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成年人的堅強外殼,擁抱你內心的小孩,以愛療愈你的恐懼

2021-01-09 絮語天天

文/絮語天天

當你還是個孩子時,在你眼中的世界,是和善而友好的。

但當你成年以後,會面對越來越多,來自外界的質疑和否定。

面對那些冷眼和嘲笑,你會不會感到痛苦和無助?

01

被你遺忘的小孩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你每天的生活都是忙碌的。

早上,你6點就要起床,頂著凌冽的寒風,瑟瑟發抖的快步衝向地鐵站,只為了趕上那班早一點的車。

晚上,你拖著疲憊的身體,隨著地鐵搖晃的節奏昏昏欲睡,回到家剛做完飯,又接到上司的電話。

你顧不上吃飯,急急忙忙地完成剛才上司交辦的工作,為明天那場重要談判準備一個合理的方案。

夜已深了,當你好不容易忙完這一切,餓著肚子卻沒了胃口,揉揉酸痛的腰,窩在沙發上發呆。

第二天,你熬夜加班準備的資料,卻被上司毫不留情地扔在地上,他對著你大聲咆哮,你絞盡腦汁的方案被批評得一文不值。

你垂著頭,默默撿起資料走回座位,背後卻傳來同事的竊竊私語,還有毫不掩飾地輕笑聲。

面對這些傷害,你感覺到深深的恐懼:為什麼你什麼都做不好?為什麼他們都討厭你?

你不禁回想起從小到大,那些否定自己的聲音。

"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做,你那腦瓜就是個擺設!"

"隔壁小雲這次又考了滿分,你才考80分,同一個老師教的,你們咋就差那麼多!"

"不認真學習,畫什麼畫,你有那天賦嗎?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

此刻無助的你,與兒時那個被苛責的小小影子,重合在了一起。

你感覺自己一無是處,生無可戀,陷入焦慮和抑鬱的漩渦。

生存的艱難,讓你害怕面對自己的恐懼,也不敢承認自己的脆弱。

你勉強維持著表面的堅強理智,遺忘了隱藏在身體內那個無助的小孩。

深陷這樣的困境,你該如何自救?

02

找出隱藏的小孩

要走出困境,你必須先找出那個隱藏在你心中的小孩。

動畫師漢娜·格蕾絲,製作了一部6分鐘的治癒短片《倖存者》,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孤僻的女孩,找尋自我的故事。

她希望通過這部短片,讓內心孤獨的人都能得到溫暖,讓更多面對質疑和否定的人,能以積極的方式振作起來。

短片以女孩的夢拉開序幕。

這個18歲的女孩,看起來很不自信,完全沒有青春期的熱情和活力。

當天是她的生日,她卻覺得是在浪費著時間。

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打開社交圈,刷著別人的動態,看到別人玩得很開心,不自覺地開始落淚。

她默默地自言自語:"你不值得他們花時間,沒人在意的,你沒有朋友,他們不會想到你,他們恨你。"

面對別人的優秀,她開始自我否定:"她比你好看,你永遠都不會那麼棒。你為什麼不那樣有趣?不要抱希望。"

哪怕她付出再多努力,還是得不到別人的肯定:"你做的不夠,你沒有準備好,沒人在意你。"

故事的轉折,是當她看到一張自己小時候的照片。

照片中的小女孩眉開眼笑,和現在愁眉苦臉的自己,形成鮮明對比。

正當她感慨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穿越了時空,與那個小女孩相遇了。

小女孩本來很開心的在畫畫,卻被一句"你沒有天賦"所打擊,她給朋友看自己的畫,朋友卻說她傻,還欺負她。

她悶悶不樂地去蕩鞦韆,又聽到同學悄悄說她醜。

一句句冷言冷語,如同一條條捆綁人的枷鎖,緊緊束縛著她。

她慢慢變得孤獨、敏感,越來越害怕跟人相處,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飽受焦慮和抑鬱的困擾。

她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被滿身的枷鎖,拖進了黑暗的漩渦。

03

與那個小孩為友

短片中女孩的經歷,讓我們很多人感同身受。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小孩,她為我們承擔著恐懼,隱藏著傷痕。

我們又該如何拯救這個恐懼的小孩呢?

美國作家克裡希那南達和妻子阿曼娜,共同寫了本名為《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以愛療愈內在恐懼》的書,從心理學的角度,為我們指出了方法。

書中講述了一種全新的療愈模式。

療愈的本質,是允許自己去面對每個片刻的發生,用愛的溫柔去感知、親近自己的傷痛與防禦機制,體驗自己的恐懼和痛苦,並接納他們。

而恐懼,則是功能失調、偏見、防禦、暴力以及讓人崩潰的根源。恢復真我之旅,就從探索自己的恐懼開始。

這些恐懼的起源,包括過去的生活,家族傳承的文化,成長中所受到的驚嚇,或者我們深層的生存需求和認同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小孩,並且深深地被他影響著。

很多時候,這些恐懼都被我們用各種方式隱藏在心裡,不願意讓它們體現出來。

所以,當恐懼來臨時,我們必須學會去承認它和感受它,才能真正與內心那個恐慌的小孩為友。

我們總是害怕一旦承認了自己的恐懼,恐懼就會接管我們的生活甚至主導我們的人生。

但是,唯有走進恐懼,接納恐懼,才能賦予自己更多力量,建立更多自尊。

04

請與你自己和解

短片的最後,女孩給了兒時的自己一個擁抱,完成了與自己的和解。夢醒後,她告訴自己:"你做得到。"

當我們的潛意識以夢的形式示警,這很可能就是提醒你:你快被負面情緒壓垮了,必須趕快採取應對措施。

這個時候,你可以嘗試和內在的小孩對話,帶他們走出心靈的黑洞,感受外面的陽光。

覺察內在的自己,不是揭開心裡的傷疤,陷入羞愧指責、焦慮暴躁的情緒,而是正視內在創傷,自我肯定的過程。

心理學有研究稱:懂得自我肯定的人,能更加客觀、公正地處理威脅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的信息,促進個人成長。

如果你不懂得自我肯定,別人的每一句嬉笑嘲諷、惡言相向,都會變成禁錮你的層層枷鎖。

而當你懂得肯定自己,你會發現意念可以打破這些枷鎖,你可以創造更多屬於自己的美好。

請與你自己和解,繼續踏上心靈成長的旅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本文由絮語天天原創,喜歡我溫暖的文字,請點右上「關注」,關注絮語不迷路。

歡迎你來,報團取暖。

相關焦點

  •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多少回,當別人靠近你的時候,你馬上會警醒,身邊這個人是要幹嘛?你開始防衛。多少回,當你想到提出自己的看法的時候突然就吞了下去,因為曾經,別人不尊重你的意見,你開始抑制自己的想法,讓念頭熄滅於內心底處。第一天上學的時候,當爸爸媽媽的手鬆開你的時候,你開始恐懼,看著爸爸媽媽揮手跟你說再見的時候,你開始哭鬧,那時,小小的你,如此地害怕被拋棄。
  • 療愈創傷才能擁抱自我,找到你內心的聲音和旋律,跳你自己的舞
    每個人內心的傷口都需要被看到,否則我們會帶著自己的創傷,去受更多的苦。看到自己的創傷才能療愈自己,下面就介紹幾個諮詢的案例,希望能夠幫到同樣有問題的你。1、有一個女生來到我這裡諮詢,她很困惑的是當初很多男生都喜歡她,可是當某個男生和她親近之後,慢慢男生就會遠離她,即使她對男生求愛,都會被拒絕,最後她就找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結婚。
  • 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焦慮、恐懼,只需內在療愈
    整部劇講述了林緒之(周迅飾演),為擺脫童年的心理陰影,不惜揭露內心的傷疤,敢於直面恐懼,最終自我療愈的故事。人這一生,終究要與自己和解。《內在療愈》中寫道:我們越逃避某種情形,這種情形對我們來說就越難以攻克,用心理諮詢醫師的「行話」來說,迴避會加強恐懼本身。要想擺脫內心的恐懼,就要以一種緩和的方式去面對自己所懼怕的情形。
  • 心理健康|療愈內在小孩的七種神奇能量,讓所有的限制都解除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在外表上雖已長大成人,可內心深處,卻一直有個受傷、無助,沒有跟著身體,一起長大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是一直被你忽略的那個自己。
  • 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擁抱你
    「世界上有很多的東西,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能帶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氣,你曾擁有最美的愛情,你聽過最美麗的旋律,觸摸過一個人孤獨的恐懼,也看到過最美的風景,我跌跌撞撞奔向你,你也不能一個人離去,我們在一起說過,無論如何一起經歷了風雨,平平淡淡安安靜靜的老去。
  • 4種跡象,代表你有還未療愈的童年創傷,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如果以下4種跡象常常在你的生活裡出現,那麼意味著,那些童年時期的創傷,依然還未曾獲得療愈。莫名的恐懼恐懼,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情緒。在危險面前,恐懼是我們面對它所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源自於每個人的一種求生本能。可是在你的生活裡,是不是常常會有一些時刻,明明什麼事情也沒有,內心卻燃起了一種強烈的恐懼感。
  • 親子心理關愛之療愈抑鬱的內在小孩
    親子心理關愛之療愈抑鬱的內在小孩對於現代人來說,誰要是沒點抑鬱情緒,說起來都有點不合群的嫌疑。於是,作為從眾的一員,我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與抑鬱來了個不期而遇。當然,我和他並不是一見鍾情,而是日久生情。開始的時候,只是偶爾遇見他,後來就經常遇見他,再後來,我就愛上他了。
  • 夜讀 | 你那麼堅強,一定很累吧
    一個光著膀子的中年男人,蜷縮在街邊,嚎啕大哭,難過得不能自已……路過的人忍不住上前安慰。原來這個男子的父親得了癌症,做了4次化療,病情都未能減輕。在家裡,他隱忍住情緒,告訴父親一切都會好起來,安慰泣不成聲的母親妻子:「沒事的,還有我在呢。」但轉過頭,左胸膛那顆心還是會隱隱作痛。
  • 沒有你想要的擁抱,那就先學會一個人堅強
    沒有你想要的擁抱,那就先學會一個人堅強一、說真的,要是從來沒認識過你就好了。二、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三、我想哭,可是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流淚了。四、 所有人都可以像你,但始終不是你。五、世界上有兩個我,一個假裝快樂,一個真心難過。六、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 明明想靠近,卻孤單到黎明|給恐懼親密的你
    你被認為是個非常積極的人你很有可能給他人留下的印象是心態很好,總是很堅強,無憂無慮的。當你試圖隱藏自己脆弱部分時,也是將自己最深的部分隱藏了起來,就能避免更親近的聯繫了。3.依戀理論發現一個孩子要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需要能夠相信至少一個成年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愛ta和關心ta;當ta在痛苦時,能夠被給予支持和安撫。缺乏安全的依戀關係意味著這個孩子沒有完成心理發展的重要部分,聯結bonding和分離separation。
  • 心理學家:男人擁抱你的姿勢,暴露了他愛你的程度
    餓了的時候有母親的餵養,成長過程中犯錯了會有父母的包容,走路摔倒了會有父母將你擁抱起來,這是一個嬰兒慢慢成長過程中,擁有滿滿的愛意的一種體現。而對於成年人來說,這種抱持就會轉移,轉移到我們的親密愛人之間。
  • 愛的療愈,療愈關係也療愈自己
    第二、我們對他人不信任,害怕受傷,過度保護;當我們失去了父母愛的支持,我們就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氣,在對外關係中就表現出過度自我保護,因為擔心被否定被批評被傷害,就會退縮逃避與人保持距離,內心充滿不信任。
  • 你知道嗎?!鮮花可以化解療愈你的負面情緒!
    而那朵代表你的花,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怎樣的質地?有味道麼,或是何味道?生長於怎樣的土壤中?喜歡怎樣的天氣?遇到災害時如何應對、如何求生?在它的生長經歷中發展出了怎樣的智慧和能力,使得它能在大自然中獨特的存在著呢?當你凝神靜氣、欣賞那朵你最愛的花時,你的心情如何?你和你所愛的花兒之間有著怎樣的連接與感受呢?它的哪些特質吸引著你駐足於它面前,凝視欣賞?
  •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讀麥家《人生海海》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讀麥家《人生海海》朋友很久以前就給我推薦了一本小說,它的名字很有魅力——《人生海海》。雖然工作很忙,平時很少讀小說的我還是對它很感興趣,出差搭飛機的時候也決心去看看這部23萬字的「與眾不同的作品」。
  • 零極限清理: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當療愈情緒後進入和平,還是達不到對它有讚賞感謝的感覺時,我們可以用零極限清理的四句話來與它進行和解,零極限清理沒有時間限制,建議初學者以20分鐘為基準,找個沒人幹擾的時間與空間,在沙發或床上躺好,全身放鬆,然後閉上眼睛,想像心中有個3歲的小孩,在心中不斷的默念: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的奧秘在於:無條件!
  • 療愈內在小孩四步走:看到、接納、寬恕、成為自己!
    那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也許能幫你緩解曾經傷痛。 每個人的童年似乎都會或多或少的受過傷。童年的創傷、受傷的內在小孩。 其實,療愈童年創傷,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並沒有那麼難,只需要我們帶著一點耐心、一點愛心、一份堅持。 以下療愈童年創傷的四個步驟,就像一扇療愈童年創傷的大門:打開那扇門,看見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 對於很多的童年創傷,比如童年缺乏愛、呵護,以及受到的不公與評判,都有很大幫助。
  • 心理學:你認為下面哪個娃娃最嚇人?測你內心深處恐懼什麼?
    心理學:你認為下面哪個娃娃最嚇人?測你內心深處恐懼什麼? A、 A:選擇A,如果你覺得這個娃娃最嚇人,那麼你的內心深處最恐懼的就是打雷!
  • 乳腺癌患者的自我療愈,當你放下所有的傷,所有的痛,你才會健康
    你可以看不見你的痛,但你不能逃避它的疼,就像你無法迴避自己不斷會浮現的情緒一樣,你必須認真的回應它。 今天是我重生的第一天,我把這一天作為我的生日,因為重生代表著過去的我已經消亡,往後餘生只有現在的我。
  • 如果你有這3個特徵,你可能被你的內在小孩「操控」了,你要注意
    1940年,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兒童原型心理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內在小孩」這個概念,榮格認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小孩就是我們內心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心理健康問題,個人成長和發展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等都是內在小孩和理性自我的衝突導致的,一個人的內在小孩和理性自我越統一,心理就越健康,人際關係往往也就越融洽。
  • 《充氣娃娃之戀》:愛的療愈與「過渡經驗」
    電影裡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暖暖的,他們共同創造像媽媽一樣的一個安全環境,包容接納男主的妄想症狀,給他和他的女友(充氣娃娃)愛和關照,最後男主逐漸放棄了假女友,回歸現實生活與喜歡他的真女孩開始接觸。無條件的愛,可以治癒一切。筆者在觀影后想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療愈一個在童年早期遭遇愛的創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