予中國傳統的審美特徵和符號寓意。

  單看「麗」的繁體字寫作「麗」,便可知人們對鹿這一生靈極盡偏愛。

  我國17種鹿類動物中,尤以海南坡鹿最為珍貴。它們輕靈的身姿曾自在穿梭於丘陵、臺地間,成為瓊島動物界的「顏值擔當」,也曾因人類活動影響而數量急劇減少,一度只剩下44頭,好在人類隨即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幫助其種群逐步繁衍恢復至1000餘頭。

  這是一個從瀕危走向新生的故事,也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益啟示。

海南坡鹿。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海南坡鹿曾遍布瓊島

  濃長的睫毛輕輕閃動,一雙眸子如秋水般澄澈,當與一隻海南坡鹿對視時,幾乎沒有人不會被眼前的這個可愛生靈所俘獲。

  因棲居於丘陵坡地而得名的海南坡鹿,外形頗似梅花鹿,但體形較小、花斑較少,且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更為特別的是,海南坡鹿雄性的角都有一個大而彎的眉杈,和彎曲的主枝接連起來,幾乎呈彎弓狀,讓它又多出「眉杈鹿」「眉角鹿」的別稱。

  歷史上,海南坡鹿曾廣泛分布於樂東、定安、三亞、陵水、萬寧、臨高、澄邁、儋州、瓊中等地。「鹿,俗名坡鹿。形似山牛而稍小……牡者有角,角曲而多枝……夏至角解,白露後出角。初出,最柔嫩。」從《光緒崖州志》中的這段記載可知,至少在清末時期,人們對「角曲而多枝」的坡鹿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在最開始,「坡鹿」這個名字其實並未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

  20世紀60年代,國家派專家對海南島野生動物資源進行摸底普查時,不少中外專家認為它隸屬澤鹿泰國亞種。直到考察隊採集到我國第一號坡鹿標本,並將其與澤鹿泰國亞種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兩者形態特徵明顯不同,認為它是獨立的亞種——澤鹿海南亞種,「海南坡鹿」的「法定地位」這才得到正式確認。

  沒人知道第一隻澤鹿是什麼時候登上海南島,又花了多長時間完成了亞種分化。根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瓊等人在《海南坡鹿的起源、進化及保護》一文中的推測,或許早在更新世冰期,就已有澤鹿通過陸橋由東南亞大陸的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國家遷徙至海南島,自此踏上朝海南坡鹿進化的漫漫長路。

  遭偷獵一度僅剩26頭

  低山丘陵地帶的稀樹草原植物繁茂,再加上沒有虎狼豺豹等大型食肉動物的威脅和侵擾,讓海南坡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過著悠閒自得的生活。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瓊島部分地區的人們還能見到這樣的情景:野生坡鹿常常混入牛群吃草,傍晚牛群歸村時,坡鹿甚至會隨著黃牛一起歸宿於牛欄。

  「聽家裡的老人說,以前坡鹿經常會跑到村莊附近尋草吃,剛開始大家都以為是牛,後來見到它們特別善於跳躍,才認出這是一種鹿。」家住東方市八所鎮小嶺村的湯表義還記得,起初村莊附近的坡鹿多如黃牛,隨著大規模圍墾造田和狩獵活動的興起,他們越來越難見到這種「特別善於跳躍」的動物。

  據南京農業大學博士顏家安在其撰寫的《海南島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一文中表述,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僅樂東千家鎮、白沙邦溪鎮兩地不完全統計,獵鹿數量便有逾百頭。至70年代初期,坡鹿在屯昌、儋州、樂東等地先後絕跡,分布區縮減至白沙邦溪、七坊,昌江大坡、十月田和東方大田等五個公社的部分地區,種群數量幾達滅絕的邊緣。

  海南坡鹿,危矣!為拯救這一海南「原住民」,政府於1976年在東方大田和白沙邦溪設立坡鹿自然保護區,遺憾的是,由於保護不力,邦溪保護區內的18頭坡鹿不久後全部被盜獵。生活在東方大田的最後26頭坡鹿,由此成為恢復這一物種種群的最後希望。

坡鹿在保護區內駐足休息。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種群數量以每年15%速度遞增

  坡鹿種群怎麼恢復?第一要義當然是先給它們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

  將一片1300多公頃的稀樹草原圍起來後,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周邊築起數十公裡的防護欄杆,並以火燒法更新植被、矮化灌木、闢地種植優質牧草和推挖水池等方式,對棲息地進行改造。與此同時,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教授袁喜才等專家開始著手海南坡鹿幼仔人工馴化工作,用羊奶餵養失去媽媽或者迷路的小鹿,有效提高幼仔存活率。

海南坡鹿幼崽。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據海南省林業部門數據,到2007年,海南坡鹿已恢復至 1785頭,種群數量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遞增。

  「坡鹿數量越來越多,但現有棲息地遠遠不能滿足它們的種群恢復需求。」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餘法升介紹,為應對坡鹿面臨的食物短缺和種群密度超標問題,20世紀90年代開始,保護區陸續遷出數百頭坡鹿到東方的猴獼嶺、赤好嶺和昌江的保梅嶺等13個地區,進行野放、半野放和圈養。

  位於大廣壩水庫深處的海南猴獼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時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海南坡鹿在水庫灘涂上結伴覓食、飲水。「上一次見到海南坡鹿,它們正在水庫灘涂邊喝水呢。」讓猴獼嶺保護區護林員符旭紅感到欣慰的是,隨著猴獼嶺被納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意味著海南坡鹿的棲息地也將得到最嚴格的保護與管控。

  而在海南坡鹿的原生地——白沙邦溪,人們通過利用溪流、河溝等水資源,種植成片的牧草,模擬出相似度極高的野外環境,讓200多頭海南坡鹿在此愜意生息。「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美麗的海南儼然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園。

  海南熱帶雨林特有種哺乳動物

  海南新毛蝟——哺乳綱食蟲目蝟科,是海南特有動物,海南省級野生保護動物。這是一種身上沒有刺的蝟科動物,大小如一般田鼠,但嘴部尖而長,像鼩鼱,棲息於海拔較高的熱帶雨林、熱帶次生林中。

  海南兔——哺乳綱兔形目兔科,是海南特有動物,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是中國野兔中體型最小、毛色最豔麗的一種,主要在夜間活動,分布於海南西部丘陵平野的灌叢低草坡和濱海地區的旱生性草原中。

  海南大鼯鼠——哺乳綱齧齒目鼯鼠科,是海南特有動物,海南省級野生保護動物。海南大鼯鼠是夜行性動物,主要以各種植物的花朵、果實為食,通常生活於山地林區裡,主要分布在海南島的大山嶺林區。

原標題:呦呦鹿鳴林深處

相關焦點

  • 海南周刊 呦呦鹿鳴林深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從「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到「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再到「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悠遠綿長的鹿鳴之聲自《詩經》中傳出,經由一代代文人墨客續寫傳唱,早已被賦予中國傳統的審美特徵和符號寓意。單看「麗」的繁體字寫作「麗」,便可知人們對鹿這一生靈極盡偏愛。我國17種鹿類動物中,尤以海南坡鹿最為珍貴。
  • 海南三亞鹿回頭傳說的起源竟然是在這裡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海南坡鹿作為國家一級珍稀保護動物與國寶大熊貓同等珍貴大田坡鹿園是海南坡鹿的故鄉由於上世紀人類盲目捕殺及生態環境不斷萎縮1976年調查時發現海南坡鹿曾一度銳減至瀕臨滅絕的27頭目前存活於世的也僅僅千餘頭,彌足珍貴主要分布在邦溪省級保護站、文昌坡鹿保護站和獼猴嶺省級保護站而大田保護區則成為海南坡鹿科學研究、種群保護和生態旅遊教育基地
  • 海南三亞旅遊攻略 海南三亞自由行攻略
    在國內三亞被稱為「東方夏威夷」,三亞絕美的風光讓其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海濱度假勝地,柔軟的沙灘湛藍的海浪具有熱帶風情的椰子樹讓人心向神往,那去海南三亞怎麼玩比較好呢?下面小編就來分享一份海南三亞旅遊攻略。
  • 海南三亞引入100隻孟加拉虎作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外來物種...
    近日,有報導稱:2002年12月24日,100隻孟加拉虎乘坐飛機來到海南三亞落戶。報導顯示:24日深夜,一架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的波音747飛機緩緩降落在三亞市鳳凰國際機場。數百名三亞市民前來迎接來自泰國的2100位特殊「遊客」,它們就是屬於三亞邁迪創建有限公司的100隻孟加拉虎和2000條暹羅鱷。十八年前,這100隻孟加拉虎是作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外來物種」被引入三亞的,在著名風景區天涯海角旁安了家,由於是珍稀動物,順理成章的被商家宣稱為「愛心大世界」。也就是時稱的三亞市重點項目、第四大風景區。
  • 中國大興安嶺深處:十餘載致富鹿鳴呦呦
    (中國減貧故事)中國大興安嶺深處:十餘載致富鹿鳴呦呦中新網興安盟1月4日電 題:中國大興安嶺深處:十餘載致富鹿鳴呦呦作者 奧藍 張瑋「你們這群渣鹿!剛才還吃我的,翻臉就不認人?!」冬季大興安嶺深處已連續多天氣溫跌破-20℃,如今已成為國內外遊客嚮往的冬季旅遊打卡地。
  • @三亞,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秘境尋蹤》攝影組供圖  海南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海南兩爬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世界實在太豐富、太迷人了,我申請做個海南人,長期在這裡從事兩爬動物的調查研究。」幾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在一次關於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繁育與保護的學術研討會上,發出如此感慨。
  • 春節想去海南,除了三亞,海南還有哪裡比較好玩?
    作為一名在海南生活已久的旅遊達人,小哥來給大家講解下。春節到海南,除了三亞,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玩玩的。陵水陵水位於三亞的東北邊,是氣候與三亞極其相似的一個地方,主要的景點有南灣猴島、分界洲島,這兩個景區都是海島型景區,遊玩感受還是非常棒的。
  • @三亞,海南周刊 |「會飛的花朵」蝶舞漸欲迷人眼
    其中熱帶山地雨林裡就有近500種,約佔海南島蝴蝶採集種群數的87%。  曾經,在位於三亞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內的蝴蝶谷中,遊客每天能觀賞到6000隻左右的活體蝴蝶。潺潺的溪流、蹁躚的彩蝶以及各類粗獷的原始植被,置身其間的人們,對蝴蝶生態有較直接生動的感性認識,然而這番光景卻一度成為記憶裡的世外桃源。
  • 海南周刊| 三亞南繁院科研人員新發現:黃粉蟲吃塑料排肥料
    海南日報記者武威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袁宇  黃粉蟲,又叫「麵包蟲」,原產於北美洲,19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中國飼養。在國內,黃粉蟲常被用作飼養魚、鳥、家禽的飼料。  然而,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三亞南繁院)在飼養黃粉蟲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小小的蟲子具有一項神奇功能——將塑料轉化為有機肥。
  • 三亞必吃美食,不是海鮮和海南四寶,而是3隻椰子燉的文昌雞
    海南四大名菜為:文昌雞、加積鴨、和樂蟹和東山羊。文昌雞、加積鴨,傳統的吃法是白斬(也叫「白切」),和樂蟹以「清蒸為佳, 東山羊的食法則是多樣的。海南四大名菜在香港、東南亞一帶出備受推崇,名氣頗盛。但是就其三亞本地特色而言,除了滿大街的海南四寶外,椰子雞才是正宗又地道。
  • 三亞必備美食指南,海南特色小吃篇
    沒吃過十種八種海南特色小吃,怎麼能說你來過海南怎麼能說你來過三亞快跟著我來,絕對會讓你眼饞到不行群眾街雜糧三亞最接地氣的小吃都在這裡匯聚,這裡的小吃,不僅口味地道最重要的是選擇有很多打卡攻略√雞屎藤名字讓人望而生畏但是和雞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因為原料是純天然草木植物研磨成粉和面而成的
  • 想避免三亞被坑?海南應該這麼玩!——我在海南畫了一個圈兒(1)
    一共15天,把海南玩個片甲不留。當然片甲不留不可能,但絕對精彩,回味無窮。你說這麼玩會不會被坑人的海南宰死?答案是絕不會,且性價比極高,比春節期間在三亞一地胡玩傻吃的費用低多了。在海南畫了一個圈兒後,小娘子必須要為海南當地人正身,他們真心淳樸善良,指路時會放下手裡的活兒,清清楚楚地告訴你該怎麼走;吃飯從來攔著不讓多點,量大好吃還送東西;稱海鮮時,還會主動把水控幹,再減去二兩以去掉帶水的份量。最後老爸都說,看到嘴裡嚼檳榔的,就充滿了信任與好感。接下來,小娘子會按每天的行程為有同樣計劃或想法的朋友做一個詳細的路書攻略介紹。
  • 進來看看海南三亞六日遊怎麼玩
    大家好呀,今天來跟大家嘮嘮海南三亞Day 1 大東海——鹿回頭風景區——鮮管家海鮮(第一市場店)1. 大東海大東海是三亞離市中心比較近的一個海灣,交通、用餐和住宿都比較便利。雖然沙質和水質略遜於亞龍灣,但是比三亞灣更勝一籌,加上地理位置和酒店價位,成了高性價比的所在。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亞海域驚現巴西龜
    本報三亞8月2日電 (記者良子 通訊員吳昊)7月30日,海南三亞海警局執法艇在轄區海域進行巡邏時
  • 廣西北海,會成為第2個海南三亞嗎?你怎麼看?
    今年春節去海南三亞旅行的人數還在減少,而且廣東廣西,遊人在增多,而廣西的北海也是很多人春節假期期間,去旅行的重要目的地,那麼很多人就會問,廣西的北海到底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海南的三亞呢?我認為他是不會的原因有如下4個方面。
  • 復星旅文加大海南布局:未來不排除將運營總部遷至三亞
    據了解,協議的內容包括:復星旅文將與三亞市政府探討在三亞設立上海復星旅遊管理有限公司區域總部、籌建復星旅文集團三亞公司;藉助復星優勢,於重要節假日期間,開展聯合營銷;藉助復星旅文集團全球化優勢,未來聯合開發境外旅遊市場等。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此次合作,復星旅文將依據海南的產業政策享受政策和稅收的相應優惠。
  • 三亞甜瓜等6個海南農產品獲頒國家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在「2019年海南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發布會」上,向外界發布三亞甜瓜、瓊海油茶、陵水聖女果、陵水荔枝、保亭益智、五指山蜘蛛等海南6個特色農產品,獲得農業農村部地理標誌登記,海南省目前已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達到34個。
  • 海南周刊 | 吃魚乾嗎?金線魚、銀魚、丁香魚...任你選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除了休漁期,海南的各個港口平時都很忙碌,男人們出海打漁,女人們在家織網、賣魚,趁著好天氣,家家戶戶還晾曬起魚乾。春節前一兩個月,正是一年好時節,大大小小的魚乾紛紛登場亮相。  海南的魚乾有很多種,多得讓你叫不出名字來,除了紅魚乾、魷魚乾、鰻魚乾、墨魚乾之外,剩下的大多被概稱為小魚乾。
  • 海南發布颱風三級預警 三亞海邊掀起大浪 (1/3)
    海南發布颱風三級預警三亞海邊掀起大浪 (1/3) "← →"翻頁
  • 守鹿人接力「呦呦鹿鳴」重現
    原標題:守鹿人接力「呦呦鹿鳴」重現   53歲的符大亮靜靜駐立,隔著二三十米遠,十餘只海南坡鹿也靜靜駐立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