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融資新聞,資金絕大部分都流入了課後輔導領域,對此我是有憂慮的。關於孩子的成長,課後輔導其實只是其中一小塊。」在10月29日,字節跳動啟用全新教育品牌「大力教育」的相關發布會上,大力教育CEO陳林給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校園和家庭教育場景同樣有著巨大的市場機會。
如果簡單梳理一下近年來教育行業的投融資事件,確實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為什麼在校園和家庭教育領域投的投融資「偏冷」?原因不外乎兩個:資本不看好;創業團隊稀缺。
換句話說,這兩塊市場要麼是被耕耘已久,強敵環伺,要麼是短期內難見利潤,缺少快錢。對於這樣兩個硬骨頭,字節跳動蓄勢四年的大力教育,能否大力出奇蹟?
為何「大力」落地這三點?
大力教育CEO陳林
雖然「大力出奇蹟」這個梗並不新奇,但是從這個字節跳動旗下首個公開發布的業務獨立品牌命名可以看到,字節跳動顯然要花「大力氣」進行布局。
但是,字節跳動涉足教育市場,在外界看來仍有很多疑問:一方面是擔心其教育資源的積累和沉澱,另一方面則是看不清其在教育市場的商業模式。尤其是當陳林對外表述對校園場景和家庭教育場景的重視後,外界的疑問可能會有更多。
如果從數據來看,課外輔導領域確實在教育市場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從2000年網際網路行業落地生根至今,國內的在線教育行業經歷了20年起起落落,直到三年前因為「直播」模式的爆發,規模化變現才得以實現。
截至去年,教育行業的市場規模接近3000億元,付費用戶數接近1.5億(人次)。這其中增長最快的是K12教育,從2015年至今市場規模每年增長都在翻倍,目前佔整體份額的20%;另外一直佔據市場主體的高等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雖然增速放緩,但仍佔據80%的市場份額。另外從IT 桔子的最新數據統計來看,今年上半年教育行業一級市場投融資相關金額達到了196億元(人民幣),環比和同比增長都超過10%,其中針對課外輔導領域的投資佔據了絕大多數。
實際上,無論是學齡前教育、K12教育還是高等學歷及成人教育培訓市場,每條賽道都已經擠滿了參賽者。無數創業企業、行業宿將以及新入局的網際網路巨頭,都在紛紛卡位、布局。那麼,字節跳動目前推動「大力教育」獨立品牌又看到了哪些機會?
或許,從陳林的觀念和思路中,我們可以略窺門徑。
「大力教育是什麼?如果總結和凝練一下,應該從這三個方面得出結論。」陳林在交流中指出,首先,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大力教育希望關注並深耕所有教育場景,給孩子提供一個完整的學習系統;其次,教育水平的提升需要整個教育生態的優化,大力教育要致力於賦能教育行業所有參與者;最後,孩子的成長不止書本成績,大力教育會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創造力」和「自我發展力」。
系統工程、賦能生態和全方面成長,這三點構成了大力教育業務未來發力的「大教育」,也是破局的基礎。
實際上,從懂懂以往對教育行業發展過程來看,這三個願景對於教育市場的三個領域:課外輔導、校園及家庭教育而言,都會帶來全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但是具體到校園及家庭教育領域,挑戰會非常大。
校園(校內)教育市場,整體上可分為相關硬體設備、軟體及後續服務,雲計算和大數據服務,以及信息增值服務等諸多模式,涵蓋了校內產品、服務以及校外2B產品、服務兩個領域。這其中主要的挑戰來自於校園、領導管理層、教師以及學生(家長)群體複雜多樣的需求,需要打通學校運轉、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家校溝通等全方面服務內容。
而在家庭教育領域,一直以來缺乏清晰的應用場景及商業模式。一些家庭學習輔導硬體(如學習機和智能音箱)與軟體服務能力沒有很好地融合,參與的企業多而雜亂,且中小型創業企業居多。
如果要在這兩個領域發力,並且形成與校外輔導市場協同的業務聯動,繼而三條業務線齊頭並進,大力教育需要打通兩條脈絡:夯實相關教育資源(內容、師資及技術);在教育相關軟硬體的融合上實現突破。
正式獨立運作的「大力教育」,在這兩個方面確實有著自己的思考,但是從目前透露的信息來看,思路和方向是對的,但是更多的不確定性也隨之而來。
如何賦能生態和內容建設?
陳林強調,大力教育不能只聚焦一個點,而是要把視野放在整個系統的建設上。「這其中,學校的教學效果、老師的教學能力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環境的提升和改善,也是不容忽視的環節。」這是大力教育對於教育行業「系統工程」論的具體內容。
「我進入行業之後的一個明顯感受是,如果我們只考慮』招更多學生;,那這個產業多我們一個不多,少我們一個不少。所以,我理解的『大教育』應該是去優化整個生態,服務教育生態中的所有參與者。」談及教育市場,陳林在系統工程之外,強調最多的則是生態。
通過一些實例,陳林描述了對於系統工程和賦能生態的具體舉措。目前,大力教育希望通過相關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在提升學校的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能為老師減負排壓。在進校業務方面其已經開展了一些嘗試,如通過軟體產品輔助老師批改作業,幫助老師從繁重的機械工作中解放出來;通過相關應用產品為教師提供班內學生的學情報告,以及相匹配的教學資料,讓老師能夠更好地因材施教,提升教學效果。
大力智能團隊負責人陽陸育
另外針對家庭教育場景,此次發布的大力智能作業燈,也帶來了一些鮮活的例子。大力智能團隊負責人陽陸育表示,這款高標準的護眼燈同時還配備了AI攝像頭,藉助人工智慧及相關技術,可以通過智能指尖查詞、智能英語跟讀、智能計算題講解等諸多功能,幫助孩子解決作業方面的難題,未來大力教育還會陸續推出相關硬體產品。從軟硬體融合突破的角度來看,這款硬體產品作為一個學習輔導工具,同時也是對家庭教育場景的一種詮釋。
但是,這些「點」能否串起整體的「面」,能否從各個維度對大力教育強調的「系統工程」形成有機融合,仍是其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從懂懂以往對校園教育信息化領域的觀察來看,如果能夠切實把握住校園領導層、教師及學生(家長)群體的具體需求,通過自身的產品和服務將學校運轉、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家校溝通等全方面服務打通,並且有效地形成正循環(閉環),才有可能獲取更大的市場機會。
從目前來看,校園及家庭教育場景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切實了解不同群體的需求。大力教育的優勢是背後站著擁有海量流量以及數據資源的字節跳動,能夠為其提供堅實的支撐和助力;而在人工智慧、中臺技術方面擁有的能力,也將成為大力教育發力校內教育及家庭教育相關產品、服務的重要憑籍。
但是,C端市場與B端(學校、教育機構)市場的巨大差異,在於個人群體和組織群體需求不同,這背後的挑戰對於擅長C端市場的字節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尤其在校園場景下,教育產品及服務要解決部門內外、各層級間的信息流轉需求。校園教育軟體及服務的「痛點」是提升需求面的整體效率和效益,大力教育面對新進入的教學體系,的確需要花費更大力氣,才能將繁多複雜的需求點連接在一起,真正地形成需求面。
至於生態賦能,眾所周知教育市場的生態中,重要的參與者主要是相關教育培訓機構以及教育內容的創作者。面對上半年因疫情影響一片哀鴻的教育培訓機構,大力教育已經在關注並開始探索相關服務模式,不過目前尚未有具體的舉措出臺,「我們希望能夠服務所有的教育培訓機構,讓他們更好地生存,從而集中精力從容地去服務廣大學生。」陳林表示。
而對於教育內容生產者,大力教育已經推出了部分激勵舉措。如「學浪」項目,就是對眾多在抖音、頭條、西瓜裡面的獨立內容創新者,包括入駐的教師給予了一定扶持激勵,並予以更好的課堂體驗。「有一位很受歡迎的李永樂老師,他製作的科普視頻內容深入淺出,在抖音和西瓜上很受歡迎。同時,他還在今日頭條上開了一個付費專欄。其實我們有很多這樣的內容生產者,他們的內容是孩子們很好的課外讀物。我希望挖掘更多優質的教育內容創作者,讓他們的內容得到更好的分發,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服務用戶,也獲得更好的回報。「陳林舉例說道。
可以看到,對於「古老」的教育行業,新入局的大力教育有著自身獨特的思考和理解,但是面對後疫情時代教育行業面臨的政策面趨嚴、產業周期加長、資本市場冰火兩重天的複雜局面,「大力出奇蹟」的概率的確在不斷降低。未來考驗大力教育的,將是執行力和耐心。
實際上,我們從陳林隻言片語中,也看到了字節跳動(大力教育)做教育行業的兩個要點:組織文化和決心。
從以往張一鳴對於教育領域的一些發言裡,可以看到他對教育行業的態度,願意做、也願意付出和等待;從陳林流露的心緒裡,同樣可以看到這樣的心態。當多次問及「盈利願景和營收」話題時,陳林反覆強調,不預設盈利時間和目標。「我們做教育的優勢不是流量、產品和技術,而是戰略決心和組織文化。」
回看字節跳動過去四年來的歷程,從2016年開始關注教育行業,到2018年陸續投資若干教育創企,再到2019年的正式發力,並沒有顯現對功利的急迫和速求。或許正如陳林所述,「未來三年不考慮盈利,教育不是可以突進的賽道。」
【結束語】
如今大力教育的業務已經橫跨Pre-k,K12,成人教育等多年齡段,涵蓋多學科、多課程,軟硬體均有探索;產品包括清北網校、GOGOKID、瓜瓜龍啟蒙、開言英語、極課大數據、Ai學、教育硬體等。不過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教育市場,這個萬人團隊的「大教育」獨角獸未來的發展究竟會怎樣,仍是一個未知數。
我們先不做預判,畢竟大力教育很多工作仍處在摸索階段。當然,也不妨將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作為參照物。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