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摩羯與摩羯紋
(一)神獸「摩羯」
摩羯,亦稱「摩伽羅」,為梵語譯音。在印度神話中,其形象為一種獸頭、長鼻、利齒、魚身魚尾的動物,被認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有著翻江倒海的神力。據佛家載記:摩羯,是一種「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的海中巨鱉魚,有「魚中王」之說。它的「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可「吞陷一切」,「能避一切惡毒」。
摩羯在印度還常為西方守護神——水天所乘之獸。《聖無動尊安鎮家國等法》云:「西方作赤色旗,旗上畫水天,乘龜,右執蛇索,左手叉腰」;《瑜伽護摩儀軌》云:「西方水天住於水中,乘龜,淺綠色。右手執刀,左手執龍索,頭冠上有五龍。四天女持妙華」。
此上所說天神水天的坐騎都是龜。可以推斷出摩羯在印度的形象是接近龜形的。在印度,摩羯還有一種形象或源於鯨魚,或源於鱷魚。其性惡,能損壞船隻、加害於人。但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釋迦摩尼佛法無邊,他引導摩羯棄惡從善,自然摩羯也就成了佛教的神物。成書於南北朝東魏時期的《洛陽迦藍記》就有「如來作摩羯大魚,從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濟人」的記載。
我國關於摩羯最早的文獻記載一般都出自由外國僧侶所翻譯的佛經裡。如僧伽提婆(前秦北印度名僧,久居長安)所譯的《中阿含經》說,「彼在海中為摩羯魚王破壞其船……」。還有,後秦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所譯的《大智度論》第七:「是摩伽羅魚王開口,一是實日,兩日是魚眼,白山是魚齒,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此中的摩伽羅魚王即是摩羯。
此外,《慧琳音義》卷四十云:「摩羯者,梵語也。海中大魚,吞唾一切。」;《翻譯·名集鬼神第二十九》梵語第二中說:「摩羯,雄曰鯨,雌曰鮑,大者長十餘裡……先世受過五戒。」
洛神賦圖局部
(二)外來紋飾——「摩羯紋」
一般認為,摩羯紋是於公元4世紀末隨佛教的東進而傳入中國的,曹植的《洛神賦》一文中載有,「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
句中的「文魚」在《山海經·西山經》中的解釋是,「秦器之山,濩水出焉,……是多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
長有雙翅的鯉魚,可知這正是魏晉時摩羯魚的造型。而此後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根據《洛神賦》所作的傳世名畫《洛神賦圖》中對「摩羯」的形象更是有具體直觀的呈現。
畫中有許多珍奇異獸,畫中洛神乘著船在洛河上行進,有龍和麒麟中國傳統瑞獸。畫面左下角,有兩隻怪獸,獸首魚身,但從它捲曲的鼻子來看,應屬於摩羯。
在北魏的石窟中也有發現有摩羯紋飾。北周莫高窟296窟的西王母(帝釋天妃),圖中有卷鼻巨齒,雙翅魚尾的魚形摩羯。後來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和此後的遼代,摩羯融入龍首的特徵,摩羯紋飾的應用更為普遍。作為裝飾題材摩羯在石槨、金銀器、陶瓷器上都有表現,遼三彩陶器中還有摩羯形壺。
宋代瓷器上的摩羯紋有作主題紋飾出現的,也有作輔助紋飾,與水波、蓮荷、荷葉等組成帶狀紋,以襯託嬰戲主題紋飾。且多見於耀州窯瓷器。其往往裝飾在青瓷碗的內壁,頭上長角,長鼻上卷,魚體魚尾的魚形摩羯;或在碗心的蓮池中盤旋,或在碗壁的碧波中對遊。
此外,在阿富汗的伯格拉姆遺址出土的貴霜王朝時代的遺物和中亞塔吉克斯坦撒馬爾罕的片治肯特粟特人遺址中也有摩羯紋樣,所以摩羯紋也有可能是從中亞經由新疆間接傳入中國的。
安伽墓石圍屏上雕刻的摩羯頭部裝飾
二、摩羯紋器物的考古發現
摩羯紋器物的重要考古發現主要集中在建國之後。1964年10月,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掘鹹陽市三原縣隋李和墓葬。此墓最重要發現就是墓誌和石棺槨,其中在石槨蓋左幫頂沿邊線刻飾有摩羯紋。其形態為張口露出利齒,長鼻上卷,魚身。李和死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故該墓屬於隋朝早期墓葬。
2000年考古發掘的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大明宮鄉的安伽墓,系北周時期粟特人墓葬,石圍屏上雕刻有摩羯圖案,為我國目前最早的摩羯紋飾實物。
李和石槨上的摩羯紋
對於摩羯紋器物或摩羯形器物的考古發現主要集中在唐代和遼代。1970年10月在西安城南何家村,唐長安城興化坊所在地發現的何家村窖藏經專家推斷,是唐代無疑。窖藏中出土了很多金銀器和玉器,應是貴族所埋。該窖藏出土的摩羯紋弧腹銀碗是研究盛唐時期摩羯紋紋飾特點的最好器物。
1976年月,在昭烏達盟喀喇泌旗出土了一批唐中期宣州貢器,其中有一件六曲鎏金銀盤,此盤高2釐米、直徑47.8釐米。圓形,周沿呈六瓣葵形。沿寬7.4釐米,在六隻葵瓣上各鏨花卉圖案一朵,花卉內容有兩組,相間排列。盤心凸鏨雙摩羯圖案。
雙摩羯相向迴泳,鰭尾具備;龍首,雙睛圓凸,上唇翹卷,利牙捲舌,面相兇狠,渾身鱗甲整刻細密,刻工精細。在雙摩羯之間置一火焰寶珠,珠正位於全盤正中心處。全盤所鏨的各組花紋圖案上,均鎏金,銀地金花,顯得格外漂亮。
昭烏達盟喀喇泌旗出土鎏金銀盤
2004年12月,福建廈門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對廈門市區的陳元通夫人汪氏墓進行了考古挖掘。此墓是屬於中唐時期的墓葬,出土了銀碗、銀蓋、銀筷和銀頭飾等大量銀器。
其中的鎏金摩羯紋多曲銀碗,是唐代典型的金銀器。此銀碗口徑17.2釐米,足徑10.8釐米,高8.7釐米,為五瓣葵花形。敞口,弧壁,深腹,腹部有五道等距離的凸稜,外底焊接圈足,足端外撇,碗內壁共有四層主要紋飾,碗底主體圖案以鏨刻的水波禍紋為地,其間飾以捶揲凸起的摩羯戲雙珠圖案。
兩條首尾相銜呈逆時針方向遊動的摩羯魚,長鼻內卷,張口露齒,呈兇猛狀,其間又以捶揲凸起的兩組如意雲紋相隔。這件銀碗最大的特色,就是運用了摩羯紋作為其主要裝飾。
汪氏墓出土鎏金摩羯紋多曲銀碗
1982年初,江蘇省鎮江市丁卯橋發現一處唐代銀器窖藏,該窖藏出土銀器共計950餘件,有酒甕、盆、鎏金酒令籌、託、碗、盒、鐵等器物。其中一件鎏金摩羯紋銀盆形體較大,敞口,腹部五曲,平底。
丁卯橋出土鎏金摩羯紋銀盆局部
底面水波紋地,鏨刻一對翅尾展翅、睜目張口的摩羯,其嘴前各有一顆火焰珠,間以蓮花、荷葉和七條遊魚;底腹及腹沿之間,隔以破式草葉紋帶與卷草紋帶,腹內一周五曲區間內刻五對珍禽,襯以渦輪狀卷草紋和魚子紋,沿面刻瑞獸五隻,間以石榴花及魚子紋。
陝西西安太乙路出土摩羯紋四曲金長杯
此外,唐五代時期比較重要的考古發現還有:1983年在陝西西安太乙路出土的摩羯紋四曲金長杯,1986年在陝西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遺址出土的鎏金摩羯紋雷鈕三足架鹽臺和浙江餘姚市越東青瓷博物館收藏的五代時期越密生產的摩羯紋秘色瓷粉盒。
法門寺遺址出土鎏金摩羯紋雷鈕三足架鹽臺
越東青瓷博物館收藏摩羯紋秘色瓷粉盒
1971年,當時的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隊在遼寧省北票縣北四家子村發現了一座遼代磚室墓,定名為北票水泉一號遼墓,該墓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瓷器。
其中的一件耀州窯青瓷飛魚形水孟,造型設計成龍魚形,胎質潔白細膩,釉色晶瑩,刻劃細緻,栩栩如生。此外,還出土有鎏金雲水雙龍魚紋銀飾板和魚龍形石墜兒,造型生動,雕刻細緻。
北票水泉一號遼墓出土耀州窯青瓷飛魚形水孟
1987年,內蒙古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墓女主人陳國公主是遼景宗第二子秦晉國王耶律隆慶與正妃蕭氏之女,作為皇子嫡生之女,被封為太平公主,晉封為越國公主,追封為陳國公主,墓男主人駙馬蕭紹矩,其祖父蕭思溫乃四朝元老,身居要職,其姑母蕭太后總攬朝政,顯赫至極。
其墓葬精品無數,墓中出土了摩羯銜珠形玉墜,青白色,龍首魚身,頭生獨角,嘴銜蟲珠,背生雙翅,意欲展翅,是研究代玉器紋飾造型最為珍貴、最具參考價值的文物資料。
遼陳國公主墓出土摩羯銜珠形玉墜
1992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赤峰阿旗文物部門對遼代貴族墓葬耶律羽之墓進行了考古發掘,耶律羽之下葬於遼會同四年,屬於遼早期墓葬。墓主人耶律羽之是耶律阿保機的堂弟,曾輔佐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王朝,是位身份顯赫的契丹宰相。
耶律羽之墓出土摩羯紋金耳墜
該墓出土了數百件隨葬品,金銀器所佔數量及品種都是空前的,這不僅對目前鳳毛麟角的初金銀器是極大的豐富,其中的摩羯紋金耳墜和摩羯紋金花銀碗更是造型獨特、優美。
耶律羽之墓出土摩羯紋金花銀碗
2003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所所發掘的吐爾基山遼墓,是繼陳國公主墓、耶律羽之墓以後又一次重大契丹考古發現。年代屬於遼代早期,墓主人是契丹貴族,該墓出土有金花菱形摩羯紋銀盤、金花摩羯紋銀盆和摩羯形金耳墜。
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金花菱形摩羯紋銀盤
吐爾基山遼墓出土摩羯形金耳墜
1983年7月,通遼市科左中旗康鄉核心窩遼墓出土摩羯形三彩陶壺,此壺是盛水、酒、奶等液體的容器。整體造型為蓮花託起一個展翅跳躍的摩羯,壺與摩羯融為一體,巧若天成。
摩羯口裡含著一圓珠,珠孔為流,獸角後有注水口,翼和尾之間以梁相連為執手,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為遼三彩中罕見的精品。
科左中旗康鄉核心窩遼墓出土摩羯形三彩陶壺
此外,在遼寧省建平縣硃碌科村遼墓,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架馬吐鄉小努木村遼墓,遼寧省阜新市彰武千德木遼墓,都出土有摩羯魚形金耳飾。
在河北省凌源市八串鋪村下嘛溝墓出土有摩羯紋五曲銀碗。內蒙古赤峰市克拉沁旗錦山出土一件摩羯形鎏金鏨花提梁銀壺。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代欽塔拉遼墓出土了一批絲織品,包括一頂遼代緙絲荷花摩羯紋棉帽,其上邊繡有摩羯。
克拉沁旗錦山出土摩羯形鎏金鏨花提梁銀壺
此外,除了金銀器、陶瓷器上的摩羯紋,在一些墓葬、石窟和壁畫墓中都有發現摩羯紋。如重慶市南川區來遊關宋代墓葬2號墓北壁的青龍及摩羯圖案。
來遊關宋代墓葬的摩羯圖案
三、摩羯及摩羯紋飾在中國的演變
本文主要是按照摩羯古印度說來敘述論證,所以如果想要研究中國的摩羯或者摩羯紋飾,那麼首先就得聯想到佛教的傳入。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原地區,在洛陽修建了白馬寺。而被佛陀所制服收編後的摩羯,也隨著佛教順理成章地直入中國腹地。
1、東晉到唐——傳入期
摩羯最早出現在從兩晉時期的佛教文獻中,關於摩羯的形象特點總結如下:摩羯身體巨大,雙眼如日,牙齒似山,性惡,毀壞船隻,加害於人。其形狀為「長鼻上卷,鼻下兩卷鬚,口大張,獠牙外露,長舌,眼圓睜,眼厚,螺旋羊角繞一小牛耳,頭頂至頸整粗狀鬃毛,魚身魚尾。」
當摩羯造像剛傳入中國之時,它的形象和印度摩羯的形象保持一致性,呈現出兇狠、威猛、猙獰嚇人的造型特徵。當然隨佛教傳人中國的深入後,摩羯文化的內涵也發生了變異,即從印度民間傳說中恐懼的怪獸,變成中國化的鎮邪、祈福的瑞獸。摩羯形象的最早出現是在繪畫作品中,即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2000年發掘的安伽墓,系北周時期粟特人墓葬,石圍屏上雕刻的摩羯圖案,為我國目前最早的摩羯紋飾實物。隋開皇二年十二月下葬的李和墓石槨蓋頂沿邊刻飾有怪獸頭。這兩件石刻摩羯都是只有頭部,對比上述兩件早期摩羯紋實物,不難發現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張口露出利齒,長鼻上卷,怒目圓睜。
美國內爾森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唐代鎏金銀碗
2、隋唐時期——融合高潮期(與中國「龍文化」與「魚文化」融合)
從隋唐時期開始,摩羯的造像融入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代表性圖騰的龍和魚的特徵,逐漸被人們添加上了魚的雙鰭造型以及龍的龍角造型。通過對已經出土的含有摩羯紋的隋唐文物的觀察,我們很容易發現摩羯紋在這一時期的演變規律。
如美國內爾森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一件唐代鎏金銀碗,屬於盛唐時期,其內底鏨刻摩羯紋,長鼻上伸,鼻孔側後有卷鬚兩根,口大張,獠牙外露,長舌上卷,眼圓睜,眼後一螺旋狀羊角繞一較小的牛耳,頭頂至頸豎立蝟鬃。其獠牙、長鼻、羊角及張口欲吞的形態均是印度摩羯紋常見的特徵。
而後摩羯的中國化傾向日漸明顯。如遼寧昭盟喀喇沁旗(今屬內蒙古赤峰市)發掘出土的唐中期鎏金銀盤,盤中心一對摩羯同向回遊欲吞食中心的一粒火焰珠,摩羯形象與印度摩羯近似,而身體卻似鯉魚搖頭側身擺尾,魚鰭扇開活靈活現,體現了中國化的傾向。
除此之外,唐朝早期的摩羯和印度及中亞地區的摩羯一樣沒有翅膀,從唐代中期開始,金銀器上才出現了有翅膀的摩羯紋飾及摩羯造像,例如:在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太乙路所出土的摩羯紋四曲金長杯、江蘇省鎮江市丹徒丁卯橋所出鎏金銀盤上的摩羯紋也出現了翅膀。
此外,這時摩羯的頭頂上開始出現分叉角,可以說此時摩羯的形象與早期傳入我國的摩羯造型相比更為豐滿。這種長出龍角、魚身、雙鰭翅的摩羯造像已經被中國文化整合,並被中華民族重新理解,並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摩羯中國化的基本形象在唐朝時期已經基本形成。
中國人對於「龍」和「魚」有著特殊的崇拜情結。由於中國「魚文化」中「多子多福」,「鯉魚跳過龍門可成龍」觀念以及對龍的崇拜。使得這種龍首魚身造型的摩羯造像,在唐代備受推崇。
莫高窟第61窟甬道裡的壁畫
3、遼宋時期——發展期(中國化摩羯完全代替印度摩羯)
從遼代開始,摩羯的翅與鰭變得小而貼身,整體造型與現實魚類更為接近。在這一時期,摩羯開始以實物造型的方式出現,這點可以從出去器物來一窺究竟。
比如在內蒙古赤峰出土的遼三彩壺,哲裡木盟庫倫旗五號墓出土的白釉摩羯形水盂。又如故宮博物院保存的遼代鎏金摩羯紋銅帶具等等都具有很顯著的摩羯形象。此外,摩羯形金耳墜在許多遼代貴族墓中均有出土,均為圓雕式,裝飾手法採用鏤空、鑲嵌、模壓、鏨刻等多種工藝。
摩羯紋發展到南宋時期,「去本源化」的程度越加的顯著,頭部已無印度摩羯那長鼻上卷,鼻下兩卷鬚,口大張,獠牙外露,長舌的特點。這一時期中國化的魚形摩羯形象在瓷器中應用廣泛:
有作為主題紋飾出現的;也有作輔助紋飾,與水波、蓮荷、荷葉等組成帶狀紋,襯託幼童嬉戲主題紋飾等形式。相對於其他窯系,耀州窯中以摩羯紋為裝飾紋樣的器物比較多見,往往裝飾在青瓷碗的內壁,頭上長角,長鼻上卷。
摩羯紋發展到金朝,明顯受漢文化影響較多。金代銅鏡中以摩羯紋為裝飾題材的很多見,在金鏡中,中國式魚龍長著臃腫的身體,身上長有強有力的翅膀,一般與海水紋相結合。這時期,虛構的摩羯紋飾,推陳出新,變得更加流行。佛教文化對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影響深遠,這可以從金代摩羯紋的變化和運用中「窺見一斑」。
西夏時期,大概是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摩羯造型與印度、中亞地區的摩羯像頭部還非常接近,但是鼻子的長度有所縮短,頭部隱約能看到中原龍的形態,身體部分仍保留魚身的形態。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第61窟彩繪壁畫,年代大約屬西夏時期,彩繪中的摩羯長著像龍一樣的大長頭、尖耳、魚身,胸鰭寬大像翅膀一樣,有尾。
另外,在同一時期的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壁畫中,也有用作裝飾的佛教神獸的摩羯魚的形象出現。
正是由於中國文化觀念對於印度原始摩羯形象的演繹,宋以後,「魚龍合體的中國版摩羯形象與原生的印度版怪獸摩羯形象己經逐漸完成了更替。」此外,摩羯原本與龍無關,但是傳入中國後,其形象逐漸「龍」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均有魚龍形佩飾,一般用白玉或者青玉雕成,玉質上乘,雕刻細緻,摩羯形象惟妙惟肖。
莫高窟第61窟甬道裡的壁畫 局部細節
4、明清時期——沒落期
明清兩朝,摩羯造像與摩羯紋飾都已很少見到。從現藏於首都博物館的幾件明清時期的飾有摩羯紋的器物來看,其形象的變化使之與印度原生摩羯形象的差距已經特別明顯了。雖然還保存著「龍首、魚身、雙翼模式」的摩羯基本造型形象,但是與歷史上的摩羯已相去甚遠了。
在宋代的許多梅瓶上,飾有「魚龍」紋飾,在明代發展變化成一種叫做「應龍」的形象。該造型是當時最具明代特色的海獸造型。明代應龍的突出特徵與前代摩羯相比,就是擁有強壯的前肢,故其造型其實就是唐遼佛教中摩羯形象的異化。至清代,摩羯造像漸趨消亡,典籍文獻中對摩羯也甚少記載了。
綜上所述,對摩羯紋樣的研究不單單是一種純藝術裝飾紋樣的研究,更多是對宗教影響下的裝飾紋樣與紋樣背後的時代特徵的研究。這種特徵是古代中國特別是處於佛學文化鼎盛時期的唐遼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徵的體現,體現了從吸收、結合到創新的過程。
文章出處:王飛《摩羯紋飾的中國化進程及演變規律——以考古發現之文物為例》
來源:大眾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