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嶽、天、權力崇拜,看中國高臺建築發展演變

2021-01-19 照見古今

中國高臺建築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高"一字,《說文解字》中認為,高是樓臺之形,從字形上看是符合高臺建築的形象的,可見在文字資料中高臺在此時期已有一定規模。

那麼到底何為高臺建築呢?所謂高臺建築,就是依附於高臺的建築組合體,如《阿房宮賦》中"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雄偉壯觀的阿房宮,就是典型的高臺建築。

這一具有藝術特色的建築形式是如何產生,其中又蘊含了哪些觀念意識和文化心理呢?

一、中國高臺建築的緣起與發展

高臺建築起源很早,是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中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夯築技術和牆體、柱基構造的發展是高臺建築產生的技術條件。將若干較小的建築物聚合在一個大的夯土臺上,可以建成形式多變的建築式樣。由於原始社會的穴居過於潮溼,長期居住很容易患風溼,疥蘚等疾病,因此最初高臺建築往往是為了達到防潮、避水、穩定等的實用性功能,在後來的發展演變中,逐漸融入了更多的思想觀念和美觀意識。

高臺建築在戰國到秦漢時期十分盛行,一直發展到明、清仍有所見。早期廣泛運用在宮室,別館中。《國語》中寫"高臺榭,美宮室,以鳴得意",這一時期,魏有文臺,楚有強臺,韓有鴻臺,此外章華之臺、路寢之臺,都很著名。而秦時阿房宮的華美龐大,更是將高臺建築推向了發展的頂峰。此時的臺氣勢宏偉,高大華麗,視野開闊,非常適合宮殿建築的需要,代表了當時生產力和物質文化的極大發展,也是統治階級炫耀財富地位的象徵。

秦漢時期是高臺建築發展的典範時期,自漢以後,隨著佛教的傳入和木頭架構技術的發展,高臺建築逐漸被佛教的塔和高樓取代,高臺建築風格也逐漸轉向體量較小而體形繁複,即使沒有高臺也能示出宮殿建築的威嚴與莊重,於是高臺之風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磚石臺階,高臺建築不再廣泛用於主要宮室,而是用於離宮別館乃至廟宇寺院等建築了。

隋唐以後,高臺建築越來越走向衰落。到了宋代,隨著生產力和商業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建築物越來越追求華美。臺階也追求高大,低矮的磚石臺階被取代,高臺建築愈發少見,只有在建築物的地基中得以窺見一二。

二、高臺建築作為我國古代文明階段的一種標誌,承擔著文化心理的需求

高臺建築在長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不朽地存在,當然不止因為它代表了統治階級的權力象徵。事實上,這一建築形式背後蘊藏的,是中國人的種種行為觀念和美好追求,具有極高的審美意蘊。

1、山嶽崇拜的體現 山嶽崇拜是自然崇拜觀念中的一種,由於山嶽雄偉高大,難以接近的神秘性,常被古人視為仙人居所,而高聳入雲的山峰又常被視為登上仙境的道路。世界各個文明上古時期都有對於山嶽的原始崇拜,中國古代先民也不例外。

在堯舜時期,正是因為舜在山林暴雨的考驗中不失方向,堯才選定了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可見作為首領,必須清楚地了解山川地理資源物產等。而後世帝王封泰山,祭五嶽等活動的舉行,也顯示了山嶽崇拜在中國的影響極為深遠。

而高臺建築正是古人模仿山嶽之形,顯示高大氣魄的一種崇拜物化。山嶽崇拜的觀念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不斷演變為實體被人們尊敬崇奉,高臺正是這種觀念發展階段的一部分,這一階段,高臺如山嶽一般,象徵著人間不可企及的權力力量。

《山海經》中"有軒轅之臺,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之臺",臺作為山嶽的象徵,神聖非凡,被視為神靈居所,就體現了先民對臺的畏懼。考古發現,中國古代幾座有名的城池都將高臺建在城外西北處,除了防禦功用外,也是對崑崙山崇拜的體現。如曹操在鄴城建造的象徵"海上三神山"的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

2、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

歷朝歷代,都不乏登高望遠的文人雅士,杜甫在夔州高臺上寫下"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千古絕句。

李白在金陵鳳凰臺上寫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的七言絕句。

杜甫重病纏身,得見高臺之景,大江遼闊,天地蒼茫,精神為之振奮。方有感慨命運多舛,世事艱難的雄渾氣魄。

李白向來愛寫窮山峻岭,美酒寶劍,少寫律詩,一登上高臺,卻也唱出歷史興衰,家國憂愁。此外還有諸如蘇軾《超然臺記》、《凌虛臺記》等等,似乎文人志士登上高臺,就能叩問天地宇宙,總會生出諸多感嘆——在茫茫洪荒天地之前,人是多麼渺小,仿佛一文不值。這種孤獨意識正是有思想的人登上高臺後感受到悲涼之意所產生的。

臺,也就成為了古人與天地溝通的媒介,古人敬畏天地,也渴望與天地交流對話,在高臺之上探尋對人與自然,人與時間的關係問題,這是具有哲學思考和人文精神的行為,體現了高臺建築背後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

《詩經·大雅·靈臺》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向巫,庶民自來。"

這是歌頌周文王修建靈臺,得到民眾的支持,很快建成。先民認為天地萬物皆充滿了"靈氣"——神靈之氣,那麼築靈臺就是謀求與神靈"對話"。將臺高高築起為了觀"雲物",而"雲物"即天上的具有靈氣之物;甚至以為在平地上築臺還不高,於是古人還將臺築於山上。先民們感覺自己在做一樁極為崇高的事情:築臺是為瞭望天,為了人與天的和諧對話。

3、祭天祭祖的權力崇拜觀

正是因為高臺承擔了諸如神靈崇拜和天人感應的功能,古代帝王將其與祖先崇拜結合起來,將高臺作為祭天祭祖的場所。在中國,祖先崇拜和人神信仰是神靈信仰的一大特點。帝王也想獲得這種"天命為王、受命於天"的無上權力。

上古時代人們往往認為人王只有登臺才能"薦之於天",擁有天之子治天下之大權。因此上古的臺為神權、王權的象徵。 而儒家文化也很重視祖先,宗法,祭祀祖先,祭祀先靈的觀念在我國至今延續。

三、高臺建築的實用功能與意義

高臺建築以土為基,在木架結構尚未發展完備的時期很好的滿足了層級結構和高大美觀的需求。將夯土臺築成階梯,形成了高大的、近似多層的建築,形成層層疊疊、巍峨壯麗的效果,讓民眾產生敬畏心理。

在注重信仰,崇拜神靈的時期,這一建築結構增加了王室的尊嚴。同時也是統治人民,展示權力的象徵。高臺建築似乎與天更近,也滿足了帝王的追求。在戰國秦漢時期,這種通過高臺建築炫耀實力,塑造身份,與平民百姓拉開距離的感覺形成了一種風尚,高臺建築的數量也在這一時期達到頂峰。

在實際用途方面,高臺建築易於防水,在人們掌握了燒烤防潮,加固技術的方法後,穴居和半穴居的居住方式顯然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由於潮溼帶來的一系列疾病在高臺建築面前迎刃而解。杜絕了潮溼,防水乾燥的高臺建築有利於通風,在衛生方面也具有穴居不可比擬的優越性,自然而然受到歡迎。

而在古代,高臺建築最重要的意義莫過於其防禦功能。登高眺遠,在高臺之上,敵人的一舉一動都一目了然。防守顯然更加方便。戰國時期,戰爭不斷,高臺建築的防禦性也是它被廣泛運用的原因之一。昔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雖然目的是為了博美人一笑,但是也可見城牆烽火臺全部點燃能引來臨近諸侯,可見在戰爭中,若高臺建築運用到位,也是國防利器。

此外,高臺建築也可以作為禮賢下士的場所。《戰國策》中記載的位於燕下都的"黃金臺"就是求相拜將之地,士人爭相前來,燕王秣馬厲兵,勵精圖治,又有人才輔佐,最終雄霸一方。

高臺建築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其豐富的內涵今天也在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要正視其歷史文化價值,汲取它豐富的意蘊內涵。

參考文獻:《古人的高臺行為與觀念》《高臺建築》

相關焦點

  • 中國神話|山神崇拜
    山神山神崇拜是一種原始自然崇拜。古人將山嶽人格化、神化並加以崇拜。最古老的山神就是山本身、山上的石頭、動物和植物等依附於山嶽生存的一切,都可能被視為山神。逐漸,每座山皆有神明掌管,神主宰吉兇、豐收、佑一方太平。這正是「山無大小,皆有神靈。」【1】地方山神實錄
  • 杜一力:山嶽旅遊產品下個10年該怎麼走?
    當下山嶽旅遊產品的提升都是在謹慎試驗。 居山遊山玩山看山,都在朝融入自然的生態旅遊方向做實驗。試驗的目標追求是「低度開發,高度體驗」。看星星,聽風聽雨看霧看太陽,(精緻部分也可以回到這個話題上)也只有朝這個方向探索不會栽跟頭。
  • 賞仇英《漢宮春曉圖》,看古代建築及人物服飾的演變過程
    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兩篇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424字,閱讀僅需3分鐘~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民族輪番統領中原大地,致多民族的傳統習俗與漢文化水乳交融。美術史的發展清晰的記載了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其中建築與服飾的傳承與變化對於鑑別古代繪畫的年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 中國歷史:圖騰的演變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國歷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宗教信仰,約與氏族公社同時發生。圖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著親屬或其他的特殊關係,此物即成為該氏族的圖騰—保護者和象徵等。
  • 論契丹神話傳說中的多圖騰崇拜與文化演變
    關鍵詞:契丹文學;神話傳說;圖騰崇拜;二元結構;中華文化認同  作者簡介:和談,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新疆大學新疆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宋遼金元文學;熱米拉·斯力木,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 毛澤東對「個人崇拜」的態度演變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毛澤東生前衛士長李銀橋在接受筆者採訪時,曾談到毛澤東對「個人崇拜」問題的態度,他說,主席聽大家喊「萬歲」,曾經喜歡,也曾經不喜歡;曾經聽慣了,也曾經聽煩了
  • 山嶽溪流組成的步道,美麗的湖畔,建築大樓令人流連忘返
    長春祠建築採唐代風格,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這道飛瀑在長春祠前分流入溪,這就是有名的「長春飛瀑」,配上古典高雅的祠堂建築,一幅如國畫般的山水庭園便呈現在你的眼前。砂卡當(神秘谷)位於太魯閣內,這裡的有壯麗的山嶽、清澈的溪流以及新鮮的空氣,再加上步道平坦易行,每逢假日總吸引許多人潮前來健行。
  • 古人為什麼喜歡寶劍,從劍、龍、蛇的陽性崇拜到權力地位的象徵
    中國古代社會,劍與龍常被認為是能相互轉化的。龍的原型是蛇,龍的圖騰來源於對蛇的生命活力的崇拜。另一方面,龍又是陽性生物的象徵,是雄性陽剛之氣的體現。因此,「蛇—龍—劍」是遠祖對雄性生命力的信仰和崇拜,體現著一種強悍雄武的民族特質。
  • 探索後疫情時代景區新發展 宇通客車第六屆山嶽類景區運營經驗交流...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19日訊 9月17日,宇通客車第六屆山嶽類景區運營經驗交流會在山東泰安泰山景區隆重舉辦,大會以「疫情防控常態化·景區運營新發展」為主題,行業專家、來自全國各大景區的運營單位代表等200餘人出席,大家深入交流,積極探討景區車輛運營新模式、新方法,為景區發展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內涵。
  • 中國民間傳統藝術,舞龍舞獅的淵源與演變
    舞獅和舞龍盛行於中國民間,南北各省都有,為源遠流長的群眾性風俗舞蹈。每逢新年或者迎神賽會,那威武的獅子或龍就會出場。中國各地民俗不同,有的地方喜歡舞獅,有的地方偏愛舞龍,也有的是兩者兼舞。獅子產於南美和非洲,並非中國原有,由此我們不難猜測,舞龍的歷史要早於舞獅。宋代詞人辛棄疾有詞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神話史:一文釐清麒麟的演變,為何它能成為吉祥的象徵?
    麒麟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瑞獸。在《禮記·禮運》中認為麟為四靈之一。中國的古老傳說中:天地新生之初,飛禽以鳳凰為首,走獸以麒麟為王,統治眾獸。這之後麒麟與孔子結緣,逐漸走向神壇。麒麟在人們心目中,從古代傳說到吉祥的象徵,這中間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 龍圖騰在中國文化的演變,最開始竟然是條蛇
    龍傳說漢族人祖先崇拜的圖騰是蛇,漢族人祖先在發展的過程中先後打敗了不同的部落,這些部落分別是鷹、牛、魚、狼等。漢族的原始部落把其他部落打敗,將這些部落圖騰的一部分加到了蛇的圖騰上,從而形成了現在的龍。龍那麼聞一多的說法是否正確呢?目前學界並沒有明確的定論,但是通過實物或許能夠加深人們對於中國龍的了解。
  • 鶴伴山景區,位於山東省鄒平縣南部山區,是山嶽型自然風景區
    是山嶽型自然風景區。鶴伴山所屬白雲山系,向有「泰山副嶽」之稱。鶴伴山風景區佔地7200公頃,森林覆蓋率近90%,共有五條旅遊線路,總長6000餘米。魏氏莊園位於山東省惠民縣魏集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與煙臺牟氏莊園、四川劉文彩莊園並稱為「中國三大莊園」,是國內現存唯一的城堡式莊園。魏氏家族是魯北地區著名的望族,有六代二十餘人曾在朝中做官,最高至正二品。
  • 王飛:摩羯紋飾在中國的演變
    摩羯在印度還常為西方守護神——水天所乘之獸。《聖無動尊安鎮家國等法》云:「西方作赤色旗,旗上畫水天,乘龜,右執蛇索,左手叉腰」;《瑜伽護摩儀軌》云:「西方水天住於水中,乘龜,淺綠色。右手執刀,左手執龍索,頭冠上有五龍。四天女持妙華」。 此上所說天神水天的坐騎都是龜。可以推斷出摩羯在印度的形象是接近龜形的。
  • 中式建築裡的五色倫理
    中式建築裡的色彩倫理《左傳》裡有「天有六氣,發有五色」之說,於是紅、黃、青(藍綠)、白、黑五色被定為正色。隨著歷代歷朝的色彩象徵意義或帝王喜好的變更,五正色在各朝代也各有偏重。如秦朝繼承了戰國時的禮儀,但崇尚黑色,認為黑色象徵「神秘肅穆」。
  • 中國建築發布首份斯裡蘭卡國別可持續發展報告
    9月10日,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築服務斯裡蘭卡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儀式科倫坡會場。(唐璐 攝)  新華網科倫坡9月11日電(記者 唐璐)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建築」)「建證幸福」雲開放活動暨《中國建築服務斯裡蘭卡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儀式10日在北京和科倫坡同步在線舉行。  斯裡蘭卡鐵路局局長費爾南多、中國駐斯使館商務參贊楊作源,中國建築海外部總經理兼中建國際董事長高波等在儀式上分別通過視頻致辭。
  • 勸酒的本質:從本土社會行動看中國人的「服從性」
    人群中,有多少個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靜時,我們還敢不敢在鏡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權力,依然是一個問題。個人崇拜減少了,可對權力的崇拜,卻似乎變本加厲。不知是從哪一天開始,上下級之間充滿了太多要運用智慧和心智的相處。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導面前,下屬變得唯唯諾諾,絕對沒有主見?
  • 2020年版中國建築裝飾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四、中國房地產商品房建築面積    五、中國房地產商品房銷售狀況分析第三章 2020年中國建築裝飾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第一節 中國建築裝飾行業發展概述    一、中國建築裝飾行業發展歷程    二、中國建築裝飾行業經營模式    三、中國建築裝飾行業特性分析    四、中國建築裝飾行業現存問題
  • 為啥有的滾籠鳥不打高臺 而有的高臺隔絲畫眉鳥卻又不打滾籠?
    比如有的「脾氣」畫眉,它就不打高臺攻籠,臺下打的窩暄暄,馬上提上高臺它就落性,還要打落聲!這就是脾氣畫眉的缺陷。另外,有的山剝,雖然還在小野,但是本身性口好,底下打滾籠抽門見鳥就上,相互纏抱不可開交,但是一到高臺上,臺下四周黑壓壓都是人,鳥一見底下無數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且中間還有一個攻籠相隔,它立馬驚懼,因此「茬人」不進攻籠打鬥。
  • 中國古代建築的精美:山體與寺廟結下之緣,寺廟為什麼都建在山上
    在中國古代的建築中,你會想到哪一種?皇家園林?還是江南古村落?又或者是四合院?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建築。古村落的古樸自然美,皇家園林的輝煌與經典,都展示出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建築的追求也不同。在眾多建築中,木質結構建築已經成為中國建築的代表。不管是國外的建築,還是國內的建築,都有各自的特點,與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