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臺建築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高"一字,《說文解字》中認為,高是樓臺之形,從字形上看是符合高臺建築的形象的,可見在文字資料中高臺在此時期已有一定規模。
那麼到底何為高臺建築呢?所謂高臺建築,就是依附於高臺的建築組合體,如《阿房宮賦》中"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雄偉壯觀的阿房宮,就是典型的高臺建築。
這一具有藝術特色的建築形式是如何產生,其中又蘊含了哪些觀念意識和文化心理呢?
一、中國高臺建築的緣起與發展
高臺建築起源很早,是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中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夯築技術和牆體、柱基構造的發展是高臺建築產生的技術條件。將若干較小的建築物聚合在一個大的夯土臺上,可以建成形式多變的建築式樣。由於原始社會的穴居過於潮溼,長期居住很容易患風溼,疥蘚等疾病,因此最初高臺建築往往是為了達到防潮、避水、穩定等的實用性功能,在後來的發展演變中,逐漸融入了更多的思想觀念和美觀意識。
高臺建築在戰國到秦漢時期十分盛行,一直發展到明、清仍有所見。早期廣泛運用在宮室,別館中。《國語》中寫"高臺榭,美宮室,以鳴得意",這一時期,魏有文臺,楚有強臺,韓有鴻臺,此外章華之臺、路寢之臺,都很著名。而秦時阿房宮的華美龐大,更是將高臺建築推向了發展的頂峰。此時的臺氣勢宏偉,高大華麗,視野開闊,非常適合宮殿建築的需要,代表了當時生產力和物質文化的極大發展,也是統治階級炫耀財富地位的象徵。
秦漢時期是高臺建築發展的典範時期,自漢以後,隨著佛教的傳入和木頭架構技術的發展,高臺建築逐漸被佛教的塔和高樓取代,高臺建築風格也逐漸轉向體量較小而體形繁複,即使沒有高臺也能示出宮殿建築的威嚴與莊重,於是高臺之風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磚石臺階,高臺建築不再廣泛用於主要宮室,而是用於離宮別館乃至廟宇寺院等建築了。
隋唐以後,高臺建築越來越走向衰落。到了宋代,隨著生產力和商業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建築物越來越追求華美。臺階也追求高大,低矮的磚石臺階被取代,高臺建築愈發少見,只有在建築物的地基中得以窺見一二。
二、高臺建築作為我國古代文明階段的一種標誌,承擔著文化心理的需求
高臺建築在長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不朽地存在,當然不止因為它代表了統治階級的權力象徵。事實上,這一建築形式背後蘊藏的,是中國人的種種行為觀念和美好追求,具有極高的審美意蘊。
1、山嶽崇拜的體現 山嶽崇拜是自然崇拜觀念中的一種,由於山嶽雄偉高大,難以接近的神秘性,常被古人視為仙人居所,而高聳入雲的山峰又常被視為登上仙境的道路。世界各個文明上古時期都有對於山嶽的原始崇拜,中國古代先民也不例外。
在堯舜時期,正是因為舜在山林暴雨的考驗中不失方向,堯才選定了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可見作為首領,必須清楚地了解山川地理資源物產等。而後世帝王封泰山,祭五嶽等活動的舉行,也顯示了山嶽崇拜在中國的影響極為深遠。
而高臺建築正是古人模仿山嶽之形,顯示高大氣魄的一種崇拜物化。山嶽崇拜的觀念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不斷演變為實體被人們尊敬崇奉,高臺正是這種觀念發展階段的一部分,這一階段,高臺如山嶽一般,象徵著人間不可企及的權力力量。
《山海經》中"有軒轅之臺,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之臺",臺作為山嶽的象徵,神聖非凡,被視為神靈居所,就體現了先民對臺的畏懼。考古發現,中國古代幾座有名的城池都將高臺建在城外西北處,除了防禦功用外,也是對崑崙山崇拜的體現。如曹操在鄴城建造的象徵"海上三神山"的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
2、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
歷朝歷代,都不乏登高望遠的文人雅士,杜甫在夔州高臺上寫下"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千古絕句。
李白在金陵鳳凰臺上寫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的七言絕句。
杜甫重病纏身,得見高臺之景,大江遼闊,天地蒼茫,精神為之振奮。方有感慨命運多舛,世事艱難的雄渾氣魄。
李白向來愛寫窮山峻岭,美酒寶劍,少寫律詩,一登上高臺,卻也唱出歷史興衰,家國憂愁。此外還有諸如蘇軾《超然臺記》、《凌虛臺記》等等,似乎文人志士登上高臺,就能叩問天地宇宙,總會生出諸多感嘆——在茫茫洪荒天地之前,人是多麼渺小,仿佛一文不值。這種孤獨意識正是有思想的人登上高臺後感受到悲涼之意所產生的。
臺,也就成為了古人與天地溝通的媒介,古人敬畏天地,也渴望與天地交流對話,在高臺之上探尋對人與自然,人與時間的關係問題,這是具有哲學思考和人文精神的行為,體現了高臺建築背後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
《詩經·大雅·靈臺》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向巫,庶民自來。"
這是歌頌周文王修建靈臺,得到民眾的支持,很快建成。先民認為天地萬物皆充滿了"靈氣"——神靈之氣,那麼築靈臺就是謀求與神靈"對話"。將臺高高築起為了觀"雲物",而"雲物"即天上的具有靈氣之物;甚至以為在平地上築臺還不高,於是古人還將臺築於山上。先民們感覺自己在做一樁極為崇高的事情:築臺是為瞭望天,為了人與天的和諧對話。
3、祭天祭祖的權力崇拜觀
正是因為高臺承擔了諸如神靈崇拜和天人感應的功能,古代帝王將其與祖先崇拜結合起來,將高臺作為祭天祭祖的場所。在中國,祖先崇拜和人神信仰是神靈信仰的一大特點。帝王也想獲得這種"天命為王、受命於天"的無上權力。
上古時代人們往往認為人王只有登臺才能"薦之於天",擁有天之子治天下之大權。因此上古的臺為神權、王權的象徵。 而儒家文化也很重視祖先,宗法,祭祀祖先,祭祀先靈的觀念在我國至今延續。
三、高臺建築的實用功能與意義
高臺建築以土為基,在木架結構尚未發展完備的時期很好的滿足了層級結構和高大美觀的需求。將夯土臺築成階梯,形成了高大的、近似多層的建築,形成層層疊疊、巍峨壯麗的效果,讓民眾產生敬畏心理。
在注重信仰,崇拜神靈的時期,這一建築結構增加了王室的尊嚴。同時也是統治人民,展示權力的象徵。高臺建築似乎與天更近,也滿足了帝王的追求。在戰國秦漢時期,這種通過高臺建築炫耀實力,塑造身份,與平民百姓拉開距離的感覺形成了一種風尚,高臺建築的數量也在這一時期達到頂峰。
在實際用途方面,高臺建築易於防水,在人們掌握了燒烤防潮,加固技術的方法後,穴居和半穴居的居住方式顯然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由於潮溼帶來的一系列疾病在高臺建築面前迎刃而解。杜絕了潮溼,防水乾燥的高臺建築有利於通風,在衛生方面也具有穴居不可比擬的優越性,自然而然受到歡迎。
而在古代,高臺建築最重要的意義莫過於其防禦功能。登高眺遠,在高臺之上,敵人的一舉一動都一目了然。防守顯然更加方便。戰國時期,戰爭不斷,高臺建築的防禦性也是它被廣泛運用的原因之一。昔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雖然目的是為了博美人一笑,但是也可見城牆烽火臺全部點燃能引來臨近諸侯,可見在戰爭中,若高臺建築運用到位,也是國防利器。
此外,高臺建築也可以作為禮賢下士的場所。《戰國策》中記載的位於燕下都的"黃金臺"就是求相拜將之地,士人爭相前來,燕王秣馬厲兵,勵精圖治,又有人才輔佐,最終雄霸一方。
高臺建築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其豐富的內涵今天也在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要正視其歷史文化價值,汲取它豐富的意蘊內涵。
參考文獻:《古人的高臺行為與觀念》《高臺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