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禿鷲在給幼鳥餵水餵食(受訪者供圖)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江斌偉報導)近日,新疆鳥類專家通過紅外相機跟蹤拍攝,捕捉到禿鷲給幼鳥嘴對嘴餵水的罕見畫面。此前,鳥類愛好者通常認為,禿鷲並不會給幼鳥餵水,而是靠吃食物解決它們對飲水的需求。這短短十幾秒的畫面,消除了人們長久以來的一個「誤會」。
今春以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研究員馬鳴一行人多次奔赴哈密地區山區,全程跟蹤觀測禿鷲繁育幼鳥。
禿鷲,大型猛禽,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其野外繁殖研究在國內幾乎是空白。
「鏡頭拍下親鳥嘴對嘴給幼鳥餵水的現象,是我們跟蹤拍攝8年才發現的,十分罕見。」馬鳴說。
在此之前,人們普遍以為禿鷲並不會給幼鳥餵水,而是靠餵食物解決幼鳥對飲水的需求。
此次拍攝的畫面中,清晰呈現出親鳥給幼鳥餵水的短暫過程:一隻雌性禿鷲站立著,不斷吐出嘴裡和胃裡的水,偶然還夾雜著一些動物的內臟,水量也不大,但清澈透明。小禿鷲則是慵懶的狀態,身子匍匐在地,只張開嘴,接住一小股一小股流下來的水。
據介紹,禿鷲喜歡在懸崖上築巢,通常在2月產卵,4月幼鳥出殼。
科研人員這次觀測拍攝到餵水畫面的,是6號禿鷲「家」,其巢穴在巴裡坤縣三塘湖附近的懸崖峭壁上,這給觀測造成一定難度。觀測人員除了定期前去觀測外,還把四臺紅外線望遠鏡架在高處,形成環網狀24小時「跟拍」。
禿鷲一般是三口之家,這個家庭孕育的是一隻雄性幼鳥。剛出生的小禿鷲體重僅有160g左右,看著和麻雀體型差不多大,它每天呆在窩裡接受親鳥餵養。
小禿鷲胃口大,長得很快,到7月下旬,體重達到近8公斤,已幾乎接近成鳥體重,羽翼漸豐,但仍不出窩練習飛行。
8月中旬,馬鳴一行人再次來到觀測點,發現小禿鷲依然靜臥窩中,但攻擊力明顯增強。在查看四臺布設在鳥窩周邊紅外相機錄製的大量圖像時,發現了禿鷲給幼鳥嘴對嘴餵水的珍貴鏡頭。
小禿鷲真正成年需要五年的時間,因此親鳥養育任務較為繁重。這個餵水過程只有短短十幾秒,但親鳥取水卻要飛行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才能找到溪流、水窪等水源地。
馬鳴說,這也是科研人員第一次記錄到成年禿鷲嘴對嘴給幼鳥餵水的情況,可以進一步了解研究荒漠和高山動物如何解決飲水問題,因而非常珍貴。
鳥類取水各有妙招
大家都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實際上動物以自己的智慧取水、傳遞水的絕招有很多。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研究員馬鳴介紹,通常情況下親鳥餵給幼鳥的食物中含有水分,絕大多數幼鳥不用單獨喝水。有些幼鳥一出生就能走動,譬如天鵝、鶴,其可在成鳥帶領下自己到水邊喝水。
沙漠裡的毛腿沙雞,是用羽毛沾水攜水的。它們在戈壁上很遠的地方找到水,把腹部羽毛浸在水裡,用羽毛包一點水,兜住後,小心又快速地趕回窩,幼鳥再用喙去親鳥羽毛中吸水。
研究人員目前並未掌握「飛行健將」雨燕如何給後代餵水,但它們的喝水方式也比較獨特。由於雨燕左右腦可以交替休息,因而它們可勝任長距離的飛行,途中它們可喝雨水解渴,也可貼著水面一邊飛一邊喝水。